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P11

  ..续本文上一页不一样。你这样熏习他,才有阿赖耶识的存在,如果你不这样熏习,就没有这件事了,就不名为阿赖耶识了,这叫果相。

  

  

  乙、熏习

  

  「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习能诠何为所诠?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

  

  现在的文是第二节「在理论上成立阿赖耶识」。在这一节里,第一项是「安立阿赖耶的相」,这里又分成好多科,第一科是「三相」,昨天解释过了,现在是第二科「熏习」。「熏习」这个词前面也有提过,在这里来解释他,这也是阿赖耶识的相。

  

  「复次,何等名为熏习?」三相说完了,对于「熏习」这一个词也应该加以解释,所以提出来问,怎么叫做熏习呢?「熏习能诠何为所诠?」

  

  「熏习」这个词是个名字,他是能诠显的,能有所表示的。「何为所诠?」什么是熏习他所显示的义呢?所诠的就是义,能诠的就是名。这名叫「熏习」我们知道了,这所诠的义是什么呢?「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这底下解释,就是解释这个所诠,能诠也就明白了。

  

  「谓依彼法俱生俱灭」,这「彼法」就指阿赖耶识和一切杂染品类诸法在一起;阿赖耶识是所熏的,一切品类杂染诸法是能熏习的。这两种法在一起「俱生俱灭」。「俱」就是同时地在那里,不是前后地,不是有前后的差别。「生灭」就表示他是无常的变化,阿赖耶识也是剎那剎那的生灭变化,一切杂染品类诸法也是剎那剎那生灭变化的。这样子,两种法在一起生灭变化。

  

  这杂染品类诸法同阿赖耶识在一起俱生俱灭,就有事情了,有什么事情呢?「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此阿赖耶识里就有了「能生彼因性」,能生起彼杂染诸法的功能性。「是谓所诠」,这就是「熏习」的这个名词所显示的义,这就叫做「熏习」,熏习是这样意思。

  

  「一切杂染品类诸法」,我们也解释过。就是我们现前灵明的虚妄分别心,这虚妄分别心他时时地同阿赖耶识在一起的,没有离开阿赖耶识的时候,一切时都是在一起,只要是前七转识一动,就熏习阿赖耶识了。你怎么样动,就怎么样熏习。所以阿赖耶识他对杂染品类诸法的活动,是一五一十地都记录下来了,很真实地、一点都没有错误记录下来,没有办法能隐藏的。我们在社会上生活,国家有法律、有警察,人有时候还可能会隐藏。但是,自己的分别心对阿赖耶识来说,没有办法能造伪的,没有办法能隐藏的。

  

  

  「如苣(艹+胜)中有华熏习,苣(艹+胜)与华俱生俱灭,是诸苣(艹+胜)带能生彼香因而生。」

  

  这下面说一个譬谕,使令我们更容易明白。「如苣(艹+胜)中有华熏习」,苣(艹+胜)是胡麻,这胡麻是能造油的,能压出油来,但油里并没有香味,为了有香味,就用花来熏习他,怎么熏习呢?把这香的花和这苣(艹+胜)放在一起埋在土里叫它烂,到时候拿出来,就是用苣(艹+胜)来压油,那出来的油就有香气了,就是这么回事。

  

  「苣(艹+胜)与华俱生俱灭」,胡麻和花放在一起,埋在地底下,叫「俱生俱灭」。

  

  「是诸苣(艹+胜)带能生彼香因而生」,这些胡麻拿出来以后压油,压出来的油,就是「带能生彼香因而生」,这麻油里就挟带着香的味道,香气。能生出来彼香因而生,那香的成分在油里面,所以叫「带」。原来是没有的,因为熏习而有,所以叫「带」。带这「香因」继续地存在,那个油继续地存在,这像阿赖耶识与, , , 杂染品类诸法这样熏习,是一样的,相似的情形。

  

  

  「又如所立贪等行者,贪等熏习,依彼贪等俱生俱灭,此心带彼生因而生。」

  

  前面那个苣(艹+胜),为华所熏习,就能有香,这是我们容易同意的这种事情。这是印度人欢喜把油涂在身上,这样身上就有香味、有香气了。底下,是约人的心里上的事情来做譬喻。「又如所立贪等行者」,又如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观察众生的根性,说出来各式各样的众生的差别时,就立出来叫「贪行者」、「瞋行者」、「慢行者」……各式各样的行者,所以叫做「等」。

  

  这「贪行者」怎么讲?就是贪烦恼特别强盛,贪欲心特别强盛的人。贪烦恼特别强盛,并非自然是那样,是因为有贪的熏习,他常常有贪的熏习。那人是生来瞋心很大吗?不是的。他就是常常地愤怒,就熏习了他的瞋心,常常地熏习,瞋心就大,其他的一切烦恼也是一样,都是常常地熏习而来的。这贪熏习、瞋熏习、疑惑心的熏习、各式各样的熏习;怎么叫贪熏习、瞋熏习、各式各样的熏习呢?「依彼贪等俱生俱灭」,就是你现前的虚妄分别心,这明了性的心,灵明的心「依彼贪等」,就是遇见一个可爱的东西,这贪心就来了。你常常这样做,「俱生俱灭」,你这一念心和贪在一起俱生俱灭。

  

  「此心带彼生因而生」,俱生俱灭时,这贪心一活动呢,他就造成一种力量、一种功能,贮藏在心里面,而这个心「带彼生因而生」,就是挟带那能生贪心的功能性,而继续存在下去。这种功能性,他有的时候不活动;表面上看,这个人好象没有贪心似的,等有因缘的时候,那个「生因」就发生作用了,贪心就出来了,所以叫做「贪行者」,所以叫做「瞋行者」。我们若从教义上的开示,从经论上法语的开示,我们就应该知道,若发了一回脾气,你的瞋心就要重一点。若是你静坐,修不净观、修无常观、无我观,这烦恼就减轻一部份,就会减轻多少,这道理是一样的。这阿赖耶识与杂染品法的熏习也是这样子。

  

  

  「或多闻者,多闻熏习,依闻作意俱生俱灭。」

  

  「或多闻者」这底下举第三个譬喻。这「多闻者」就是博学多闻的人,他学了很多的事情,读了很多书,做了很多事情,于是乎他知道的事情很多,他也都能记得住,叫做「多闻者」。这「多闻者」怎么来的呢?也是由熏习来的,多闻熏习来的。怎么叫「多闻熏习」呢?「依闻作意俱生俱灭」,就是我们这一念心,依「闻」的作意,你常去听别人的讲解,或者自己多读书,多做事情,都是一样,你心里这样动,「作意」就是心动,你心这样动,这心的闻作意与心俱生俱灭。

  

  

  「此心带彼记因而生。」

  

  你常常这样做,你这灵明的心就带有彼所见闻的那件事「而生」。那所见闻的事,在你心里贮藏起来,继续存在,叫「生」;继续地存在那里,他不灭,他不消失。当然,你有别的因缘,也可能会有障碍。就是你读书了,我把这一部经背下来了,你不继续背,你又有别的杂乱的事情去见闻的话,你原来记的这个经就背不下来,若有障碍就不行。

  

  

  「由此熏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

  

  由于你这样闻作意的熏习,你的内心就能摄持你所熏习的不忘失,所以叫做「持法者」。他有很多的知识,能摄持很多的知识;很多的知识,也不是念念地明了地现在心里面,也不是那样,但是你想要知道的时候,他就现出来了,就知道了。就像你袋子里有钱,你不拿的时候,好象手里没有钱;但是要拿,随时可以有。你心里面读很多书也是这样道理,所以「能摄持故,名持法者」。这里举出三个譬喻,一个是外边的植物,其余两个都是内心的事情。

  

  

  「阿赖耶识熏习道理,当知亦尔。」

  

  这阿赖耶识为一切杂染品类诸法的熏习的道理,也是这样子。所以我们若常常发脾气,久了这瞋心就大,你自己明知不对,也不能作主,还是发脾气。原来,脾气大就是这么回事情,原因就在这里。你想改变,就要修对治法门,常常对治它,慢慢地就变了,这瞋心就轻了。佛菩萨的慈悲,说明我们众生染污心的缘起,也说明清净心的缘起,我们如果能有信心,依教奉行,就可以改造自己。你若不改造,继续这样子,那就没有办法,只好受苦,自己苦恼自己。

  

  

  丙、本识与种子之同异

  

  「复次,阿赖耶识中诸杂染品法种子,为别异住?为无别异?」

  

  前面是解释「熏习」,底下这一科是「本识与种子之同异」。杂染品法熏习阿赖耶识之后,阿赖耶识里就有杂染品法能现起的功能。这功能性在阿赖耶识里,和阿赖耶识是同呢,是异?是一样的呢,是有差别的?现在解释这个道理。

  

  「复次,阿赖耶识中」,这个阿赖耶识因为杂染品法,也就是前七转识的熏习的关系。「诸杂染品法种子」,在心里面就有了能现起杂染品法的功能性的种子了。这样的种子「为别异住?为无别异?」在阿赖耶识里贮藏的时候,它是个个不同地存在里边呢?是无别异地存在里边呢?

  

  譬如说贪心的种子、瞋心的种子,这个贪有的时候也会做好事,瞋心有时候也能做好事的。瞋心有的时候有过失造罪过的事情,有时候也会做有功德的事。当然,贪心、瞋心都是有漏的善法。有的是无贪心做的事,无瞋心做的事,所以杂染品法的熏习是各式各样不同,不一样的。那么,熏习到阿赖耶识的种子,是不是也是各式各样地存在里面呢?是为无别异呢?问这件事,提出这个问题来问。这底下解释。

  

  

  「非彼种子有别实物于此中住,亦非不异。」

  

  这一句话很厉害,一下子就把它说出来。不是那个功能性的东西,那个熏习的种子,它有一个特别的体性从外面进到里面去,不是这样。不是有「别」,有个离开了阿赖耶识自己本身有体性,这叫「别实物」;「于此中住」,不是那样子。就是,一熏习的时候,就造成了一种力量在里面。这个东西熏习成了的时候,在阿赖耶识里面,它和阿赖耶识同是无记性的,不能说是善,也不能说是恶,没有这种分别。就是他没有善恶的表相,没有那种相貌在里面,所以不能说和阿赖耶识…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