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都不覺知這個事情。它是『攝藏』的,從無始以來,隨時地我們心念一動,內心裏面接觸一切境界,隨時動什麼念頭,你說什麼話,做什麼事,說話的時候也是心動,做什麼事也是心動。總而言之,這個心不斷地動,就是不斷地攝藏無量無邊的種子,所以這個種子特別的多。
攝藏種子,唯識上的確說的微細,若是造了業的種子,一受了果報就是結束了,這個種子就是沒有了,但是你心念的流動所熏成的種子和造的業種子還是不一樣。譬如說,我們說話動了念頭,也是由種子生現行。但是你心裏一動的時候,它又熏成種子了,所以這個種子是無窮無盡的。我們心一動,本來是由種子生現行的意思,可同時地又熏成了種子。
譬如說我們動了貪心了,就是以前熏習的貪的種子,現在一動出來的時候,就是貪,這個貪心來了。但是這貪心一動的時候,同時又熏成了貪的種子,這它不完。其它的一切分別心都是這樣子,所以叫做「名言種子」。你心一動就是有個相,有個名相的;不然的話,心裏沒有辦法動。一動的時候就熏成種子,一動就熏成種子,所以『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它這個種子一生現行,它不是就此結束了,它又繼續地熏習了,所以和業種子不同。業力一結束了,一生了果報,果報一受完了,這個業力也結束了,這個不同。所以這個名言種子是無量無邊的,「一切種子如瀑流」。這樣的種子無量無邊的多,這個種子都是生滅變異的;它不是無爲法,它是有爲法,它就是生滅變異的,生滅流動的存在,像瀑流那樣地來形容這件事。
「我于凡愚不開演」,「凡」,就是一般具足愛煩惱、見煩惱的人,是凡。「愚」,就指二乘人。二乘人還沒能夠通達佛法,叫愚。「不開演」,不開示演說。這前面就對「深細」來說,因爲「一切種子如瀑流」的境界太深奧了,所以對凡夫不開演,是太微細了,所以對那個愚人也不開演,不爲他們說。
「恐彼分別執爲我」,因爲什麼不說呢?就是佛顧慮他們會分別、執著這個是「我」了。說阿賴耶識是一味地、相續不斷地,就好象那個常恒住不變異的我似的,容易引起誤會,會執著這是我。根本沒有我嘛,結果你若說這樣的佛法,引起他反倒執著「我」了。
這樣子和前面那個「我」有點不同。「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爲自我故」,那是俱生我執,與生俱來的就有這種分別心,有執著心,執著是我。現在若是「恐彼分別執爲我」,這是分別我執了,和那個前面有一點不同的。這是第六識所起的分別我執;前面是第七識,是俱生我執,和這個有點不一樣。
「我于凡愚不開演」,這個「我」,指佛說。佛對凡、愚這二種衆生不開演,他們沒有辦法能明了這甚深細的阿陀那識的,不明白,所以對他們不說。在《解深密經》的〈心意識相品第叁〉,說到阿陀那識的相貌,阿陀那識也就是阿賴耶識。當然《解深密經》說的阿陀那識的作用,和這裏說到阿陀那識,說阿賴耶識,還有一點差別的。這是說「阿賴耶識名爲阿陀那識」是有根據的,根據《解深密經》說的,這是引經證。
二、釋名義
「何緣此識亦複說名阿陀那識?」
因爲什麼因緣,什麼理由,此阿賴耶識又名爲阿陀那識呢?這一科是「釋名義」,這句話是問。「阿陀那」翻到中國話,翻個執持;它有執持的作用,所以名爲阿陀那識。
「執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體取所依故。」
這是回答這個問題,說出來兩個理由。「執受一切有色根故」,這個「有色根」是什麼呢?就是物質所成就的根;就是我們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五根都是由精微的地水火風組成的,就是「色根」。這個「有色根」,表示還有個無色根。無色根就是第六意根,第六意根它不是四大組成的。那麼簡別不是那個意根,所以就叫做「有色根」。這個「有色根」由阿陀那識來執受,「執受一切有色根故」,所以叫做執持識。
「一切自體取所依故」,這個「自體」就是這個生命體的執著,也是依阿陀那識的執取而成就的。由這兩個理由,所以名爲「阿陀那識」。這是標,把這兩個理由的名字標出來,立起來。
「所以者何?」
就是問,因爲什麼叫做「執受一切有色根故」?怎麼叫做「一切自體取所依故」呢?這底下解釋。
「有色諸根,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
這是解釋,這第一個理由:我們這個眼耳鼻舌身,這個有色的諸根,「由此執受」由于此阿陀那識的執受,它有執持它的力量。這個「受」,就是感覺,因爲由它的執持就有感覺,就是一個活潑潑的生命體。它若不執受呢,這眼耳鼻舌身就死掉了,就變成死屍了。「由此執受,無有失壞」所以使令它不失壞,它不壞;它若不執受的時候,變成死屍的時候,這個屍體就壞了,變成青瘀、膨脹、膿爛,就壞了,就不好了。
使之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盡其壽命隨順阿賴耶識的存在,它繼續地存在,它繼續的活著。阿賴耶識若是在的時候,這個有色諸根一直地不壞,一直是一個活潑潑的生命,這就叫做「執受一切有色根故」,名爲阿陀那識。
這意思是,我們人的生命體,他一直活潑潑地存在,因爲有阿賴耶識,阿陀那識執受的關系。譬如我們睡著覺了,不作夢的時候,前六識不活動了,而不是死屍,原因就是有阿陀那識在執持它,阿賴耶識還在的關系,所以「有色諸根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盡其壽命,他隨著阿賴耶識活動,而不失壞的。佛法裏這樣解釋,這身體的不壞是阿賴耶識的執持,因爲執持,所以叫「阿陀那識」,這是第一個理由。
「又于相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是故此識亦複說名阿陀那識。」
「又于相續」,這「相續」怎麼講?我們通常這肉眼凡夫,人若死掉了,以後是什麼情形就不知道了,我們愚癡的凡夫就武斷地說「斷滅了」,死了以後就完了,什麼也沒有了。但是,佛法說,我們這個身體死亡了,以後還是相續的,還有一個新的生命相續下去,所以叫做「相續」,就是前一個生命,後面還有生命是連續下去的,這連續的是誰?就是阿陀那識。連續下去叫「相續」。
「正結生時」就是結胎的時候;假使作人時,父母和合時,就結成了一個新的生命體,叫「結生」。「結」者,「成」也,成立了一個新的生命體。在「正結生時」,就是那一剎那間,投胎的時候。
「取彼生故」就是阿陀那識去執取父母的遺體,這阿陀那識去執著那個,叫「取彼生故」。我們通常說,叁事和合才能成胎,父母的遺體是兩件事,再加上中陰身。中陰身是色受想行識都具足的,但是「取彼生」的時候,中陰身死掉了。中陰身死掉,一剎那間悶絕了,前六識也不活動了,只有個阿陀那識,取彼生故。
「又于相續正結生時」,在那個時候,如果沒有阿陀那識的「取彼生故」,那個胎是不成就的;由阿陀那識去執取那個生命的關系,才能成爲一個生命的。這是在「正結生時」,初開始投胎的時候是這樣子。
「執受自體」,「取彼生故」也是執受自體。「自體」就是你的生命體,叫自體。這是頭一剎那,第二剎那,一直到這身體住胎、出胎,乃至到嬰兒、小孩,乃至到老年,乃至到最後,一直地由阿陀那識不斷地在「執受自體」,執持這個身體使令他生覺受,「執受自體」,這都是阿陀那識的作用。
前面是引《解深密經》「阿陀那識」有這個名字,「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阿陀那識」的出處是有根據的。這底下解釋阿陀那識的含義,就是有這兩個意思:「執受一切有色根故」,這是一個。「一切自體取所依故」,這又是一個理由。由這兩個理由,「是故此識亦複說名阿陀那識」所以,阿賴耶識也就名爲阿陀那識。
丙、心教3
一、引教
「此亦名心,如世尊說心意識叁。」
第一科是「阿賴耶教」,第二科是「阿陀那教」,現在是第叁科「心教」,佛開示「心」的意義,阿賴耶識也名爲心,這樣意思。這一段裏,第一是「引教」,第二是「釋意」,第叁是「釋心」。現在第一科是「引教」,就是引出來佛說的話來作證明。「此亦名心」此阿賴耶識,又名爲心。「如世尊說」就像佛在經裏面說「心意識叁」,這裏面「心」就是阿賴耶識的意思。這是把佛的話引出來,下面加以解釋。
二、釋意3
1、釋二種意
「此中意有二種:第一、與作等無間緣所依止性,無間滅識能與意識作生依止。」
這解釋的時候,沒有先解釋「心」,而先解釋「意」、解釋「識」,先解釋這兩個;這兩個解釋完了,再解釋「心」,這無著菩薩是這樣的意思。
「此中意有二種」,這個「心意識叁」裏面的「意」是有二種。那二種呢?「第一、與作等無間緣所依止性」。
這「等無間緣所依止性」怎麼講呢?佛法裏,經論裏說:這「心」是無常的,「心」不是常恒住的,他是剎那生滅變化的。這一剎那滅去了,他滅去了的時候,後一剎那才能生起;若是前一剎那不滅,後一剎那不能生起。所以,前一剎那心的「滅」,是後一剎那心生起的條件,這就叫做「等無間緣所依止性」,意思是這樣。
這句「與作等無間緣所依止性」,這是標出來,下面這一句是解釋「無間滅識能與意識作生依止」。「無間」,就是沒有間隔。前一剎那的心滅去了,和後一剎那心,中間沒有第叁者來間隔。假設這個人入定了,眼耳鼻舌身前五識不動…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