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P15

  ..续本文上一页别」就是执着,虚妄的执着。

  

  

  「或有分别自在变化为因。」

  

  这个「自在变化」是什么呢?这个印度的婆罗门教,也就是现在的印度教。这个印度的婆罗门教里面有一部分的执着呢,这个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就是摩醯首罗天,他是宇宙万有的根源,这一切一切的事情都是他的神通变化而有的。那么这个大自在天,他是所崇拜的,拜大自在天。「自在变化为因」,为万有的生因。

  

  

  「或有分别实我为因。」

  

  这个「大自在天」这是外在的执着,虚妄执着大自在天是变化为因。另外一种「或有分别实我为因」,是自己生命体里面有一个真实体性的我,这个我是自己的一切行为,或苦或乐的因缘。那么自己修行以后,解脱了一切苦的时候,自己这个我是个小我,解脱了以后,这个小我和大我,就是梵,宇宙间有一个总体的大我;解脱了以后,这个小我和大我融合了,那么有这样的有我论,所以「分别实我为因」。但是站在佛教的态度,执着我,反倒是一个系缚的因缘,不能得解脱的。

  

  

  「或有分别无因无缘。」

  

  或有的外道他们虚妄的执着一切法是没有因缘的,本来就是那样的,为什么那个鸟是白色的?为什么那个鸟是黑色的?为什么那棵树是弯曲的?为什么那棵树是直的?这都是没有因缘的。那么这样的说法和「宿作为因」有相同的意思,就是抹煞了人为的努力,人的努力是等于零了,没有作用。这是完全错误了,一切事情还是要自己努力才行。

  

  

  「若愚第二缘起,复有分别我为作者,我为受者。」

  

  「若愚第二缘起」若是不明白分别爱非爱缘起,对这个缘起不明白,所以「复有分别我为作者,我为受者」,又有执着我是作者,这个第二缘起就是偏重于增上缘的力量,就是这个烦恼和业力能帮助名言种子去得果报,这个名言种子是亲因缘,但是他去得果报的时候一定要有爱非爱的烦恼和业力来增上他帮助他才可以,但是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呢,是「分别我为作者,我为受者」。

  

  「我为作者」这就是胜论外道,他们执着我是作者。这个数论外道是「我为受者」。这个「分别自性为因」,数论外道执着自性是作者,作好了以后给这个神我享受,这个我是受者;而胜论外道是执着我是作者。那么这个外道与外道的思想也是不一样的。

  

  「分别我为作者,我为受者」,这个作就是造业,受就是受果报,作业受报,认为都是我的力量,实在都是烦恼和业的力量,没有我,我只是自己的虚妄分别心,没有我的自体的。这样的道理,在《瑜伽师地论》说得非常地详细,这《摄大乘论》只是标出来,没有去详细解释。

  

  

  「譬如众多生盲士夫,未曾见象,复有以象说而示之。」

  

  这底下说一个譬喻来形容这些邪知邪见的外道的思想的不圆满,他们的错误,是这样的意思。这个外道里面,像尼犍子外道,这些数论、胜论外道,他们也认为有生死轮回这件事,但是他们执着有我、执着大自在天,这个就是错误了。佛法只是否认所执着的我的不存在,生死轮回这个业报的因果这是真实不虚的,这一方面是要承认的。

  

  这底下说一个譬喻:「譬如众多生盲士夫」,这个「生盲」就是生来眼睛就瞎了,不是后来才失明的。这个瞎眼了的「士夫」,士夫就是人。「未曾见象」,从生以来眼睛就失明了,所以没有看见过这个大象是什么样子。「复有以象说而示之」,但是另外有一个好事的人,一个明眼的人,他牵了一头大象,就向这些生盲的人说而示之。就是这个大象,你们从来没有见过,你们摸一摸,这个象是什么样子呢?

  

  

  「彼诸生盲,有触象鼻,有触其牙,有触其耳,有触其足,有触其尾,有触脊梁。」

  

  那么这些生盲的人用手去摸,摸到一部分一部分的。

  

  

  「诸有问言:象为何相?或有说言象如犁柄,或说如杵,或说如箕,或说如臼,或说如帚,或有说言象如石山。」

  

  「诸有问言:象为何相?」摸完了以后,这个明眼人就问他们,说这个象是什么样子呢?「或有说言象如犁柄」这个摸到象鼻子的人,就说象就像犁的柄。这个「犁」是古代乡村耕田的器。我是乡村的孩子,我看见过这个犁是什么样子。这个「柄」就是那个犁它有一个用手抓住的地方。这个摸到象鼻子的人,就是它是犁柄。其实这个就表示没有眼睛的人,就是没有智慧眼的人,说到一切的缘起就似是而非,但也不是完全无道理,就是形容这件事。如果真实按这个譬喻来说,这个生盲的人,生来就盲没有看见过象,他也不会看见过犁柄的,所以只是形容这件事就是了。

  

  

  「或说如杵」这个触到象牙的人,就说这个象就像杵似的。这个「杵」就是那个捣米、舂米所用的那个杵。或者是捣衣服的,那个木头做的,或者什么做的那个杵。「或说如箕」或者摸到象耳朵的人,就说像「箕」似的。象是什么样子?像「箕」似的。这个「箕」,我们中国乡村落后的地区,乡村里面用那个的箕,就和象耳朵差不多。「或说如臼」或者这个生盲的人摸到象足,他就说像臼似的。「臼」,就用舂米的器。「或说如帚」摸到象尾巴的人,就说像扫帚似的。「或有说言象如石山」就是摸到象脊梁的那个生盲就说,象像一个大石头山似的。这些生盲的人,各就他们所摸到的一部分,就认为是象的全体了,而这么乱说,当然这是没有说对。

  

  

  「若不解了此二缘起,无明生盲亦复如是。」

  

  前面是说譬喻,这底下说合法。「若不解了此二缘起」,假设我们这一切的凡夫不明白佛法中所说的这两种缘起,那就叫做「无明生盲」。就是有了无明的人,就是从来也不明白生死的缘起、涅槃的缘起,都不明白,是虚妄分别执着的,那么就叫做无明的生盲。「亦复如是」,也和那个盲人摸象的意思一样。

  

  

  「或有计执自性为因,或有计执宿作为因,或有计执自在为因,或有计执实我为因,或有计执无因无缘;或有计执我为作者,我为受者。阿赖耶识自性,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

  

  大象是个譬喻,譬喻什么呢?就譬喻阿赖耶识的自性、因性、果性。我们不明白阿赖耶识的自性、因性、果性,就像盲人不明白象的体相似的,就是这个意思。前面说缘起是微细甚深,一切凡夫乃至二乘、阿罗汉、辟支佛都说不清楚,的确是不容易明白的,唯有佛菩萨慧眼、法眼、佛眼才能看得清楚。

  

  

  「又若略说,阿赖耶识用异熟识,一切种子为其自性,能摄三界一切自体,一切趣等。」

  

  这一节文是把前面缘起的道理作一个简要的结束。前面一大段文都是说的缘起,说的很多,这底下「略」,简要地来说:「阿赖耶识用异熟识,一切种子为其自性」,这就是缘起。究竟阿赖耶识的要义是什么呢?就是「用异熟识,一切种子为其自性」,就是这么一句话。

  

  这个「异熟识」怎么讲法呢?「异熟识」就是阿赖耶识,这上面说「异熟识」就是果相,或者说果性,一切种子就是因性,一个果,一个因,这因果合起来就是阿赖耶识的自性,是这样意思。「异熟识」的「异」这个字,有差别的意思,或者说是变异的意思,在这里表达两个意思:就是善、恶、无记,在因的时候,有善恶的不同,得了果报的时候是无记的。那么这是善恶与无记的不同,所以叫做「异」,这是一个。譬如说我们在因地的时候,这个名言种子,又有个异熟,用这个善恶业的力量,帮助这个名言种子去得果报。所以在因地的时候,有善恶的不同,可是得了果报的时候(得了果报,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眼耳鼻舌身意,我们在色上面看是有这么一大块,有眼耳鼻舌身。可是实质上去看,是以阿赖耶识为主体的。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果报是以阿赖耶识为主体。

  

  以阿赖耶识为主体的理由何在呢?因为生命一开始的时候是阿赖耶识,「去后来先作主公」(八识规矩颂),就是如果用人来作譬喻的话,中阴身去投胎,但是一剎那间,一闷绝的时候,这中阴身就死掉了!死掉了这个时候,所谓闷绝,这个时候前六识都不动了,都灭了,只有阿赖耶识入胎,所以它最先来投胎。阿赖耶识最先来投胎,它「结生相续,摄取自体,执受根身」,来变现根身器界的这些事,都是阿赖耶识做的,前六识做不来这件事。结生相续,第一剎那就是闷绝,就是阿赖耶识入胎了,这时候这个生命开始了,不是由前六识开始的,而是由阿赖耶识开始的,它摄取这个不净物为自体,执受它,逐渐逐渐地才有眼耳鼻舌身的出现,执受它成为一个活活泼泼的生命,由阿赖耶识来做这件事,这个果报是由阿赖耶识来成就的。

  

  这个正报身体成就了,而这个人的依报世界也是由阿赖耶识成就的,它来变现根、身、器界。而前六识,等到六处(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这个六处成就了以后,它能够接触色声香味触的时候,所有的虚妄分别也是由阿赖耶识供给它才可以的,才能做种种虚妄分别,不然的话没有办法活动的。所以从主体上看,这个生命体表面上看是前六识,实质上是阿赖耶识在那里主指的,所以他是果报主,而它本身是无记性的,它不是善也不是恶的,所以叫做「异」。在因地的时候,是善、或者是恶;得了果报的时候是无记的,所以叫做「异」,这是第一个「异」。

  

  第二个「异」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因和果是不同时的,在一个时间作了因,隔了多少时间以后才能得果的,所以也叫做「异」,变异。这就是在时间上逐渐地变异而后才成熟的,得果报,所以叫做异时而熟,或者是变异而熟。在这两个「异」里边,都是以阿赖耶识为主的,所以阿赖耶识叫异熟识;前六识是由异熟生出…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