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不能說他是善也不能說他是惡,但是這個果報主的出現是由善惡的業力幫助他出現的,所以那就正好是一個增上緣的意思。這是在佛法裏面分成這兩種緣起,但是在《阿含經》裏面,或者其他大乘經裏面,多數是說十二緣起的分別愛非愛緣起,少數的地方說到阿賴耶識的分別自性緣起。如果是從內心的分別來說,那就是深一層的解釋的時候,深一層的思惟的時候,深一層的觀察的時候,一切法都是心的變現,那就是分別自性緣起了。離開這一念的分別心,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
常常靜坐修習止觀、修不淨觀的時候,也應該是開始感覺到「唯心所現」,開始會有這種感覺,那就分別自性緣起。說觀察自己是個白骨,但是事實上這個身體是正常的,白骨並沒有現出來。但你靜坐的時候,有幾分相應的時候,白骨現出來。你靜坐的時候,你內心現的那個白骨,是你的妄想,並不是事實,事實這個身體並不是白骨,就是沒現出來白骨,和事實不合的。所以你常常修常常修會感覺到是唯心所現的,這個時候因爲你作如是觀的目的是爲了對治自己的欲心,但是你若這一關過來了,把這個欲心對治的天下太平了,然後修無我觀,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修久了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分別自性緣起的深奧,你才能感覺到這裏。所以分別自性緣起,這是給大修行人一下子能感覺到的境界。
若是愛非愛緣起、善趣、惡趣,這是給鈍根人說的。這是有罪的事情,這是有功德的事情,你不可以造罪啊,這是給這樣人說的,但是這當然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學習佛法的人,你若是修四念住的程度高了的時候,當然是超過了這個境界,因爲他只是一念有分別、無分別的境界。若是沒有到那個時候,貪心還是會出現,瞋心還是會動,那就時常要思惟愛非愛緣起。我動貪心、瞋心,這就是愛非愛緣起了,有到叁惡道的可能,因爲貪瞋癡煩惱是叁惡道的門。所以這兩種緣起,當然是警告修行人不可以打錯念頭,不可以打錯算盤,是這樣意思。
「于阿賴耶識中,若愚第一緣起,或有分別自性爲因。」
前面這一段是佛法裏面建立正確的真理,建立緣起的正理,使令信佛的人有一個正確的道路。這以下是指責外道的錯誤,指責外道不明白佛法的緣起的道理,有了很多虛妄分別的錯誤。
「于阿賴耶識中,若愚第一緣起」,若是在流轉生死的凡夫衆生對于阿賴耶識中,「若愚第一緣起」不明白分別自性緣起,愚就是不明白。「或有分別自性爲因」,那麼就會有什麼錯誤呢?就會有錯誤的分別,說諸法是自性爲因,不知道是阿賴耶識的種子爲因。
這個「自性」是什麼呢?佛在世時,外道裏有一個數論外道,他主張以自性爲因。這個「自性爲因」是怎麼回事情呢?他是執著有神我,這個數論外道執著一切衆生有一個神我,一個不可思議的我。這個不可思議的我感覺到很孤獨、很寂寞,這時候他對自性有要求,說我很孤獨很寂寞這該怎麼解決呢?自性就給他變現出來世間上的色聲香味觸法各式各樣的事情,給他享受。所以這個「自性爲因」,自性爲萬有之因,他就創造出來宇宙間的萬有,自性是萬有之因。那麼這些萬有是敗壞的,不是永久性的。這個自性是常住不壞的,是常存不變的,所以叫做自性。這個萬有是由自性爲因而成就,自性本身是自然而有的,他是不從任何的因緣出現,他本身從來就是有的,叫「分別自性爲因」。
這樣子,這個數論外道能自圓其說的道理怎麼說呢?他說,他變現了色聲香味觸各式各樣的事情給這個「我」來享受,享受享受地感覺到苦惱,雖然這色聲香味觸是可愛的,同時也能令你苦惱,那麼神我感覺到苦惱就不高興享受了,就到深山裏修梵行,那麼這個自性感覺到你不高興了,他就把世間上的萬有都收回來,又歸到自性裏面去,這個時候這個神我得解脫了,又恢複到原來的這種情況。那麼這是數論外道他的理論。「或有分別自性爲因」,有的外道他虛妄分別的執著認爲有一個自性,自性是創造萬有的因。
我們昨天討論「第六意根是物質的,爲第六意識做根」,當時曾經提到一件事,在這裏也很適用:佛法不說自性爲因,而說阿賴耶識爲因,說阿賴耶識爲因和自性爲因來對比一下,誰的理由充足呢?阿賴耶識怎麼能爲雜染法的因緣呢?因爲受雜染法的熏習,各式各樣的雜染法的熏習。你熏習這樣的種子,然後這個種子再能夠出現你的事情。你貪心熏習的,才能發出來貪心;你瞋心熏習的,才能發出來瞋心,各式各樣的差別,所以阿賴耶識能爲萬法之因。說是以自性爲因,這個單獨的自性他怎麼就會能夠創造出來萬有呢?各式各樣不同的事情呢?怎麼樣創造呢?這個我們就是不容易明白。
說是前五識以有色根,以地水火風精微的物質作根,前五識這個分別心的力量很不夠。那麼第六意識也是以物質的東西爲根,而第六意識有各式各樣的分別,他怎麼能夠支援它呢?如果是以阿賴耶識爲根,就是末那識爲根,那這個道理就容易明白了,因爲你有無量無邊的熏習的種子來支援第六識,所以他也可以有無量無邊的分別。如果用物質作根,物質怎麼可以轉起精神性的作用呢?你想一想,的確是有困難,所以用阿賴耶識用末那識用識來做根,末那識爲第六意識作根,我們容易理解,在這裏亦複如是。
用阿賴耶識爲萬法之因,我們容易接受。我做惡事熏習了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也就給我一個惡的果報;我用善來熏習,阿賴耶識給我善的果報,這很合道理嘛,善惡果報是我自己創造的。若是以自性爲因,自性怎麼就會可以給你一個色聲香味觸法呢?給你各式各樣的享受呢?這道理怎麼講呢?所以這裏用佛法的立場批評虛妄分別,你是錯誤的執著,不合道理。
用阿賴耶識爲我們的因,我們自己可以改造自己,是由熏習來的,那麼我不要有壞的熏習嘛,我就把我自己改變了。說是用自性爲因,它怎麼辦法給我一個天堂給我一個地獄,什麼理由呢?與我自己的思想行爲沒有關系就給我一個天堂給我一個地獄,這合道理嗎?所以從這兩種理論來對比,還是佛法是對的,佛法是正確的。
「或有分別宿作爲因。」
就是過去世所造的業力爲現在的遭遇的因緣,爲現在的遭遇的能生因。這是外道的一種理論,他的意思就是:我們現在這個人,你的思想行爲與你的遭遇沒有關系,與你所得的果報沒有關系,都是過去世的定業,定命,使令你現在有這樣的遭遇,不是你現在的思想行爲能轉移的。譬如一個人做事情,成功了或者失敗了,或者一個人什麼都沒做不勞而獲,說這怎麼回事呢?命定的,就是這樣子,這叫做「宿作」。
而這個宿作的外道就是尼犍子,印度的外道有尼犍子外道。他說你過去世做了很多罪,你現在就是應該受苦,你多受苦,慢慢你過去的罪就消了,消了你就得解脫了。佛法不同意這種說法。你受苦,你白受苦,你不能得解脫的。因爲你解脫不解脫是你內心的煩惱的問題,你若斷了內心的煩惱,有苦你也是解脫的。就是佛菩薩聖人到地獄去,地獄就是天堂就是無余涅槃、無差別境界。
說是你內心裏面有煩惱,你到天堂你也不能解脫,你還是要在苦惱裏面轉,所以你說是你受苦你將來就能得解脫,這是邪知邪見,不是佛法,這就是尼犍子外道的思想,「宿作爲因」這是不對的。你得不得解脫,佛法就是要斷煩惱,問題在這裏;煩惱是一切苦惱的因緣,要斷煩惱。你不斷煩惱,你沒辦法得解脫的,所以你到了非非想天已經很不錯了,但是那個我見還在那裏,你還是要到輪回裏面來流轉生死。所以佛法要提倡斷煩惱,提倡四念住、叁十七道品、六波羅蜜,要修學聖道要斷煩惱,斷內心的虛妄分別,要增長智慧;用智慧斷煩惱,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由慧得解脫,要做這件事。受苦不一定得解脫,固然是說我以前做了錯事,我今生有病了,一定要受苦,受苦也可能把以前的罪是消滅了,但不能得解脫,還是不能解脫的,你一定還是要重視般若波羅蜜才可以,不然不能得解脫。
「或有分別自在變化爲因,或有分別實我爲因,或有分別無因無緣。」
前面說明了兩種緣起的道理,這以下就是指責外道的錯誤,外道的說法不符合緣起的道理。先說違背第一個緣起的外道的說法,上一次是講到「或有分別宿作爲因」,曾經說到這是尼犍子外道的思想,這個尼犍子外道他的確是定命論,認爲過去生中造了很多種罪,今生多多的受苦這個罪消滅了就得解脫了,這個尼犍子外道他有這樣的說法。
在佛法裏面說,過去有罪現在得到苦惱的果報,受苦,你繼續不斷地受苦,過去的罪可能是因此而消滅了,但是不得解脫,我們無始劫來我們可能到叁惡道受苦也是很多,到現在也沒得解脫,這可以證明受苦不是得解脫道,因爲解脫是對系縛說的,什麼東西系縛我們不得解脫呢?是我們內心的貪瞋癡的煩惱,執著心,我們這一念虛妄分別心的執著使令我們不得解脫。所以想要解脫就是要消滅我們內心的執著心,要修學戒定慧。而主要是般若,般若能夠消滅我們的執著心,但是這個般若的智慧須要戒定的支持,戒定的幫助,戒定的基礎,才能發揮般若的力量。所以總而言之,修學戒定慧才能解脫苦,才能得解脫;如果你不修學戒定慧,不學習般若,只是受苦,你白受苦了,是不能得解脫的,所以這個尼犍子外道說的「宿作爲因」這是邪知邪見。
當然我們修行人,修行這件事,尤其是初發心修行不是一個自在安樂的事情,也很辛苦,所以這個忍波羅蜜裏面有一個安受苦忍。這個安受苦忍就包括了我們用功修行時的辛苦,你要忍耐,這是因爲修行而帶來的一個辛苦,這個和其他的苦又不一樣。「或有分別宿作爲因」,這個「分…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