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什么果报,这阿罗汉说不清楚。后来这阿罗汉说「我带你到弥勒菩萨那里去」,阿罗汉有神通,你捏住他的衣服,一下子就到弥勒菩萨那里去了。到弥勒菩萨那里就问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说「他自己拿花供佛,这个人将来得阿罗汉果;他把花布施给别人劝别人去供佛,将来这个人成佛了,得无上菩提了」。
阿罗汉若要说什么话和我们凡夫不同,凡夫是不管对不对都不负这个责任,我怎么想就怎么说,凡夫是有这种习气。但阿罗汉不是,阿罗汉他要入定,他要观察一下子。但是种了善根的这个人,久远久远超过八万大劫以后才得到果报,阿罗汉的神通力八万劫内可以看见,超过八万劫看不见了,所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个「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我们凡夫很难知道。
「又若略说有二缘起: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
前面是赞叹大乘佛法的缘起甚深微妙,也就是前面说阿赖耶识三相的这一大段文是甚深微妙的境界,这底下又把它解释一下。「又若略说」,这个缘起极细甚深特别广大了,所以现在就是略而言之,可以分成两类来解释这个缘起:「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这是标出来。
「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
第一个自性缘起怎么讲呢?就是依止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而现起一切法,这就叫做分别自性缘起。「自性」就是自体,他本身的体性是不同于他法的。譬如色法,就有色法的体性。地有地的体性,水有水的体性,人有人的体性,风有风的体性,每一法有他本身的体性,所以叫做「自」,就是不同于他法的。又譬如受想行识,受有受的体性,想行识也是各有各的体性,所以叫做自性。每一法的自性都是因缘生起的,由因缘才能生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它才能现起,不然的话它不能现起的,不能生起的。
「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
怎么叫做分别自性缘起呢?「以能分别种种自性」。「分别」这个字不容易解释,我看了这么多注解的参考书,也是很难有一个恰当的句子解释它。或者说这个「分别」就是不混乱的意思,就是很分明的。譬如说是无量劫来、无始时来界,这个杂染品类诸法的熏习太多了,没得果报的种子太多太多了。但是你以前熏习了很多的种子,现在又继续地熏习,而他不混乱。我们的贪心一动的时候,他就能熏习以前那个贪的种子,使令他力量加强,他不乱。他不会你是贪的熏习而跑到瞋那里去,不会的。你做善事的时候,他就是在善那里发生作用,不会跑到恶那里去;你做恶事的时候,不会跑到善那里去,他不乱,所以叫「分别」,能分别增长他的力量,能做种种自性的缘起。我们姑且这么解释,就是不混乱,很分明的,不会错乱的。
因为阿赖耶识他有这种作用,就是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杂染的熏习,而他能够不错乱的为种种的自性做缘性,使令它生起。各式各样的自性,「种种自性为缘性故」,为他做生起的缘性,为它做缘。「性」,在这里当「功能」讲,帮助它生起的功能,使令他生起的功能,那么就叫做「缘性」,那么这叫做「分别自性缘起」。
这个「分别自性缘起」还是没有说明白,再讲一讲:譬如生了瞋心,就熏习了瞋心的种子加强了,加强了的时候等到再有一个不顺心的因缘的时候,由所缘缘的境界的引发,加一个不如理作意的帮助,那个瞋心种子就现出来了,那么这叫「自性缘起」。或者是贪心,其他一切的心情都是一样的,这是一种解释,这是纯在心里上的解释。
若说是论果报,譬如说我们做人的果报,我们做了五戒十善,我们没有做五逆十恶,我们也没有修四禅八定,将来得人的果报,人的色受想行识就出现了。色有色的种子,受想行识各有各的种子,这个种子出现了,那么这也叫做「自性缘起」。这印顺老法师称之为『名言熏习种子』,这个名言熏习种子也纯是在心里上说,因为一切法都是心,这个名言熏习下面有解释。
这个名就是言,因为若没有名字你是不能说话,所以名就是言。而名的言一定是内心有分别,内心有分别你才能说话,所以名言和内心的分别也是不可以分离的。这样说怎么叫做缘起呢?就是你心里一分别就是有了缘起了,不管你有什么分别都是如其量的熏习在阿赖耶识里面,再有因缘的时候,以前熏习的又现出来,这叫做名言熏习。说话的时候,也就是你内心分别的时候。说我做事情有什么活动,活动也是内心的分别,你心里面不分别的时候你不能有活动。所以发出来语言,或会做各式各样的行动,都是内心在活动。不过有的内心的活动不表现在行动上,不表现在语言上,只限于第六意识,也有这样的分别,也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思想分两类:一个是只限于意识,一个是表现在身语上面,分这么两类,但都是心,各有强弱的不同。有的虽然不表现在身语上,但是力量非常大,有只限于内心里面的妄想,力量小,但表现在身语的时候力量就大了,也是各式各样的情形,那么这都叫做名言熏习种子,由此种子现行了的时候就叫做「分别自性缘起」。
「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
前面说分别自性的缘起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这个种子现出来行动了,表现于外的时候,发生作用了,叫做「分别自性缘起」。我们通常说叫做赖耶缘起,阿赖耶识缘起。「复有十二支缘起」,「十二支」我们通常说是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这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这叫做分别爱非爱缘起。「爱非爱」就是所得的果报是可爱的,那么叫爱缘起;所得的果报是不可爱的,那么叫非爱缘起。什么叫做爱非爱呢?
「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
就是你做了善法,你就在善趣得果报,或在人间或在天上;若是做恶事,就到三恶道去受果报,就是恶趣,恶趣就是非爱的缘起。人间天上就是好一点,就是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这个「自体」就是生命体,有人的生命体、天的生命体、有三恶道的生命体。这些有爱非爱的种种的自体,就是善趣恶趣的差别,因为你这个阿赖耶识能够很分明地为爱非爱种种自体生起的因缘(这个「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的「为」字放在上面),所以叫做「分别爱非爱缘起」。
「分别爱非爱缘起」和「分别自性缘起」有什么差别呢?通常介绍佛法的书的作者,说「分别爱非爱缘起」叫做「业感缘起」,就是他的业力招感而得的爱非爱的果报。其实还是不能离开阿赖耶识的,也是「赖耶缘起」,也是阿赖耶识的缘起。在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里,看前面文的意思这个「分别自性缘起」就是因缘,是一切法生起的真因。这个「分别爱非爱缘起」是增上缘,也是非常有力量的,力量也是非常大的,没有这个增上缘也是不能现起的。这因缘若要现起,一定要有增上缘的帮助,不然是不能现起的。
譬如说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是增上缘。「行缘识」,譬如说这个人前生是个女人,他在投胎的时候变成男人了,为什么呢?因为「行缘识」。比如一个女人生存了一生,或者几十年或者一百年,她的心情总认为自己是女人,他的思想就是这样子,但是死掉了以后,再投胎的时候变成男人了,为什么他的思想会变呢?为什么投胎的时候她变了,变成男人的想法了呢?「行缘识」,就是业力,业力使令他变了。业力变了,这是增上缘。要说因缘,就是他虽然是女人,但是他的阿赖耶识里面有男人的业力,有男人思想的种子,但是因为那个业力帮助那个种子,他就变成男人了。就是增上缘帮助因缘,所以就改变了。男人也是一样,男人一生都做男人,然后第二生变成女人了。又比如这个人将来怎么会变成牛了呢?就是「行缘识」。这样子说呢,就是虽然有因缘,但还要有增上缘的业力的帮助,所以说增上缘也是很厉害的。
「无明缘行」,这也是增上缘。无明的烦恼帮助你去造种种错误的事情,或者是做有漏的善法。这个无明和业他们两个的关系是增上的关系。比如说有一个人做事,别的人同他合作去帮助他,就是以某甲为主,某乙为辅,某甲自己做什么事我们可以譬喻为因缘,但是某乙去帮助他就是增上缘,可以这样譬喻。譬如说「无明缘行」,这个「行」他本身有他的因缘的,无明去帮助他就变成增上缘了。现在说「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主要是他的业力就是增上缘的力量,使令他有这样的现象生起。
「十二支缘起」,十二支的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主要就都是增上缘。「识名色六入触受」,「触缘受」也是增上缘。「受缘爱」也是增上缘,受本身有他的种子的,但是由受来引发他,所以受也就变成增上缘了。「爱缘取」,这里面有多少是因缘,因为这个「取」是爱增长名之为取,所以这里面有因缘的意思。「取缘有」,这是增上缘。「有缘生」,这和「行缘识」的意思是一样的,那也是增上缘。所以十二支缘起里面多数是属于增上缘。是名「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为爱非爱种种自体现起的缘性,所以叫做「分别爱非爱缘起」。
这两种缘起,一个主要是因缘,一个主要是增上缘,从这两方面意义的不同分成两种缘起。但是这两种缘起不是对立的,不是分开的,是统一的。就是一个缘起里面,有一个主要的因缘,还要一个增上缘,是这样意思。在后面的文还有一个意思,比如我们得的果报,我们身体的果报主要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果报主。而果报主本身是无记性的,阿赖耶识是无记…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