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P17

  ..續本文上一頁樣的義,剎那間它就滅了。這個法的出現,一下子它就會滅,就是剎那滅,剎那生,剎那滅,剎那生的變化,要具足這樣的義,才可以稱之爲種子。如果是沒有生滅變化的,就是一直的不變,從始至終都是一個樣子,沒有差別的,那不能做爲種子的。就是沒有生滅變化就是無爲法了,無爲法是不可以成爲種子的,它不能生一切法的。

  

  當然我們佛法裏邊的確是有學派的不同,一個學派一個學派,這個思想是不一樣。不一樣,但是我們學習了唯識以後,我們再去看各學派,我們內心裏面會更清楚一點。比如說是「無爲生一切法」,我們聽見這話的時候,如果你沒有學過唯識的話,你心裏怎麼想呢?這個無爲,無生住滅的這種事情,沒有生住滅的事情,這個無爲的這件事,它能生一切法,你心裏怎麼想?儒家的「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也有人拿這個話來問我的時候,幸而我是讀過一點小小的唯識,我還有話同他說,不然的話就不知怎麼講。所以用無爲能生一切法,也有地方說是諸法實相生一切法,這就是不同了!現在說要有剎那滅義的東西才能生,才能做種子,這裏面說種子的事情,從這裏我們聯想到很多事情,你會明白我們佛法裏邊的智慧可是不得了!

  

  在這個唐太宗,唐高宗,唐高祖李淵的那個時代,因爲這唐皇帝是姓李,道家稱老子爲主,道家的人就對唐太宗說,老子是姓李,是你的祖宗,他就真相信這句話,就是偏袒道家,貶斥佛法,但是周圍也有信佛的大臣,就是招集道士裏邊有學問的和佛教的法師辯論,我看那些辯論的話,就知道法師多數學過阿毗昙論。那個時候因爲這個玄奘法師還沒有回來,還沒有回來以前的事情,只有這菩提流支,真谛叁藏翻譯唯識的經論,所以這些道士沒有辦法和佛教的法師辯論,沒有辦法辯論,佛教法師的辯才就是不得了,所以高僧傳應該讀,可惜的是他們沒有完全記錄下來,就小小的記一點。所以這「剎那滅」是這個種子第一義,要有生滅變化的東西,他才能夠做種子。沒有生滅變化的不能做種子。比如說種子會生芽,就是變了嘛!如果它不能變,始終是一個樣子,它就不能生芽了,那怎能成爲種子呢?所以這個「剎那滅」是種子的第一義。

  

  「俱有」,這「俱有」是什麼意思呢?種子是因,這因和果要同時有,這個種子的因生現行的時候,種子和現行是同時的,叫「俱有」。如果說這個種子滅掉了,滅掉了就是沒有了,沒有了那怎麼能生果呢?所以一定是「俱有」。唯識宗的學者,就是無著菩薩這樣解釋、這樣說,要「俱有」。若是滅了的話,它就不能生果了,一定是生果的時候,因和果是同時的。阿賴耶識的種子,它生果,我們肉眼是沒有辦法去看明白這件事;若從世俗的種子上看,這稻種、麥種,它生芽的時候,種和芽是同時的,是這麼回事。

  

  「恒隨轉」,這「恒隨轉」怎麼講呢?就是有雜染品類諸法熏習阿賴耶識成爲種子以後,它沒有得果報,還沒有生現行,沒有得果報的時候。就是這個種子成就了,和得果報中間可能有很長的一段距離,這麼長的時間,或者是幾十年,或者幾百年,幾千萬年都有可能。這麼長的時間內,這個種子雖然說是剎那滅,但是「恒隨轉」,它一直隨逐阿賴耶識繼續地存在,它這種生果的功能不失掉。如果經過一個時間就不能夠,就失掉了功能,那就不是「恒隨轉」,也就不能成爲種子的。所以我們造了罪業也好,做了功德也好,成就了種子以後,在阿賴耶識裏面一直地存在下去,不失掉,不消失,除非是得了果了,這個種子生現行,得了果了,得了果,當然就消失了。那麼或者說是它還沒得果,可以你遇見佛法僧叁寶了,你修學戒定慧了,修學無我觀的時候,這個種子被對治了,被傷害了,那麼這種子也就結束了。如果不是有這種情形,它一直地恒隨轉,一直地存在的,這種得果的功能一直是存在的,所以叫做「恒隨轉」。雖然是剎那滅,還是恒隨轉。「應知」,你應該注意這件事。

  

  「決定」,這是第四個道理,這個「決定」怎麼講呢?譬如說是我們做善,好心腸爲他人服務,無條件地好心,動機是純善的,就是來利益對方,做一些功德的事情,這就成了種子了,這個種子將來是決定給你一個滿意的果報的。如果做罪過的事情也是,它將來的時候,也決定給你一個不滿意、不可愛的果報,決定的,不會變的。不會說是你做功德的種子,將來給你苦的果報,沒這回事;你做這罪過的事情,將來給你一個滿意的果報,也不是的。這個善惡的這種性能決定是不變的,這也是種子的一個定義,有這樣的義,這叫種子;如果混亂了,那不是種子,不可以亂的。

  

  「待衆緣」,這個「待衆緣」非常有意思,因爲我最初看那唯識上說,種子生現行,現行又熏種子,那麼種子又生出現行,是無窮無盡的生下去,那就不需要等到幾千萬年才去得果報了,當時就得果報了,是不是呢?應該是這樣說了。但是,這個地方解決這個問題。「待衆緣」,種子生現行去得果報,還要待緣的,要等待因緣的,要有因緣種子才生現行的,不然它不生現行,要待緣的。待緣的緣也是很多,也有很多,其中有一個緣,我也感覺很有意思,比方說是你們叁個人一起做功德,將來得果報,也是你們叁個人在一起去得果報。如果缺一個人,這個果報不出現,缺一個人都不可以的!這也是一個待緣。

  

  另外一個待緣,你以前拜佛、靜坐、修四念處,將來會得好的果報,不一定,你要繼續地修四念處,繼續地拜佛,去熏它,繼續加強它的力量,力量若達到那個感果的限度了,有招感果報的力量。假設招感果報要一千度的時候,要達到一千度的力量才能得果報,你現在第一次修四念處只有五十度,不行,不可以。我拜佛的時候,我誠心拜佛,有一百度,還是不行,要繼續地熏習它,加強力量,到一千度,所以也是待緣。說做惡事也是,做善事也是,有的人最初老也不做善事,第一次做善事做得很勉強,不高興做這件事,但是第二次就容易一點,第叁次更容易一點,等到多了,自己歡喜做善事,那麼你這善的力量很強,善的力量強一點,這時候才能得果報。所以就是這個名言種子,其中有一個定義,就是名言種子一定要假藉異熟的種子去幫助它,才能得果報。像種子生芽,一定還要有水、有土、陽光,有其他的因緣幫助它,才能得果報的,所以「待衆緣」。這下子,這個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這個問題解決了;這個因緣不夠的時候,種子不生現行。

  

  「唯能引自果」:「唯能引自果」,有一點和「決定」相沖突的意思,但是世親菩薩的解釋就不同。比如說是,色法的種子,它就能引色法的現行果;那麼心法的種子,就引發心法的果,「唯能引自果」。比如說是前五識,它引前五識的現行,第六識引第六識的現行,第七識引第七識的現行,它就是「引自果」,不同,所以「唯能引自果」,這才能成爲種子。你要具足這六義,「剎那滅、俱有,恒隨轉應知、決定、待衆緣、唯能引自果。」應該把它背起來,如果考試的時候,種子具六義,六義是哪六義?但是這個種子義是很有意思的,因爲你看到別的地方的教義,你就會明白,就會幫助你去理解那件事。

  

  學派的不同,譬如《楞嚴經》:「非因緣,非自然」,因緣生一切法是佛教通常說的一句話,可是《楞嚴經》說:「非因緣,非自然」,這是學派思想上有沖突,就會有種種的不同。我們不學習唯識的經論,不學習阿毗昙論,直接去讀《楞嚴經》的時候,你沒有這麼多分別,你不會想這些事情。比方說,南京的支那內學院的那些學者就是不高興《起信論》,王恩洋,還有誰寫些文章駁這個《起信論》,就是因爲他學了唯識,學了阿毗昙論,人的背景不同,思想不同,所以會引出來一些分別。當然人都會有門戶之見,我是天臺,我就學天臺,其他的不學,那麼你心裏面就沒有那個種子,你就不知道那樣分別,心裏還想這《起信論》很好,你怎麼破壞它呢?心就會這樣想。說是他們也不相信《楞嚴經》,《楞嚴經》也很好嘛!學起來,讀的時候生大歡喜,怎麼他說不對呢?其實,你如果也去學學唯識,其實後面還有意思的。學學唯識,哦!他們思想是從這裏來的,不是無因而有的!這是說種子具六義,而成爲種子的。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所熏非異此,是爲熏習相。」

  

  這底下就說到熏習,熏習當然有能熏,有所熏,要有什麼樣的條件才能成爲所熏呢?你沒有這個條件,你不能成爲所熏的,現在這裏就是解釋這個問題。「堅」是一個條件,「無記」又是一個條件,「可熏」是一個條件,「與能熏相應」又是一個條件,具足這四條了呢,就是所熏,它可以成爲所熏了!但是沒有解釋怎麼樣才是能熏,能熏當然就是諸雜染品類諸法,雜染品類諸法是能熏。

  

  就是「所熏」要有什麼條件才夠資格?第一個條件就是「堅」,堅住,就是安住,穩定地安住在那裏,就是這個流動性不大。世親菩薩解釋,比如說:風的流動性太大,它任持,攝持香氣的能力很小,風吹的花香,吹到東西南北去,很快就消散了!風能吹到很遠的地方去,但是香氣不會很遠就失掉了!風只是風,沒有香氣了。若是油裏面有香的時候,它一直能夠執持這個香氣不散,油就比風的流動性輕,就比較穩定一點。所以現在這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它始終是一味,是無記的,而是長時期的不間斷,所以它比較堅住,就是比較穩定,所以它有攝持種子的功能。若前六識就不行,前六識就是忽然間善,忽然間惡,忽然間又間斷,不活動了,它任持習氣的功能是沒有的,所以阿賴耶識是有堅住這個能力的。

  

  第二個是「無記」,不可以說它是善,也不可以說它是惡,它是中庸性的。那麼這表示什麼意思呢?因爲它本身也不是善,也不是惡;它…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