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样的义,剎那间它就灭了。这个法的出现,一下子它就会灭,就是剎那灭,剎那生,剎那灭,剎那生的变化,要具足这样的义,才可以称之为种子。如果是没有生灭变化的,就是一直的不变,从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没有差别的,那不能做为种子的。就是没有生灭变化就是无为法了,无为法是不可以成为种子的,它不能生一切法的。
当然我们佛法里边的确是有学派的不同,一个学派一个学派,这个思想是不一样。不一样,但是我们学习了唯识以后,我们再去看各学派,我们内心里面会更清楚一点。比如说是「无为生一切法」,我们听见这话的时候,如果你没有学过唯识的话,你心里怎么想呢?这个无为,无生住灭的这种事情,没有生住灭的事情,这个无为的这件事,它能生一切法,你心里怎么想?儒家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也有人拿这个话来问我的时候,幸而我是读过一点小小的唯识,我还有话同他说,不然的话就不知怎么讲。所以用无为能生一切法,也有地方说是诸法实相生一切法,这就是不同了!现在说要有剎那灭义的东西才能生,才能做种子,这里面说种子的事情,从这里我们联想到很多事情,你会明白我们佛法里边的智慧可是不得了!
在这个唐太宗,唐高宗,唐高祖李渊的那个时代,因为这唐皇帝是姓李,道家称老子为主,道家的人就对唐太宗说,老子是姓李,是你的祖宗,他就真相信这句话,就是偏袒道家,贬斥佛法,但是周围也有信佛的大臣,就是招集道士里边有学问的和佛教的法师辩论,我看那些辩论的话,就知道法师多数学过阿毗昙论。那个时候因为这个玄奘法师还没有回来,还没有回来以前的事情,只有这菩提流支,真谛三藏翻译唯识的经论,所以这些道士没有办法和佛教的法师辩论,没有办法辩论,佛教法师的辩才就是不得了,所以高僧传应该读,可惜的是他们没有完全记录下来,就小小的记一点。所以这「剎那灭」是这个种子第一义,要有生灭变化的东西,他才能够做种子。没有生灭变化的不能做种子。比如说种子会生芽,就是变了嘛!如果它不能变,始终是一个样子,它就不能生芽了,那怎能成为种子呢?所以这个「剎那灭」是种子的第一义。
「俱有」,这「俱有」是什么意思呢?种子是因,这因和果要同时有,这个种子的因生现行的时候,种子和现行是同时的,叫「俱有」。如果说这个种子灭掉了,灭掉了就是没有了,没有了那怎么能生果呢?所以一定是「俱有」。唯识宗的学者,就是无著菩萨这样解释、这样说,要「俱有」。若是灭了的话,它就不能生果了,一定是生果的时候,因和果是同时的。阿赖耶识的种子,它生果,我们肉眼是没有办法去看明白这件事;若从世俗的种子上看,这稻种、麦种,它生芽的时候,种和芽是同时的,是这么回事。
「恒随转」,这「恒随转」怎么讲呢?就是有杂染品类诸法熏习阿赖耶识成为种子以后,它没有得果报,还没有生现行,没有得果报的时候。就是这个种子成就了,和得果报中间可能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这么长的时间,或者是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几千万年都有可能。这么长的时间内,这个种子虽然说是剎那灭,但是「恒随转」,它一直随逐阿赖耶识继续地存在,它这种生果的功能不失掉。如果经过一个时间就不能够,就失掉了功能,那就不是「恒随转」,也就不能成为种子的。所以我们造了罪业也好,做了功德也好,成就了种子以后,在阿赖耶识里面一直地存在下去,不失掉,不消失,除非是得了果了,这个种子生现行,得了果了,得了果,当然就消失了。那么或者说是它还没得果,可以你遇见佛法僧三宝了,你修学戒定慧了,修学无我观的时候,这个种子被对治了,被伤害了,那么这种子也就结束了。如果不是有这种情形,它一直地恒随转,一直地存在的,这种得果的功能一直是存在的,所以叫做「恒随转」。虽然是剎那灭,还是恒随转。「应知」,你应该注意这件事。
「决定」,这是第四个道理,这个「决定」怎么讲呢?譬如说是我们做善,好心肠为他人服务,无条件地好心,动机是纯善的,就是来利益对方,做一些功德的事情,这就成了种子了,这个种子将来是决定给你一个满意的果报的。如果做罪过的事情也是,它将来的时候,也决定给你一个不满意、不可爱的果报,决定的,不会变的。不会说是你做功德的种子,将来给你苦的果报,没这回事;你做这罪过的事情,将来给你一个满意的果报,也不是的。这个善恶的这种性能决定是不变的,这也是种子的一个定义,有这样的义,这叫种子;如果混乱了,那不是种子,不可以乱的。
「待众缘」,这个「待众缘」非常有意思,因为我最初看那唯识上说,种子生现行,现行又熏种子,那么种子又生出现行,是无穷无尽的生下去,那就不需要等到几千万年才去得果报了,当时就得果报了,是不是呢?应该是这样说了。但是,这个地方解决这个问题。「待众缘」,种子生现行去得果报,还要待缘的,要等待因缘的,要有因缘种子才生现行的,不然它不生现行,要待缘的。待缘的缘也是很多,也有很多,其中有一个缘,我也感觉很有意思,比方说是你们三个人一起做功德,将来得果报,也是你们三个人在一起去得果报。如果缺一个人,这个果报不出现,缺一个人都不可以的!这也是一个待缘。
另外一个待缘,你以前拜佛、静坐、修四念处,将来会得好的果报,不一定,你要继续地修四念处,继续地拜佛,去熏它,继续加强它的力量,力量若达到那个感果的限度了,有招感果报的力量。假设招感果报要一千度的时候,要达到一千度的力量才能得果报,你现在第一次修四念处只有五十度,不行,不可以。我拜佛的时候,我诚心拜佛,有一百度,还是不行,要继续地熏习它,加强力量,到一千度,所以也是待缘。说做恶事也是,做善事也是,有的人最初老也不做善事,第一次做善事做得很勉强,不高兴做这件事,但是第二次就容易一点,第三次更容易一点,等到多了,自己欢喜做善事,那么你这善的力量很强,善的力量强一点,这时候才能得果报。所以就是这个名言种子,其中有一个定义,就是名言种子一定要假藉异熟的种子去帮助它,才能得果报。像种子生芽,一定还要有水、有土、阳光,有其他的因缘帮助它,才能得果报的,所以「待众缘」。这下子,这个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因缘不够的时候,种子不生现行。
「唯能引自果」:「唯能引自果」,有一点和「决定」相冲突的意思,但是世亲菩萨的解释就不同。比如说是,色法的种子,它就能引色法的现行果;那么心法的种子,就引发心法的果,「唯能引自果」。比如说是前五识,它引前五识的现行,第六识引第六识的现行,第七识引第七识的现行,它就是「引自果」,不同,所以「唯能引自果」,这才能成为种子。你要具足这六义,「剎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应该把它背起来,如果考试的时候,种子具六义,六义是哪六义?但是这个种子义是很有意思的,因为你看到别的地方的教义,你就会明白,就会帮助你去理解那件事。
学派的不同,譬如《楞严经》:「非因缘,非自然」,因缘生一切法是佛教通常说的一句话,可是《楞严经》说:「非因缘,非自然」,这是学派思想上有冲突,就会有种种的不同。我们不学习唯识的经论,不学习阿毗昙论,直接去读《楞严经》的时候,你没有这么多分别,你不会想这些事情。比方说,南京的支那内学院的那些学者就是不高兴《起信论》,王恩洋,还有谁写些文章驳这个《起信论》,就是因为他学了唯识,学了阿毗昙论,人的背景不同,思想不同,所以会引出来一些分别。当然人都会有门户之见,我是天台,我就学天台,其他的不学,那么你心里面就没有那个种子,你就不知道那样分别,心里还想这《起信论》很好,你怎么破坏它呢?心就会这样想。说是他们也不相信《楞严经》,《楞严经》也很好嘛!学起来,读的时候生大欢喜,怎么他说不对呢?其实,你如果也去学学唯识,其实后面还有意思的。学学唯识,哦!他们思想是从这里来的,不是无因而有的!这是说种子具六义,而成为种子的。
「坚、无记、可熏、与能熏相应:所熏非异此,是为熏习相。」
这底下就说到熏习,熏习当然有能熏,有所熏,要有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成为所熏呢?你没有这个条件,你不能成为所熏的,现在这里就是解释这个问题。「坚」是一个条件,「无记」又是一个条件,「可熏」是一个条件,「与能熏相应」又是一个条件,具足这四条了呢,就是所熏,它可以成为所熏了!但是没有解释怎么样才是能熏,能熏当然就是诸杂染品类诸法,杂染品类诸法是能熏。
就是「所熏」要有什么条件才够资格?第一个条件就是「坚」,坚住,就是安住,稳定地安住在那里,就是这个流动性不大。世亲菩萨解释,比如说:风的流动性太大,它任持,摄持香气的能力很小,风吹的花香,吹到东西南北去,很快就消散了!风能吹到很远的地方去,但是香气不会很远就失掉了!风只是风,没有香气了。若是油里面有香的时候,它一直能够执持这个香气不散,油就比风的流动性轻,就比较稳定一点。所以现在这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它始终是一味,是无记的,而是长时期的不间断,所以它比较坚住,就是比较稳定,所以它有摄持种子的功能。若前六识就不行,前六识就是忽然间善,忽然间恶,忽然间又间断,不活动了,它任持习气的功能是没有的,所以阿赖耶识是有坚住这个能力的。
第二个是「无记」,不可以说它是善,也不可以说它是恶,它是中庸性的。那么这表示什么意思呢?因为它本身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它…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