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的,所以叫做异熟生。
得果报的时候,或者得人的果报,或者天的果报,或者三恶道的果报,一得了果报的时候,这果报就由阿赖耶识来执持的,不变动。譬如说这个人,他做了人以后;他无恶不造,他造三恶道的业力,到三恶道就不是人了。但是你原来得人的果报,由阿赖耶识的执持,还是人。说是我现在发无上菩提心,行菩萨道了,是菩萨了,但是你以前得的果报是人的果报,阿赖耶识把这果报还执持,还是人;你做善也好,做恶也好,那是将来去得果报,现的果报由阿赖耶识的执持不变,所以这果报主它在执持这件事。
在这《竹窗随笔》上有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故事的名字叫〈人虎传〉,说是一个出家人(我们就明白点说,我们出家人如果不修行,没有佛法的熏习,就和在家人差不多),他就是放逸,捡别人的便宜,在一个隐藏的地方,隐藏在那里,别人从那里过去就突然间出来吓人,有的人胆子小的就被他吓倒了!他感觉到很快乐,他做这个事情。那么他就从这里引起了一些虚妄分别,他到那山谷里隐藏着,他就披了个虎皮,走路的人从那里经过的时候,他披着虎皮突然间跑出来,人家看见就好象是老虎,不得了,那个人就吓倒了!吓倒了,走路的人可能会背了包,或者什么东西,里面可能有钱,有什么东西,他就捡那个便宜,常常一次又一次地做这个事。做久了呢,有一次这样捡了便宜以后,这个虎皮拿不掉了,就真实是老虎了,那么他就继续过这种生活,过老虎的生活,他心里面还明白他是人。
那么有一次他继续用过老虎的生活去吓人,吓到一个人,捉住一个人,要吃这个人的时候,一注意看是个出家人,这时候忽然间惭愧心就起来了。哎呀!我原来也是出家人嘛!这个惭愧心一起来的时候,自己就非常的痛苦,他就跳高,老虎跳高,又摔下来,又跳高,跳了几次,老虎皮掉下来了,又恢复过来。恢复过来,他这时候很警觉,这是什么道理呢?我原来人,变成个老虎,我现在又能恢复过来,什么道理?不明白!他恢复过来以后,又回到庙上去了,他就各地方去参学,参学善知识,忽然间明白道理了,又发心修行,也变成个有修行的人了!这叫做〈人虎传〉。我刚才说这异熟识,这阿赖耶识是个主,他来主持这个果报,你不管你的行为是善是恶,这个人的果报不变,是这样子。
在这个《成唯识论》里,窥基大师说的,这件事在《大毗婆沙论》上有提到,人忽然间变成毒蛇了,人的果报的身体变成蛇了,有这种事。刚才那个故事是人变成虎了,那么窥基大师讲:他变成蛇也好,变成老虎也好,还是人,只是这个人的形象有点变化,但是还是人,窥基大师这样解释这件事。这样解释是顺于异熟识的道理,就是阿赖耶识为果报主,它能主持这个境界不变。这可见阿赖耶识是很负责的,原来这个业力得这个果报,你得了人的果报,这个果报就是这样子不变,在这一期之中它不变。等到这个果报结束了,另一个业力再发生果报的时候,或者是天,或者是畜生,那个阿赖耶识又是在那里主持不变,还是这样子。所以「用异熟识」,那么这是果相。前边提到阿赖耶识有三相,那个果的时候,是说杂染品类诸法从无始以来这样熏习;阿赖耶识如是相续地这样生存下去,如是而生,因此而有阿赖耶识的存在,这叫做果相。现在说异熟识是果相,也就是阿赖耶识就是这样存在的。
「一切种子为其自性」,这个异熟识的果相,也就是因为有一切种子的关系,无始劫来这杂染品类诸法的熏习,成了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种子,所以他能够成为异熟识。成为异熟识,所以又能接受杂染品类诸法的熏习,又成为一切种子。因为有因,所以有果,因为有果,所以也有因,这个因果是互通的。那么这总起来说,这就叫做阿赖耶识的自性,也就是缘起的自性;缘起者,就是这么回事。
这个果是由一切种子的因来的,一切种子是由杂染品类诸法熏习而有的,这样说呢,我们从因的地方可以开始改造它,那就和外道说的不同了。外道说的,或是大梵天,或者是自在天来控制,那个权利在他们手里,那么众生无可奈何。或者说是宿作为因,这也是胡说八道的。或者说是无因无缘,那也是没有办法,众生自己没有办法能改变自己;只有佛法说的呢,我们自己的努力可以改造自己,我们愿意得涅槃就可以得涅槃,是操之在己。
「能摄三界一切自体,一切趣等」这是说,这个异熟识它能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归阿赖耶识来统摄的。因为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变现,所以阿赖耶识能统摄三界的「一切自体」。这个「自体」就是生命体,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果报。这一切自体都由阿赖耶识来统摄。「三界一切自体」,这是约三界来说。「一切趣等」就是五趣,或者说是六趣,也是由阿赖耶识来统摄的。这个原因就是前六识不行,前六识有的时候它间断了,它间断了它就不能统摄了,它在的时候,它活动的时候,它也是有力量,但是有时候它不在了呢,它就不能统摄,不能统摄那谁统摄呢?就是阿赖耶识了。阿赖耶识是一切时,一切处,是相续不断的,所以它有力量能统摄一切。说阿赖耶识,就是分成果相和因相这两种为其自相。这是把前面缘起的道理,作一个简要的结束。
二、种子
「此中五颂:外、内。不明了。于二唯世俗、胜义。诸种子当知有六种:剎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前面说缘起,这底下第二段就说种子。前面说缘起中,也就说到一切种子识,说到种子,但是种子本身究竟有什么义,还需要再加以解释的。此中有五个颂来说明种子的事情:「外、内。不明了」,第一段先说种子有两类,一个外,一个内,外面的种子和内里边的种子。外种就是这些植物,稻、麦、谷这些它们的种子,就是外的种子;内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这是分这两类。「不明了」就是种子的性质,种子是善、是恶、是无记呢?「不明了」,就是没有善恶可明了,就是无记的,所以叫做「不明了」。这个意思是说,从前面这么多的这几段文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在熏习的时候可以分别它是善、是恶,得果报的时候也可以分别是善、是恶,但是熏习成了种子以后,在中间这一段就是不明了,这是第二个意思。
「于二唯世俗、胜义」,应该是念「不明了于二」。这个「于二」在世亲菩萨释里边又有一个不同的解释:就是外种子和内种子,这两种种子,又不完全说它是无记的,就是外边的种子可以说它是无记的;但内种子也可以说是有记,通于有记和无记,从来都说种子是无记,但是在这一段文的世亲菩萨的释上,忽然出来一个……也可以说是有记,突然间又这么解释,当然这解释也是合道理的。
「唯世俗、胜义」这是说这两类种子是假的呢?是真实的?是这样意思。这个「世俗」就是我们凡夫分别心活动的情况,站在佛法的立场的批评,这都是「世俗」,属于虚妄不真实的,就是假的,就是这样意思,假有的。在《解深密经》上,也有一个解释:一切法的存在分两种,一个是自相安立的,一个是世俗上依名计义存在的东西。这可见唯识是微细,它说叫做自相安立。自相安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说现在屋里有条龙,其实大家看出没有龙,但是我就是这样讲,我说话这个语言就是名字,依名计义,你随顺这个语言、这个名字去分别那个道理;如果没有这个语言的时候,那件事没有。所以那件事是要依靠语言文字去表达才有那件事,你才能去分别;没有那个名字、语言文字的时候,那件事不存在。这样子呢,这一类的法就叫做「世俗」,依名计义。
比如说我,有一个我怎么怎么的,我们依这一句话有个我,这个我要用名字去彰显、去显示它,才知道有个我,如果没有了名字,那个我根本是没有的。用那个名字来表示,只是给你一个资料去分别,而实在那个我还是没有,这叫做「世俗」,是假有的。
这个自相安立不同了,这自相安立,你有没有名字都无所谓,那件事还是存在的,它本身就是存在的,叫做自相安立。他用「所认识论」,用这个心的分别去显示法的存在有这么两种不同。这个自相安立就是胜义,就是它本身是有真实性的,这个胜义是真实的意思,世俗就是假的,假有的。现在说这个外种子,外种子就是世俗的,按世俗义来说它是种子。因为世间人说这个树也是由种子有的,谷、或者是稻、或者是麦、或者是橙子、或者是苹果,都是由各式各样的种子成就的,我们一直都认为是这样,但那是世俗人的分别,世俗人的想法,这不是真实的。真实是什么呢?那个苹果也好,那个树也好,是你的唯心所变,那个种子也是你的唯心所变,你心变现的,这才是真实义。你说是由那个种子变出个苹果来,这是世俗的说法,这是假的,不是真实的。所以这两种种子,这外种子是世俗名为种子的。若是阿赖耶识,这一切种子,这是胜义,这是万法的真因,它是真因,真实的因,真实的功能性,由此而有一切法的。所以「唯世俗、胜义」,没有第三个了,只有这么两个。这外种子和内种子有这样的分别,外种子是世俗,内种子是胜义。这是第三个意思。
「诸种子当知有六种」,这个种子有六种定义,要有这六种义,才能说是种子的,不然就不是种子,这是标出来这句话,这底下就解释这六义。「剎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这是六义。「剎那灭」是一,「俱有」是一,「恒随转」是一,「决定」是一,「待众缘」又是一,「能引自果」是一,这是六个义。你要具足这六个条件,才可以名之为种子,是这样意思。
「剎那灭」,第一个条件是「剎那灭」,要有这…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