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P4

  ..續本文上一頁了,他入定以後,假設入定七天,七天以後出定了,這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又生起來了,這中間有七天的間隔的,但是沒有其他的心識在中間間隔,中間是沒有什麼間隔的,這也叫做「等無間緣所依止性」,也是這樣子。如果沒有入定,這前一剎那心滅了,給後一剎那心生起作緣,也叫做「等無間緣」,也叫做「無間滅識」。

  

  這樣解釋,可以知道,前一剎那的眼識爲後一剎那的眼識作等無間緣的依止性,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是這樣子,叫做「無間滅」。後一剎那心的生起,和前一剎那滅掉的心識,中間是沒有隔礙的,沒有其他的第叁者來隔礙;但是他一定是要滅了,後一剎那才能生起。唯獨是阿羅漢要入涅槃的那一剎那心,前一剎那心滅了,後一剎那心不生起,那就不叫做「無間滅識能與意識作生依止」,就不能作生的依止,因爲後一剎那心不生起。

  

  「等無間緣」,「等」,就是平等的,前後相等,前一剎那眼識和後一剎那眼識是平等的,前一剎那意識和後一剎那意識也是平等的。這「識」的生起,他並不是孤單的一個識,他還有其他的心所法同他在一起,所以叫做「俱」。前一剎那的「識俱」滅了,後一剎那的「識俱」生起,所以叫做「等無間緣」,所以叫做「等」。

  

  但是,不能說眼識前一剎那滅掉了給意識作等無間緣,不能這麼說,是不能給其他的識作等無間緣的。但是,善、惡、無記可以互相作等無間緣;就是,前一剎那是善,滅掉了,後一剎那變成惡了,惡心所生起了,也能作等無間緣。前一剎那是惡,後一剎那是善,也是可以。善、惡、無記,互相可以作等無間緣。若是得成聖道了,譬如初果,二果…是聖人,那這有漏的心、心所法,能與無漏的作等無間緣。如果前一剎那心是無漏,後一剎那煩惱來了,所以無漏也能作有漏的等無間緣,這在沒有究竟圓滿的聖人,有這個情形。所以,這個「等」是前後相等,當然這善與惡它不能說相等,但是它也是相齊的,眼識都是眼識,耳識前後都是耳識,在這一方面說可以論「等」。

  

  「無間滅識能與意識作生依止」,這裏說意識,就是包括了前六識都在內;當然,就是每一個識自己給自己作等無間緣。從這等無間緣上看,「識」是剎那剎那生滅的,不是常恒住,所以「能與意識作生依止」,作生起的依止,就是有一個容受處。前一剎那心滅掉了,把那位置空出來,後一剎那心才能生起,占有那個位置,所以是個『容受』的意思,這就叫做「意」。

  

  這「意」的含意就當個依止的意思。前一剎那識滅掉了,能與後一剎那識生起的依止,所以「意」是依止的義,這是通于六識都有的。但在《成唯識論》上,第八識、第七識都有這樣的等無間緣,都有這種「意」。

  

  

  「第二、染汙意與四煩惱恒共相應:一者、薩迦耶見,二者、我慢,叁者、我愛,四者、無明:此即是識雜染所依。」

  

  「意」有兩種,前面是第一個「無間滅意」,現在說第二個「染汙意」。染汙、不清淨的心。因爲什麼不清淨呢?「與四煩惱恒共相應」。這個「意」,它與四種煩惱恒相應,共相應,長時期地在一起,所以叫做「恒」。這個「共」,就是四個煩惱都不缺少的,大家在一起合作。「相應」就是互相隨順,互相幫助,互相依止的,互相合作,做種種事,叫做「相應」。「恒共相應」,所以使令這個「意」不清淨了,叫「染汙意」。那四種煩惱呢?

  

  「一者、薩迦耶見」就是通常所說的「我見」,或者叫「身見」,或者叫「壞聚見」。「壞聚見」,就是在色受想行識五蘊上,這「五蘊」是一個「聚」,這「聚」是可破壞的,是無常的;但是在這上面就執著有一個常恒住的「我」,所以叫做「壞聚見」。但這裏說的是第七識的我見,是俱生的我執,和第六識分別我執不同,所以叫「薩迦耶見」,就是我見。

  

  「二者、我慢」因爲有了我見,「恃所執我令心高舉」;因爲執著有我見了,自己就高起來了,瞧不起別人,感覺自己怎麼地優越,那叫做「我慢」。

  

  「叁者、我愛」有了我見、我慢,還有第叁個煩惱,就是愛這個我,深深耽著;對于所執著這個我,認爲非常地可愛,這叫「我愛」。

  

  「四者、無明」第四個是「無明」,就是不明白無我的道理,「迷無我理」,執著有我,所以叫做「無明」。這四種煩惱之中,無明煩惱是最根本的,這五住煩惱的無明住地就是這一個了。他不明白第一義谛,不明白無我的道理,所以叫「無明」。

  

  這四種煩惱都是俱生的,與生俱來的,來染汙了這個「末那識」,所以末那識名之爲染汙意。「此即是識雜染所依」,這是把前面意思總結一下。這四種煩惱,就是末那識雜染的一個原因,雜染和染汙有點不同,我們昨天講過了。

  

  

  「識複由彼第一依生,第二雜染;了別境義故。」

  

  每一個識,都是「由彼第一依生」。「意」有兩種,第一個「無間滅意」,就是等無間滅的識爲依止而生起的。第一個「等無間緣所依止性」,在《成唯識論》上說,是通于八個識的;它都是剎那滅剎那生的,前一剎那滅了,爲後一剎那識的生起,那就叫做「意」。眼識、耳識、鼻識、乃至到阿賴耶識,都是有這種意的,不專指第七末那說,應該這樣解釋的。

  

  「此即是識雜染所依」,末那識是雜染的依止,因爲有四種煩惱,末那識染汙了。「識複由彼第一依生」第一意,這等無間緣依他而生起。「第二雜染」由第二個染汙意;識染汙了。「了別境義故」。前面是把「意有二種」解釋完了,這底下解釋那個「識」。這個「識」是什麼意思?「了別境義故」,它能夠明了,能夠分別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的意義,所以叫做「識」。

  

  

  「等無間義故,思量義故,意成二種。」

  

  這是又重作解。「等無間義故」,所以有第一意。有「思量義故」,就是思量這個「我」;薩迦耶見這個「我」也是思量的意思,「我慢」也是思量的意思,「我愛」也是思量的意思,「無明」也是思量的意思,所以由「思量義故」有四種煩惱。這樣說,由「等無間義」成爲一個意,「思量義故」成爲一個意,所以「意」有這兩種的成立,兩種的差別。

  

  

  2、染意存在之理證

  

  「複次,雲何得知有染汙意?」

  

  前面解釋「意有二種」。但是怎麼知道有第七末那識這染汙意呢?怎麼樣才知道呢?這第一種,等無間緣的意根,這小乘佛教也有這樣的說法,和大乘是相同的。唯獨這染汙意的末那識,小乘佛法沒有提到這件事;你說有,他不相信,所以這裏無著菩薩又重新地解釋,解釋怎麼才知道有這染汙意呢?

  

  

  「謂此若無,不共無明則不得有,成過失故。」

  

  這裏舉出六個理由來,證明有末那識這個染汙意的存在。這一科是「染意存在之理證」,證明有這樣的存在,不然的話,這六個問題沒辦法解釋。「謂此若無」,這裏意思是說,此染汙意,若是沒有的話,第一個困難,就是「不共無明則不得有」。這個「不共無明」,小乘佛法裏也是承認有這個無明的。

  

  「不共無明」,這個「不共」,印順老法師解釋是『特殊』的意思,它有特殊的作用,就是不共于其他的煩惱的作用。這個「不共無明」,它是生死的根本,(後面有解釋),它能障礙聖道的生起,障礙你無漏智慧的生起,使令你流轉生死,所以叫做「不共無明」。

  

  這「不共無明」有個特性,就是恒行地不間斷地活動,只要你沒得聖道,它一直地存在,它是不間斷的。若是沒有第七末那識的染汙意,這不共無明就沒辦法存在的。「不得有」,不共無明若沒有了,那麼一切的衆生都是聖人了,那是有大過失的,所以一定要有不共無明;有不共無明,就要有末那識。

  

  爲什麼這樣講?我們說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是有間斷的,這第六識一專注去思惟事情的時候,前五識就沒有作用了,就不發生作用,所以它是有間斷的。若是這不共無明附在前五識,那它就要有間斷了,不共無明就有間斷了,那麼人都是聖人了,這不可能是這樣。所以它一定是不和前五識相應的,它不和前五識在一起合作的;不和前五識合作,應該是和第六識合作在一起了吧?這第六識也有問題。

  

  這個「不共無明」是個染汙的煩惱,這第六識它有的時候做善,有的時候做惡事,有的時候是無記的,也不善,也不惡。這「不共無明」若是和第六識在一起,它一直地,無明是不間斷的,那第六意識沒辦法有善心所生起,就有問題。善心所不能生起了,這善和惡不能同時生起,所以和第六意識在一起,和它相應也有困難,那只好要有一個末那識,它是不間斷地,那就合適了。所以,一定要有個第七末那識,不然的話,若沒有這個染汙意,這「不共無明」就沒辦法存在,所以「成過失故」。這是個困難,你沒有末那識就有困難。

  

  

  「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過失故。」

  

  這個「五同法」怎麼講呢?就是「五同法喻」,這樣意思。我們通常說,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六識,這第六意識它也要有一個意根,像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前五識有前五根爲他做不共的「俱有依」。這「俱有」就是大家同時存在,叫做「俱有」。如果前後就不對了,像那等無間緣滅意,它是滅了,是過去了,那不能算是「俱有」,因爲它不是同時有。所以,眼識和眼根是同時的,同時有叫「俱有」;而這眼根只能爲眼識作依止,不能給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不能給其他的識作依止,所以叫作「不共」,單獨爲它作依止,又是「俱有」,又是「不共」。耳根與耳識也是,「俱有」而又是「不共」。前五…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