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P13

  ..續本文上一頁什麼果報,這阿羅漢說不清楚。後來這阿羅漢說「我帶你到彌勒菩薩那裏去」,阿羅漢有神通,你捏住他的衣服,一下子就到彌勒菩薩那裏去了。到彌勒菩薩那裏就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說「他自己拿花供佛,這個人將來得阿羅漢果;他把花布施給別人勸別人去供佛,將來這個人成佛了,得無上菩提了」。

  

  阿羅漢若要說什麼話和我們凡夫不同,凡夫是不管對不對都不負這個責任,我怎麼想就怎麼說,凡夫是有這種習氣。但阿羅漢不是,阿羅漢他要入定,他要觀察一下子。但是種了善根的這個人,久遠久遠超過八萬大劫以後才得到果報,阿羅漢的神通力八萬劫內可以看見,超過八萬劫看不見了,所以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所以這個「如是緣起,于大乘中極細甚深」,我們凡夫很難知道。

  

  

  「又若略說有二緣起:一者、分別自性緣起,二者、分別愛非愛緣起。」

  

  前面是贊歎大乘佛法的緣起甚深微妙,也就是前面說阿賴耶識叁相的這一大段文是甚深微妙的境界,這底下又把它解釋一下。「又若略說」,這個緣起極細甚深特別廣大了,所以現在就是略而言之,可以分成兩類來解釋這個緣起:「一者、分別自性緣起,二者、分別愛非愛緣起」,這是標出來。

  

  

  「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

  

  第一個自性緣起怎麼講呢?就是依止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而現起一切法,這就叫做分別自性緣起。「自性」就是自體,他本身的體性是不同于他法的。譬如色法,就有色法的體性。地有地的體性,水有水的體性,人有人的體性,風有風的體性,每一法有他本身的體性,所以叫做「自」,就是不同于他法的。又譬如受想行識,受有受的體性,想行識也是各有各的體性,所以叫做自性。每一法的自性都是因緣生起的,由因緣才能生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它才能現起,不然的話它不能現起的,不能生起的。

  

  

  「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爲緣性故。」

  

  怎麼叫做分別自性緣起呢?「以能分別種種自性」。「分別」這個字不容易解釋,我看了這麼多注解的參考書,也是很難有一個恰當的句子解釋它。或者說這個「分別」就是不混亂的意思,就是很分明的。譬如說是無量劫來、無始時來界,這個雜染品類諸法的熏習太多了,沒得果報的種子太多太多了。但是你以前熏習了很多的種子,現在又繼續地熏習,而他不混亂。我們的貪心一動的時候,他就能熏習以前那個貪的種子,使令他力量加強,他不亂。他不會你是貪的熏習而跑到瞋那裏去,不會的。你做善事的時候,他就是在善那裏發生作用,不會跑到惡那裏去;你做惡事的時候,不會跑到善那裏去,他不亂,所以叫「分別」,能分別增長他的力量,能做種種自性的緣起。我們姑且這麼解釋,就是不混亂,很分明的,不會錯亂的。

  

  因爲阿賴耶識他有這種作用,就是我們有各式各樣的雜染的熏習,而他能夠不錯亂的爲種種的自性做緣性,使令它生起。各式各樣的自性,「種種自性爲緣性故」,爲他做生起的緣性,爲它做緣。「性」,在這裏當「功能」講,幫助它生起的功能,使令他生起的功能,那麼就叫做「緣性」,那麼這叫做「分別自性緣起」。

  

  這個「分別自性緣起」還是沒有說明白,再講一講:譬如生了瞋心,就熏習了瞋心的種子加強了,加強了的時候等到再有一個不順心的因緣的時候,由所緣緣的境界的引發,加一個不如理作意的幫助,那個瞋心種子就現出來了,那麼這叫「自性緣起」。或者是貪心,其他一切的心情都是一樣的,這是一種解釋,這是純在心裏上的解釋。

  

  若說是論果報,譬如說我們做人的果報,我們做了五戒十善,我們沒有做五逆十惡,我們也沒有修四禅八定,將來得人的果報,人的色受想行識就出現了。色有色的種子,受想行識各有各的種子,這個種子出現了,那麼這也叫做「自性緣起」。這印順老法師稱之爲『名言熏習種子』,這個名言熏習種子也純是在心裏上說,因爲一切法都是心,這個名言熏習下面有解釋。

  

  這個名就是言,因爲若沒有名字你是不能說話,所以名就是言。而名的言一定是內心有分別,內心有分別你才能說話,所以名言和內心的分別也是不可以分離的。這樣說怎麼叫做緣起呢?就是你心裏一分別就是有了緣起了,不管你有什麼分別都是如其量的熏習在阿賴耶識裏面,再有因緣的時候,以前熏習的又現出來,這叫做名言熏習。說話的時候,也就是你內心分別的時候。說我做事情有什麼活動,活動也是內心的分別,你心裏面不分別的時候你不能有活動。所以發出來語言,或會做各式各樣的行動,都是內心在活動。不過有的內心的活動不表現在行動上,不表現在語言上,只限于第六意識,也有這樣的分別,也有這樣的思想。所以思想分兩類:一個是只限于意識,一個是表現在身語上面,分這麼兩類,但都是心,各有強弱的不同。有的雖然不表現在身語上,但是力量非常大,有只限于內心裏面的妄想,力量小,但表現在身語的時候力量就大了,也是各式各樣的情形,那麼這都叫做名言熏習種子,由此種子現行了的時候就叫做「分別自性緣起」。

  

  

  「複有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

  

  前面說分別自性的緣起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這個種子現出來行動了,表現于外的時候,發生作用了,叫做「分別自性緣起」。我們通常說叫做賴耶緣起,阿賴耶識緣起。「複有十二支緣起」,「十二支」我們通常說是十二因緣,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這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這叫做分別愛非愛緣起。「愛非愛」就是所得的果報是可愛的,那麼叫愛緣起;所得的果報是不可愛的,那麼叫非愛緣起。什麼叫做愛非愛呢?

  

  

  「以于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爲緣性故。」

  

  就是你做了善法,你就在善趣得果報,或在人間或在天上;若是做惡事,就到叁惡道去受果報,就是惡趣,惡趣就是非愛的緣起。人間天上就是好一點,就是愛緣起。「以于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爲緣性故」,這個「自體」就是生命體,有人的生命體、天的生命體、有叁惡道的生命體。這些有愛非愛的種種的自體,就是善趣惡趣的差別,因爲你這個阿賴耶識能夠很分明地爲愛非愛種種自體生起的因緣(這個「愛非愛種種自體爲緣性故」的「爲」字放在上面),所以叫做「分別愛非愛緣起」。

  

  「分別愛非愛緣起」和「分別自性緣起」有什麼差別呢?通常介紹佛法的書的作者,說「分別愛非愛緣起」叫做「業感緣起」,就是他的業力招感而得的愛非愛的果報。其實還是不能離開阿賴耶識的,也是「賴耶緣起」,也是阿賴耶識的緣起。在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增上緣裏,看前面文的意思這個「分別自性緣起」就是因緣,是一切法生起的真因。這個「分別愛非愛緣起」是增上緣,也是非常有力量的,力量也是非常大的,沒有這個增上緣也是不能現起的。這因緣若要現起,一定要有增上緣的幫助,不然是不能現起的。

  

  譬如說是「無明緣行,行緣識」,這是增上緣。「行緣識」,譬如說這個人前生是個女人,他在投胎的時候變成男人了,爲什麼呢?因爲「行緣識」。比如一個女人生存了一生,或者幾十年或者一百年,她的心情總認爲自己是女人,他的思想就是這樣子,但是死掉了以後,再投胎的時候變成男人了,爲什麼他的思想會變呢?爲什麼投胎的時候她變了,變成男人的想法了呢?「行緣識」,就是業力,業力使令他變了。業力變了,這是增上緣。要說因緣,就是他雖然是女人,但是他的阿賴耶識裏面有男人的業力,有男人思想的種子,但是因爲那個業力幫助那個種子,他就變成男人了。就是增上緣幫助因緣,所以就改變了。男人也是一樣,男人一生都做男人,然後第二生變成女人了。又比如這個人將來怎麼會變成牛了呢?就是「行緣識」。這樣子說呢,就是雖然有因緣,但還要有增上緣的業力的幫助,所以說增上緣也是很厲害的。

  

  「無明緣行」,這也是增上緣。無明的煩惱幫助你去造種種錯誤的事情,或者是做有漏的善法。這個無明和業他們兩個的關系是增上的關系。比如說有一個人做事,別的人同他合作去幫助他,就是以某甲爲主,某乙爲輔,某甲自己做什麼事我們可以譬喻爲因緣,但是某乙去幫助他就是增上緣,可以這樣譬喻。譬如說「無明緣行」,這個「行」他本身有他的因緣的,無明去幫助他就變成增上緣了。現在說「複有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主要是他的業力就是增上緣的力量,使令他有這樣的現象生起。

  

  「十二支緣起」,十二支的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主要就都是增上緣。「識名色六入觸受」,「觸緣受」也是增上緣。「受緣愛」也是增上緣,受本身有他的種子的,但是由受來引發他,所以受也就變成增上緣了。「愛緣取」,這裏面有多少是因緣,因爲這個「取」是愛增長名之爲取,所以這裏面有因緣的意思。「取緣有」,這是增上緣。「有緣生」,這和「行緣識」的意思是一樣的,那也是增上緣。所以十二支緣起裏面多數是屬于增上緣。是名「以于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爲緣性故」,爲愛非愛種種自體現起的緣性,所以叫做「分別愛非愛緣起」。

  

  這兩種緣起,一個主要是因緣,一個主要是增上緣,從這兩方面意義的不同分成兩種緣起。但是這兩種緣起不是對立的,不是分開的,是統一的。就是一個緣起裏面,有一個主要的因緣,還要一個增上緣,是這樣意思。在後面的文還有一個意思,比如我們得的果報,我們身體的果報主要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果報主。而果報主本身是無記性的,阿賴耶識是無記…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