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住」。這個「依住」就是依止和住處,依止的住處;那麼住處也就是家的意思,「家」是人的住處。就是攝藏的這一切的種子,都住在一切種子識裏面,那麼就叫做「攝藏」,也就是「家」。玄奘法師翻爲「攝藏」,這個意義似乎是比「家」,比「依住」,還更豐富一點。這個「藏」有家的意思。「攝」,是所以成爲家的一個原因;就是它能攝才能成爲家,不然的話還不能成爲家的。所以這「一切種子識」,能攝藏諸法,「故名阿賴耶」。這樣說,爲什麼名爲阿賴耶呢?就是這麼個原因,這也是《阿毗達磨大乘經》裏面說的。
「勝者我開示」,這個「勝者」是誰呢?就是大菩薩,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是超過了一切的生死凡夫,也超過了二乘人。初發心時,就是勝過阿羅漢,勝過這些聲聞緣覺的;他有大悲心要廣度衆生弘揚佛法的,所以稱之爲「勝者」。這樣的利根人,「我開示」。「我」指佛說,佛爲他開示阿賴耶識的法門。如果一般的人,佛不說這個法門的,所以叫做「勝者我開示」。
這是引《阿毗達磨大乘經》的兩個頌,證明「所知依名爲阿賴耶識」,證明「阿賴耶識名爲阿賴耶識」,是有根據的。這個《攝大乘論》是無著菩薩作的,就是中國
的古德他解釋經論,他自己寫出來發表什麼樣的心得,他也是要引證,引經論的成文作證明的,不是我說這樣就是這樣,一定引佛語爲證。因爲佛說的話人才相信的,不是佛說的話,人很難相信。
二、釋名義
「如是且引阿笈摩證,複何緣故此識說名阿賴耶識?」
前面是「引經證」,這底下第二段「釋名義」。雖然是佛說的,但是這裏邊的意義還是要加以解釋才可以,不然還不是太明白的。
「如是且引阿笈摩證」,就是指前面這一段文,姑且、暫且地引來這「阿笈摩」。「阿笈摩」翻中國話,翻個「傳來」;就是叁世諸佛輾轉傳來的這種佛法,不但是釋迦牟尼佛,過去一切佛,乃至未來佛也都是這樣說法的,所以叫做「傳來」。但是古時候的翻譯,「阿笈摩」翻個「阿含」,玄奘法師翻個「阿笈摩」。這是引經,阿笈摩這個經,就指《阿毗達磨大乘經》裏面那個阿笈摩,來證明,像前面這兩種證明引過了。
「複何緣故此識說名阿賴耶識?」又有什麼理由,什麼原因,此阿賴耶識說阿賴耶識呢?這個「藏」的意思,還需要加以解釋的。這前面等于是個問:「複何緣故此識說名阿賴耶識?」是問,以下就加以解釋,就等于是回答了。看下面的文,就是的兩個意思來解釋:一個是的『攝藏』的意思來解釋,一個是的『執藏』的意思來解釋;攝藏和執藏這兩個義。現在先約攝藏義解釋。
「一切有生雜染品法,于此攝藏爲果性故。」
「一切有生雜染品法」,「有生」,就是有生有滅的一切有爲法。這個有爲法,有有漏和無漏,通于這兩種都可以說是有爲法。但是現在說「雜染品法」,是指有漏的有爲法,不是指無漏的,無漏的這裏不說,就先說這個有漏的「雜染品法」;這個汙染的,叫「雜染品法」。
世間上的愚癡凡夫的境界,當然是造了很多的罪,這種煩惱的境界是染汙,但是有的時候也會有好心腸做好事的。那麼,怎麼也說是染汙法呢?就是因爲有我見,這是我做的。做了功德的時候,因爲有我見的關系,還是有分別,有煩惱。一做了功德的時候,就有我慢,你們不懂得做,不會做,我能做;或者,你做得少,沒有我做得多,怎麼怎麼地就是有這些「我」的分別,就使令這個善法被染汙了。所以,凡夫做惡法也好,做善法也好,都是雜染、不清淨。
一切有生有滅的雜染品,這一類的,各式各樣的;或者是叁惡道的雜染法也是有品類的,乃至到叁善道的善法也是有品類的。
「于此攝藏爲果性故」,「于此攝藏」,這個攝藏和前面是一樣的字,但是世親菩薩《攝大乘論》他有解釋,他解釋是『于中轉故,名爲攝藏』他這樣解釋。這個『于中轉』這句話,就是這些有生雜染品法「于此攝藏」,就是在一切種子識裏面活動。這個『轉』就是活動的意思,也就是剎那剎那的生滅,不是不生滅永遠安住的境界。阿賴耶識與一切雜染法在一起俱生俱滅,但是阿賴耶識能攝藏一切法,就是它是一切法的「家」,一切法的「住處」。
「于此攝藏爲果性故」,這地方可以作兩個解釋:這些雜染品法與攝藏的一切種子識來對論的時候,雜染品法是一切種子識的果性;就是一切雜染品法和阿賴耶識在一起俱生俱滅,而雜染品法是阿賴耶識的果性。再明白一點說呢,就是阿賴耶識攝藏一切法的種子,這一切雜染品法是這個種子的果性。因爲雜染品法是種子的變現,那麼雜染品就是果,是這樣意思。可是,如果說是一切種子識,這個阿賴耶識和種子不可分離的;不可分離,說雜染品法是種子的果性,也就是雜染品法是阿賴耶識的果性,可以這麼說。
「又即此識,于彼攝藏爲因性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
又即此一切種子識,它和一切雜染法共同地俱生俱滅的關系,那麼這個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品法的因性。說阿賴耶識是雜染品法的因性,如果再變一個字樣來說,就是阿賴耶識裏面攝藏的種子是雜染品法的因性。種子是因,一切雜染品法是果,明白點說就是這樣,但是都是在攝藏裏面說的。「是故說名阿賴耶識」,所以叫做藏識。
可是《攝大乘論》後面的文,就在「所知依」這一章裏後邊的文,又提到有叁相,阿賴耶識有叁相:自相、因相、果相。那裏說的因相和果相和這裏有一點不同:我們不久就會討論到,和這說的不太一樣的。這樣解釋,似乎是容易明白一點。但是,你們各位再去讀一讀印老法師的解釋,王恩洋的解釋也讀一讀。
「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爲自我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
這是第二個解釋。前面的攝藏義解釋阿賴耶識,現在這裏約執著的意思。這個「攝藏」是執著的意思。「或諸有情」或者就是這一切的凡夫,有情識的衆生。「攝藏此識」,這個攝藏在這裏當執著,執著「此識爲自我故」。
這個「此識」,我們說「我」,這個「我」指誰呢?就指阿賴耶識說的。就是執著這個阿賴耶識是我,是有我的體性的,不是有假名字叫做「我」,是真實體性的叫做「我」。「我」是個名字,這個名字的含義是什麼呢?我們也是講過的;就是常恒住不變異,它是一直地是那樣子,它不變化的,這個「我」的體性是常,是常住不變的。
這個「阿賴耶識」,雖然不是無爲法。這個無爲法是沒有生住異滅的,是常住不變的。而「阿賴耶識」,在《攝大乘論》的前面文上看,它也是剎那剎那生住異滅變化的,但是它是無記的。阿賴耶識的體性,也不是善,也不是惡,是無記的。不管你是善是惡去熏習它,而它一直是無記的,不變異的,也是相續不斷的。我們這些愚癡的凡夫,看它是常住的,是統一的,『似常似一』相似的常,相似的一,就起了誤會了;誤會這是「我」,「我」是常住的、是不變的,就執著它是我了。那麼阿賴耶識是我的執著,「是故說名阿賴耶識」所以叫做阿賴耶識。
他在阿賴耶識上生起了我見,這樣說呢,在唯識上說就指第七識。第七識也就是我們的細意識,微細的意識,執著阿賴耶識是「我」,生起我見。根據這樣的情況,名之爲「阿賴耶識」。
經裏面說,要「無我」才能得解脫,「無我」才是聖人;那麼就可以知道,若第七識不執著阿賴耶識是我,這時候才是聖人的。但是我們一般的解釋,說「無我」是破斥外道執著的我;把外道執著的「我」破掉了,這是「無我」。其實不是的,不只是那樣子。你要能夠得解脫,一定要修無我觀,叫第七識不執著我,這樣你才能成爲聖人的,這是非常微細的境界。所以「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爲自我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
我們若是讀《阿毗達磨大乘經》的這兩個頌:「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聖者我開示」,它看不出來有這個意思,看不出來說是「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爲自我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看不出來這個意思。但是從《阿含經》上,我們去讀《阿含經》,佛是有這個意思。你執著我,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就是會流轉生死;若無我,就得解脫了,是有這種意思的。
乙、阿陀那教2
一、引經證
「複次,此識亦名阿陀那識。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經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
前面是說明「阿賴耶識」是佛說的,佛說它就是所知依,它名爲阿賴耶識,這是佛說的。其實阿賴耶識還有其它的名字,其它的名字也是有根據的,現在是先說出一個「阿陀那教」。
這一科是「阿陀那教」,就是佛也說它名爲「阿陀那識」,這也是佛說的,所以叫做「教」。也是分兩段,第一個是「引經證」,但這回引經可不是那個《阿毗達磨大乘經》了。
「複次,此識亦名阿陀那識」它名爲一切種子識,又名爲阿賴耶識。複次,此識也名爲「阿陀那識」。就是依據它的作用,不同的作用,成立不同的名字。名爲「阿陀那識」,這經上有這種說法嗎?「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經說」,像解深密的阿笈摩說:「阿陀那識甚深細」那上說,阿陀那識是非常深奧微細的。
「一切種子如瀑流」,這阿陀那識怎麼是甚深細呢?就是阿賴耶識裏面的那個種子,一切種子識,如瀑流。這個瀑布的流水動蕩得非常厲害,洶湧澎湃;而阿賴耶識裏面的一切種子,也是生滅動蕩得很大,但是我…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