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P16

  ..續本文上一頁來的,所以叫做異熟生。

  

  得果報的時候,或者得人的果報,或者天的果報,或者叁惡道的果報,一得了果報的時候,這果報就由阿賴耶識來執持的,不變動。譬如說這個人,他做了人以後;他無惡不造,他造叁惡道的業力,到叁惡道就不是人了。但是你原來得人的果報,由阿賴耶識的執持,還是人。說是我現在發無上菩提心,行菩薩道了,是菩薩了,但是你以前得的果報是人的果報,阿賴耶識把這果報還執持,還是人;你做善也好,做惡也好,那是將來去得果報,現的果報由阿賴耶識的執持不變,所以這果報主它在執持這件事。

  

  在這《竹窗隨筆》上有一個小小的故事,這故事的名字叫〈人虎傳〉,說是一個出家人(我們就明白點說,我們出家人如果不修行,沒有佛法的熏習,就和在家人差不多),他就是放逸,撿別人的便宜,在一個隱藏的地方,隱藏在那裏,別人從那裏過去就突然間出來嚇人,有的人膽子小的就被他嚇倒了!他感覺到很快樂,他做這個事情。那麼他就從這裏引起了一些虛妄分別,他到那山谷裏隱藏著,他就披了個虎皮,走路的人從那裏經過的時候,他披著虎皮突然間跑出來,人家看見就好象是老虎,不得了,那個人就嚇倒了!嚇倒了,走路的人可能會背了包,或者什麼東西,裏面可能有錢,有什麼東西,他就撿那個便宜,常常一次又一次地做這個事。做久了呢,有一次這樣撿了便宜以後,這個虎皮拿不掉了,就真實是老虎了,那麼他就繼續過這種生活,過老虎的生活,他心裏面還明白他是人。

  

  那麼有一次他繼續用過老虎的生活去嚇人,嚇到一個人,捉住一個人,要吃這個人的時候,一注意看是個出家人,這時候忽然間慚愧心就起來了。哎呀!我原來也是出家人嘛!這個慚愧心一起來的時候,自己就非常的痛苦,他就跳高,老虎跳高,又摔下來,又跳高,跳了幾次,老虎皮掉下來了,又恢複過來。恢複過來,他這時候很警覺,這是什麼道理呢?我原來人,變成個老虎,我現在又能恢複過來,什麼道理?不明白!他恢複過來以後,又回到廟上去了,他就各地方去參學,參學善知識,忽然間明白道理了,又發心修行,也變成個有修行的人了!這叫做〈人虎傳〉。我剛才說這異熟識,這阿賴耶識是個主,他來主持這個果報,你不管你的行爲是善是惡,這個人的果報不變,是這樣子。

  

  在這個《成唯識論》裏,窺基大師說的,這件事在《大毗婆沙論》上有提到,人忽然間變成毒蛇了,人的果報的身體變成蛇了,有這種事。剛才那個故事是人變成虎了,那麼窺基大師講:他變成蛇也好,變成老虎也好,還是人,只是這個人的形象有點變化,但是還是人,窺基大師這樣解釋這件事。這樣解釋是順于異熟識的道理,就是阿賴耶識爲果報主,它能主持這個境界不變。這可見阿賴耶識是很負責的,原來這個業力得這個果報,你得了人的果報,這個果報就是這樣子不變,在這一期之中它不變。等到這個果報結束了,另一個業力再發生果報的時候,或者是天,或者是畜生,那個阿賴耶識又是在那裏主持不變,還是這樣子。所以「用異熟識」,那麼這是果相。前邊提到阿賴耶識有叁相,那個果的時候,是說雜染品類諸法從無始以來這樣熏習;阿賴耶識如是相續地這樣生存下去,如是而生,因此而有阿賴耶識的存在,這叫做果相。現在說異熟識是果相,也就是阿賴耶識就是這樣存在的。

  

  「一切種子爲其自性」,這個異熟識的果相,也就是因爲有一切種子的關系,無始劫來這雜染品類諸法的熏習,成了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種子,所以他能夠成爲異熟識。成爲異熟識,所以又能接受雜染品類諸法的熏習,又成爲一切種子。因爲有因,所以有果,因爲有果,所以也有因,這個因果是互通的。那麼這總起來說,這就叫做阿賴耶識的自性,也就是緣起的自性;緣起者,就是這麼回事。

  

  這個果是由一切種子的因來的,一切種子是由雜染品類諸法熏習而有的,這樣說呢,我們從因的地方可以開始改造它,那就和外道說的不同了。外道說的,或是大梵天,或者是自在天來控製,那個權利在他們手裏,那麼衆生無可奈何。或者說是宿作爲因,這也是胡說八道的。或者說是無因無緣,那也是沒有辦法,衆生自己沒有辦法能改變自己;只有佛法說的呢,我們自己的努力可以改造自己,我們願意得涅槃就可以得涅槃,是操之在己。

  

  「能攝叁界一切自體,一切趣等」這是說,這個異熟識它能攝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歸阿賴耶識來統攝的。因爲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阿賴耶識的種子變現,所以阿賴耶識能統攝叁界的「一切自體」。這個「自體」就是生命體,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個果報。這一切自體都由阿賴耶識來統攝。「叁界一切自體」,這是約叁界來說。「一切趣等」就是五趣,或者說是六趣,也是由阿賴耶識來統攝的。這個原因就是前六識不行,前六識有的時候它間斷了,它間斷了它就不能統攝了,它在的時候,它活動的時候,它也是有力量,但是有時候它不在了呢,它就不能統攝,不能統攝那誰統攝呢?就是阿賴耶識了。阿賴耶識是一切時,一切處,是相續不斷的,所以它有力量能統攝一切。說阿賴耶識,就是分成果相和因相這兩種爲其自相。這是把前面緣起的道理,作一個簡要的結束。

  

  

  二、種子

  

  「此中五頌:外、內。不明了。于二唯世俗、勝義。諸種子當知有六種:剎那滅、俱有,恒隨轉應知、決定、待衆緣、唯能引自果。」

  

  前面說緣起,這底下第二段就說種子。前面說緣起中,也就說到一切種子識,說到種子,但是種子本身究竟有什麼義,還需要再加以解釋的。此中有五個頌來說明種子的事情:「外、內。不明了」,第一段先說種子有兩類,一個外,一個內,外面的種子和內裏邊的種子。外種就是這些植物,稻、麥、谷這些它們的種子,就是外的種子;內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這是分這兩類。「不明了」就是種子的性質,種子是善、是惡、是無記呢?「不明了」,就是沒有善惡可明了,就是無記的,所以叫做「不明了」。這個意思是說,從前面這麼多的這幾段文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在熏習的時候可以分別它是善、是惡,得果報的時候也可以分別是善、是惡,但是熏習成了種子以後,在中間這一段就是不明了,這是第二個意思。

  

  「于二唯世俗、勝義」,應該是念「不明了于二」。這個「于二」在世親菩薩釋裏邊又有一個不同的解釋:就是外種子和內種子,這兩種種子,又不完全說它是無記的,就是外邊的種子可以說它是無記的;但內種子也可以說是有記,通于有記和無記,從來都說種子是無記,但是在這一段文的世親菩薩的釋上,忽然出來一個……也可以說是有記,突然間又這麼解釋,當然這解釋也是合道理的。

  

  「唯世俗、勝義」這是說這兩類種子是假的呢?是真實的?是這樣意思。這個「世俗」就是我們凡夫分別心活動的情況,站在佛法的立場的批評,這都是「世俗」,屬于虛妄不真實的,就是假的,就是這樣意思,假有的。在《解深密經》上,也有一個解釋:一切法的存在分兩種,一個是自相安立的,一個是世俗上依名計義存在的東西。這可見唯識是微細,它說叫做自相安立。自相安立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比如說:我說現在屋裏有條龍,其實大家看出沒有龍,但是我就是這樣講,我說話這個語言就是名字,依名計義,你隨順這個語言、這個名字去分別那個道理;如果沒有這個語言的時候,那件事沒有。所以那件事是要依靠語言文字去表達才有那件事,你才能去分別;沒有那個名字、語言文字的時候,那件事不存在。這樣子呢,這一類的法就叫做「世俗」,依名計義。

  

  比如說我,有一個我怎麼怎麼的,我們依這一句話有個我,這個我要用名字去彰顯、去顯示它,才知道有個我,如果沒有了名字,那個我根本是沒有的。用那個名字來表示,只是給你一個資料去分別,而實在那個我還是沒有,這叫做「世俗」,是假有的。

  

  這個自相安立不同了,這自相安立,你有沒有名字都無所謂,那件事還是存在的,它本身就是存在的,叫做自相安立。他用「所認識論」,用這個心的分別去顯示法的存在有這麼兩種不同。這個自相安立就是勝義,就是它本身是有真實性的,這個勝義是真實的意思,世俗就是假的,假有的。現在說這個外種子,外種子就是世俗的,按世俗義來說它是種子。因爲世間人說這個樹也是由種子有的,谷、或者是稻、或者是麥、或者是橙子、或者是蘋果,都是由各式各樣的種子成就的,我們一直都認爲是這樣,但那是世俗人的分別,世俗人的想法,這不是真實的。真實是什麼呢?那個蘋果也好,那個樹也好,是你的唯心所變,那個種子也是你的唯心所變,你心變現的,這才是真實義。你說是由那個種子變出個蘋果來,這是世俗的說法,這是假的,不是真實的。所以這兩種種子,這外種子是世俗名爲種子的。若是阿賴耶識,這一切種子,這是勝義,這是萬法的真因,它是真因,真實的因,真實的功能性,由此而有一切法的。所以「唯世俗、勝義」,沒有第叁個了,只有這麼兩個。這外種子和內種子有這樣的分別,外種子是世俗,內種子是勝義。這是第叁個意思。

  

  「諸種子當知有六種」,這個種子有六種定義,要有這六種義,才能說是種子的,不然就不是種子,這是標出來這句話,這底下就解釋這六義。「剎那滅、俱有,恒隨轉應知、決定、待衆緣、唯能引自果」,這是六義。「剎那滅」是一,「俱有」是一,「恒隨轉」是一,「決定」是一,「待衆緣」又是一,「能引自果」是一,這是六個義。你要具足這六個條件,才可以名之爲種子,是這樣意思。

  

  「剎那滅」,第一個條件是「剎那滅」,要有這…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