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不能说他是善也不能说他是恶,但是这个果报主的出现是由善恶的业力帮助他出现的,所以那就正好是一个增上缘的意思。这是在佛法里面分成这两种缘起,但是在《阿含经》里面,或者其他大乘经里面,多数是说十二缘起的分别爱非爱缘起,少数的地方说到阿赖耶识的分别自性缘起。如果是从内心的分别来说,那就是深一层的解释的时候,深一层的思惟的时候,深一层的观察的时候,一切法都是心的变现,那就是分别自性缘起了。离开这一念的分别心,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
常常静坐修习止观、修不净观的时候,也应该是开始感觉到「唯心所现」,开始会有这种感觉,那就分别自性缘起。说观察自己是个白骨,但是事实上这个身体是正常的,白骨并没有现出来。但你静坐的时候,有几分相应的时候,白骨现出来。你静坐的时候,你内心现的那个白骨,是你的妄想,并不是事实,事实这个身体并不是白骨,就是没现出来白骨,和事实不合的。所以你常常修常常修会感觉到是唯心所现的,这个时候因为你作如是观的目的是为了对治自己的欲心,但是你若这一关过来了,把这个欲心对治的天下太平了,然后修无我观,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修久了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分别自性缘起的深奥,你才能感觉到这里。所以分别自性缘起,这是给大修行人一下子能感觉到的境界。
若是爱非爱缘起、善趣、恶趣,这是给钝根人说的。这是有罪的事情,这是有功德的事情,你不可以造罪啊,这是给这样人说的,但是这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习佛法的人,你若是修四念住的程度高了的时候,当然是超过了这个境界,因为他只是一念有分别、无分别的境界。若是没有到那个时候,贪心还是会出现,瞋心还是会动,那就时常要思惟爱非爱缘起。我动贪心、瞋心,这就是爱非爱缘起了,有到三恶道的可能,因为贪瞋痴烦恼是三恶道的门。所以这两种缘起,当然是警告修行人不可以打错念头,不可以打错算盘,是这样意思。
「于阿赖耶识中,若愚第一缘起,或有分别自性为因。」
前面这一段是佛法里面建立正确的真理,建立缘起的正理,使令信佛的人有一个正确的道路。这以下是指责外道的错误,指责外道不明白佛法的缘起的道理,有了很多虚妄分别的错误。
「于阿赖耶识中,若愚第一缘起」,若是在流转生死的凡夫众生对于阿赖耶识中,「若愚第一缘起」不明白分别自性缘起,愚就是不明白。「或有分别自性为因」,那么就会有什么错误呢?就会有错误的分别,说诸法是自性为因,不知道是阿赖耶识的种子为因。
这个「自性」是什么呢?佛在世时,外道里有一个数论外道,他主张以自性为因。这个「自性为因」是怎么回事情呢?他是执着有神我,这个数论外道执着一切众生有一个神我,一个不可思议的我。这个不可思议的我感觉到很孤独、很寂寞,这时候他对自性有要求,说我很孤独很寂寞这该怎么解决呢?自性就给他变现出来世间上的色声香味触法各式各样的事情,给他享受。所以这个「自性为因」,自性为万有之因,他就创造出来宇宙间的万有,自性是万有之因。那么这些万有是败坏的,不是永久性的。这个自性是常住不坏的,是常存不变的,所以叫做自性。这个万有是由自性为因而成就,自性本身是自然而有的,他是不从任何的因缘出现,他本身从来就是有的,叫「分别自性为因」。
这样子,这个数论外道能自圆其说的道理怎么说呢?他说,他变现了色声香味触各式各样的事情给这个「我」来享受,享受享受地感觉到苦恼,虽然这色声香味触是可爱的,同时也能令你苦恼,那么神我感觉到苦恼就不高兴享受了,就到深山里修梵行,那么这个自性感觉到你不高兴了,他就把世间上的万有都收回来,又归到自性里面去,这个时候这个神我得解脱了,又恢复到原来的这种情况。那么这是数论外道他的理论。「或有分别自性为因」,有的外道他虚妄分别的执着认为有一个自性,自性是创造万有的因。
我们昨天讨论「第六意根是物质的,为第六意识做根」,当时曾经提到一件事,在这里也很适用:佛法不说自性为因,而说阿赖耶识为因,说阿赖耶识为因和自性为因来对比一下,谁的理由充足呢?阿赖耶识怎么能为杂染法的因缘呢?因为受杂染法的熏习,各式各样的杂染法的熏习。你熏习这样的种子,然后这个种子再能够出现你的事情。你贪心熏习的,才能发出来贪心;你瞋心熏习的,才能发出来瞋心,各式各样的差别,所以阿赖耶识能为万法之因。说是以自性为因,这个单独的自性他怎么就会能够创造出来万有呢?各式各样不同的事情呢?怎么样创造呢?这个我们就是不容易明白。
说是前五识以有色根,以地水火风精微的物质作根,前五识这个分别心的力量很不够。那么第六意识也是以物质的东西为根,而第六意识有各式各样的分别,他怎么能够支援它呢?如果是以阿赖耶识为根,就是末那识为根,那这个道理就容易明白了,因为你有无量无边的熏习的种子来支援第六识,所以他也可以有无量无边的分别。如果用物质作根,物质怎么可以转起精神性的作用呢?你想一想,的确是有困难,所以用阿赖耶识用末那识用识来做根,末那识为第六意识作根,我们容易理解,在这里亦复如是。
用阿赖耶识为万法之因,我们容易接受。我做恶事熏习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也就给我一个恶的果报;我用善来熏习,阿赖耶识给我善的果报,这很合道理嘛,善恶果报是我自己创造的。若是以自性为因,自性怎么就会可以给你一个色声香味触法呢?给你各式各样的享受呢?这道理怎么讲呢?所以这里用佛法的立场批评虚妄分别,你是错误的执着,不合道理。
用阿赖耶识为我们的因,我们自己可以改造自己,是由熏习来的,那么我不要有坏的熏习嘛,我就把我自己改变了。说是用自性为因,它怎么办法给我一个天堂给我一个地狱,什么理由呢?与我自己的思想行为没有关系就给我一个天堂给我一个地狱,这合道理吗?所以从这两种理论来对比,还是佛法是对的,佛法是正确的。
「或有分别宿作为因。」
就是过去世所造的业力为现在的遭遇的因缘,为现在的遭遇的能生因。这是外道的一种理论,他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人,你的思想行为与你的遭遇没有关系,与你所得的果报没有关系,都是过去世的定业,定命,使令你现在有这样的遭遇,不是你现在的思想行为能转移的。譬如一个人做事情,成功了或者失败了,或者一个人什么都没做不劳而获,说这怎么回事呢?命定的,就是这样子,这叫做「宿作」。
而这个宿作的外道就是尼犍子,印度的外道有尼犍子外道。他说你过去世做了很多罪,你现在就是应该受苦,你多受苦,慢慢你过去的罪就消了,消了你就得解脱了。佛法不同意这种说法。你受苦,你白受苦,你不能得解脱的。因为你解脱不解脱是你内心的烦恼的问题,你若断了内心的烦恼,有苦你也是解脱的。就是佛菩萨圣人到地狱去,地狱就是天堂就是无余涅槃、无差别境界。
说是你内心里面有烦恼,你到天堂你也不能解脱,你还是要在苦恼里面转,所以你说是你受苦你将来就能得解脱,这是邪知邪见,不是佛法,这就是尼犍子外道的思想,「宿作为因」这是不对的。你得不得解脱,佛法就是要断烦恼,问题在这里;烦恼是一切苦恼的因缘,要断烦恼。你不断烦恼,你没办法得解脱的,所以你到了非非想天已经很不错了,但是那个我见还在那里,你还是要到轮回里面来流转生死。所以佛法要提倡断烦恼,提倡四念住、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要修学圣道要断烦恼,断内心的虚妄分别,要增长智慧;用智慧断烦恼,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由慧得解脱,要做这件事。受苦不一定得解脱,固然是说我以前做了错事,我今生有病了,一定要受苦,受苦也可能把以前的罪是消灭了,但不能得解脱,还是不能解脱的,你一定还是要重视般若波罗蜜才可以,不然不能得解脱。
「或有分别自在变化为因,或有分别实我为因,或有分别无因无缘。」
前面说明了两种缘起的道理,这以下就是指责外道的错误,外道的说法不符合缘起的道理。先说违背第一个缘起的外道的说法,上一次是讲到「或有分别宿作为因」,曾经说到这是尼犍子外道的思想,这个尼犍子外道他的确是定命论,认为过去生中造了很多种罪,今生多多的受苦这个罪消灭了就得解脱了,这个尼犍子外道他有这样的说法。
在佛法里面说,过去有罪现在得到苦恼的果报,受苦,你继续不断地受苦,过去的罪可能是因此而消灭了,但是不得解脱,我们无始劫来我们可能到三恶道受苦也是很多,到现在也没得解脱,这可以证明受苦不是得解脱道,因为解脱是对系缚说的,什么东西系缚我们不得解脱呢?是我们内心的贪瞋痴的烦恼,执着心,我们这一念虚妄分别心的执着使令我们不得解脱。所以想要解脱就是要消灭我们内心的执着心,要修学戒定慧。而主要是般若,般若能够消灭我们的执着心,但是这个般若的智慧须要戒定的支持,戒定的帮助,戒定的基础,才能发挥般若的力量。所以总而言之,修学戒定慧才能解脱苦,才能得解脱;如果你不修学戒定慧,不学习般若,只是受苦,你白受苦了,是不能得解脱的,所以这个尼犍子外道说的「宿作为因」这是邪知邪见。
当然我们修行人,修行这件事,尤其是初发心修行不是一个自在安乐的事情,也很辛苦,所以这个忍波罗蜜里面有一个安受苦忍。这个安受苦忍就包括了我们用功修行时的辛苦,你要忍耐,这是因为修行而带来的一个辛苦,这个和其他的苦又不一样。「或有分别宿作为因」,这个「分…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