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P12

  ..续本文上一页是别异住的。你看不出来他有善的相貌,有恶的相貌。

  

  「亦非不异」,也不能说是「不异」的。因为熏习的时候有善恶的差别,贪和瞋还不一样,高慢心也不一样,疑惑心也不一样,做种种罪过的事情,或者有漏的善法,每一法都有他各别的体相、相貌的,都是有很多很多的差别的。从这一方面看,那种子也不应该是「不异」。说「异」也不对,说「不异」也不对,这一节文意思是这样。你说他是「异」,你在阿赖耶识里的种子看不出来有善恶的相貌。你说他「不异」,熏习时是各式各样的差别,不能说他彼此是相同的,不能那么说。

  

  

  「然阿赖耶识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别,名一切种子识。」

  

  也不能说异,也不能说不异,那应该说什么呢?「然阿赖耶识如是而生」,与杂染品类诸法俱生俱灭这样熏习的时候,他就有了种子。这种子在阿赖耶识熏习了以后,就「有能生彼功能差别」了,叫做「一切种子识」。这样说,这种子就非异非不异了,是这样情形。

  

  这个杂染品类诸法,因为没能与法性相应的分别心,是有取着的、是染污的,这种染污造成的种子也是染污的。这个《楞伽经》上说的无始的过患,无始的有过失有罪恶的分别心,染污、熏习这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有了这么多的染污的种子,阿赖耶识就受他的染污了,名为藏识。他和阿赖耶识在一起。如果是和阿赖耶识是别异住的话,那他就不能染污阿赖耶识了。但也不可能别异住,因为要阿赖耶识的摄藏,不能说是别异住。但又能说是「非别异住」,这个问题就这样。非异非不异,只好这样说了。

  

  若是从修行成功的人来看,成功了的时候,转八识成四智,把一切的染污种子都消灭了,就变成无垢识了,就变成大圆镜智了,那就是佛的法身、受用身、变化身了,成为佛境界了,所以不能说是别异住。

  

  

  丁、本识与染法更互为缘

  

  「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

  

  这一科是「本识与染法更互为缘」。互相为因缘,因为我就有你,因为你也就有我,互相为缘而生起的,说这个道理。这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大家同时地存在,同时地互相为因缘,这样的道理怎么可以看出来呢?这是提出这个问题。

  

  

  「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

  

  这底下说出来一个譬喻,一共有两个譬喻,现在第一个。「譬如明灯」譬如能放光明的这个灯,这个灯里面,有灯焰,还有灯炷。这灯炷就是灯心,这灯炷它能够发出来火焰,发出来光,而这焰又来烧这个炷,是同时的,他们互相是同时的,并不是前后的。这个炷能生出来焰,这炷就是生焰的因,而这个火焰能烧这个炷,焰又为烧炷之因,这两个因是同时的,不是前后的,所以是「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发出火焰的炷,这炷又能生出火焰来烧炷,是「同时更互」,是同时,不是前后,是互相都是这样子。这和杂染诸法和阿赖耶识的同时更互为因,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子。

  

  

  「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

  

  又举出一个譬喻。这个芦草,割断了以后,把它束成一捆一捆的,这个芦束互相依持。若单独一条芦,割断了让它立在那里,还不是容易的;但若是一捆,就可以立在那里。这表示什么意思呢?就是它们互相依持,此芦束与彼芦束大家互相依持。「同时不倒」同时互相依持,而不会倒下来。你若是抽掉一部份,就是一条芦束,就不行了,抽掉那条都是不行。这意思就是:离开了杂染诸法也没有阿赖耶识,离开了阿赖耶识也没有杂染诸法,道理也是这样子。

  

  

  「应观此中更互为因,道理亦尔。」

  

  用这两个譬喻的道理,去观察阿赖耶识与杂染诸法更互为因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

  

  阿赖耶识就是一切种子识,阿赖耶识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种子,这种子就是阿赖耶识,为一切杂染诸法现起的功能,现起的因。这样说呢,杂染诸法就要依靠阿赖耶识,这个种子是杂染诸法现起的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杂染诸法也是阿赖耶识的一个因。因为杂染诸法去熏习他呢,才有阿赖耶识的一切种子;若不熏习就没有一切种子识了,所以是互相为因缘的。说是杂染诸法以一切种子为因,那么一切种子识以谁为因呢?就是以杂染诸法为因。

  

  

  「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说是他们两方面成立的因缘就是这样子,这因缘就是这样成立的。还要找别的因缘成立阿赖耶识,找别的因缘成立杂染诸法是「不可得故」,不可以得到的。譬如我们前几天讲到「末那识」,末那识也是很微细的,说它就是阿陀那识,那等于就阿赖耶识了,是非常微细的。我们现前造生死业也好,我们修学戒定慧也好,都是第六意识的境界,那么对第七识的我爱、我见、我慢、我执怎么能够把它调整过来?怎么能够断除这种烦恼呢?因为那是我们觉知不到的地方,我们自己所能够控制的只是第六识,第七识我们没办法摸到它的,那个烦恼怎么能断掉呢?就从这里可以看出来。

  

  我们的第六识这样子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就能断除阿赖耶识的杂染种子,杂染种子慢慢地慢慢地断掉了,那么第七识就转变了,他也要由阿赖耶识的种子才能现起,种子转变了,自然他也就是转变了,原因就是在这里,所以能清净这个末那识,使令他无我,而不执着有我的。

  

  

  戊、本识与杂异诸法为因

  

  「云何熏习无异无杂,而能与彼有异有杂诸法为因?」

  

  熏习的时候,杂染的品类诸法是有差别的,叫做「异」。这个「无杂」,「杂」就是不是纯一的行相,熏习的时候是有异有杂的,可是熏习好了成就的一切种子识就无异无杂了,因为都是无记性的,看不出来有善恶贪瞋无贪无瞋的差别,所以熏习成就一切种子的时候是无异无杂的,那个无异无杂的那个情形「而能与彼有异有杂诸法为因」,这个道理怎么可以看出来呢?就是在阿赖耶识做种子的时候是无异无杂的,但是种子一发生作用就有异有杂了,这个道理怎么能看出来呢?

  

  

  「如众缬具缬所缬衣,当缬之时,虽复未有异杂非一品类可得,入染器后,尔时衣上便有异杂非一品类染色绞络文像显现。」

  

  前面提出一个问题,这底下解释,解释里面先说一个譬喻。「如众缬具」,就是譬如有很多的缬具。这个「缬具」,无性菩萨的《摄大乘论释》他有一个解释,就是『淡涩差别』。这个是什么呢,印顺老法师解释就是『果(艹+果)子汁』。另外我查字典的解释有可能就是柠檬汁。印顺老法师的讲记上是说,这个做衣服的布有花纹,旧时代的办法就是用木板做成格,也就是你想要有什么花纹就把木头造成什么花纹,然后涂上石灰,把布放在板子上涂上石灰,就是有的地方涂有的地方没涂,然而把它放在染缸里染的时候,有石灰的地方不受色,不接受染的颜色,这样子把这个布拿出来就有花纹了。但是印度人说「缬具」就是制造花纹的这种用品,用果(艹+果)子汁去涂,用我们中国人农村的办法去推想那件事,也就是有受色不受色的差别,就变成花纹了,就是这样意思。

  

  「众缬具」,就是众多制造花纹的用品,用这个用品去「缬所缬衣」,就是这个布去制造花纹去。「当缬之时,虽复未有异杂非一品类可得」,当你去制造花纹的时候,你在那个布上看,未有异杂非一品类的花纹,看不出来,你涂上果汁看不出来有花纹可得。「入染器后」,入在那个染色的器里面的时候,「尔时衣上便有异杂非一品类染色绞络文像显现」。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异杂能熏之所熏习,于熏习时虽复未有异杂可得,果生染器现前已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阿赖耶识是「无异无杂,而能与彼有异有杂诸法为因」,也是这样的。就是用这个衣譬喻阿赖耶识,「众缬具」譬喻杂染品类诸法,杂染品类诸法熏习阿赖耶识成了一切种子识的时候,是「未有异杂非一品类」的差别相,是没有的。等到你这种业力种种因缘成熟了的时候,「入染器后」,这上面说「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异杂能熏之所熏习」。这个杂染品类诸法的熏习,「于熏习时」于熏习的时候就成了种子了,是没有差别相的。「虽复未有异杂可得」,没有异杂的相貌可得。「果生染器现前已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这个「染器」就是前面「入染器后」。现在在法上说就是「果生」现前,你熏习的时候成了种子,这个种子成熟了的时候,得果报的时候,有了结果,这个结果现前的时候,以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便有各式各样的果报,像人的果报也是无量无边的,三恶道乃至诸天的果报各式各样的差别就现出来了。所以在阿赖耶识的时候虽然是无异无杂,但是他得果的时候就有异有杂了,就有差别了。那么用这个譬喻来显示这件事。

  

  

  己、大乘甚深缘起3

  

  一、二种缘起

  

  「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

  

  前面说阿赖耶识的三相,底下说熏习种种的…,这都是说的缘起的道理,这样的缘起的道理在大乘佛法里面是「极细甚深」,特别地微细特别地深奥,我们世间上的凡夫心粗没有办法能觉知到,就是阿罗汉果得了辟支佛的人也看不那么清楚,这是要佛菩萨大智慧才可以,所以「极细甚深」,能深到这么个程度,二乘圣人都还看不清楚,只能知道一部分。

  

  有一部论上举出一件事,两个人,一个人拿花供佛,另外一个人拿花布施给另外一个人去供佛,那么问阿罗汉这两个人将来得…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