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P3

  ..续本文上一页们都不觉知这个事情。它是『摄藏』的,从无始以来,随时地我们心念一动,内心里面接触一切境界,随时动什么念头,你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说话的时候也是心动,做什么事也是心动。总而言之,这个心不断地动,就是不断地摄藏无量无边的种子,所以这个种子特别的多。

  

  摄藏种子,唯识上的确说的微细,若是造了业的种子,一受了果报就是结束了,这个种子就是没有了,但是你心念的流动所熏成的种子和造的业种子还是不一样。譬如说,我们说话动了念头,也是由种子生现行。但是你心里一动的时候,它又熏成种子了,所以这个种子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心一动,本来是由种子生现行的意思,可同时地又熏成了种子。

  

  譬如说我们动了贪心了,就是以前熏习的贪的种子,现在一动出来的时候,就是贪,这个贪心来了。但是这贪心一动的时候,同时又熏成了贪的种子,这它不完。其它的一切分别心都是这样子,所以叫做「名言种子」。你心一动就是有个相,有个名相的;不然的话,心里没有办法动。一动的时候就熏成种子,一动就熏成种子,所以『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它这个种子一生现行,它不是就此结束了,它又继续地熏习了,所以和业种子不同。业力一结束了,一生了果报,果报一受完了,这个业力也结束了,这个不同。所以这个名言种子是无量无边的,「一切种子如瀑流」。这样的种子无量无边的多,这个种子都是生灭变异的;它不是无为法,它是有为法,它就是生灭变异的,生灭流动的存在,像瀑流那样地来形容这件事。

  

  「我于凡愚不开演」,「凡」,就是一般具足爱烦恼、见烦恼的人,是凡。「愚」,就指二乘人。二乘人还没能够通达佛法,叫愚。「不开演」,不开示演说。这前面就对「深细」来说,因为「一切种子如瀑流」的境界太深奥了,所以对凡夫不开演,是太微细了,所以对那个愚人也不开演,不为他们说。

  

  「恐彼分别执为我」,因为什么不说呢?就是佛顾虑他们会分别、执着这个是「我」了。说阿赖耶识是一味地、相续不断地,就好象那个常恒住不变异的我似的,容易引起误会,会执着这是我。根本没有我嘛,结果你若说这样的佛法,引起他反倒执着「我」了。

  

  这样子和前面那个「我」有点不同。「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那是俱生我执,与生俱来的就有这种分别心,有执着心,执着是我。现在若是「恐彼分别执为我」,这是分别我执了,和那个前面有一点不同的。这是第六识所起的分别我执;前面是第七识,是俱生我执,和这个有点不一样。

  

  「我于凡愚不开演」,这个「我」,指佛说。佛对凡、愚这二种众生不开演,他们没有办法能明了这甚深细的阿陀那识的,不明白,所以对他们不说。在《解深密经》的〈心意识相品第三〉,说到阿陀那识的相貌,阿陀那识也就是阿赖耶识。当然《解深密经》说的阿陀那识的作用,和这里说到阿陀那识,说阿赖耶识,还有一点差别的。这是说「阿赖耶识名为阿陀那识」是有根据的,根据《解深密经》说的,这是引经证。

  

  

  二、释名义

  

  「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因为什么因缘,什么理由,此阿赖耶识又名为阿陀那识呢?这一科是「释名义」,这句话是问。「阿陀那」翻到中国话,翻个执持;它有执持的作用,所以名为阿陀那识。

  

  

  「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

  

  这是回答这个问题,说出来两个理由。「执受一切有色根故」,这个「有色根」是什么呢?就是物质所成就的根;就是我们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五根都是由精微的地水火风组成的,就是「色根」。这个「有色根」,表示还有个无色根。无色根就是第六意根,第六意根它不是四大组成的。那么简别不是那个意根,所以就叫做「有色根」。这个「有色根」由阿陀那识来执受,「执受一切有色根故」,所以叫做执持识。

  

  「一切自体取所依故」,这个「自体」就是这个生命体的执着,也是依阿陀那识的执取而成就的。由这两个理由,所以名为「阿陀那识」。这是标,把这两个理由的名字标出来,立起来。

  

  

  「所以者何?」

  

  就是问,因为什么叫做「执受一切有色根故」?怎么叫做「一切自体取所依故」呢?这底下解释。

  

  

  「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

  

  这是解释,这第一个理由:我们这个眼耳鼻舌身,这个有色的诸根,「由此执受」由于此阿陀那识的执受,它有执持它的力量。这个「受」,就是感觉,因为由它的执持就有感觉,就是一个活泼泼的生命体。它若不执受呢,这眼耳鼻舌身就死掉了,就变成死尸了。「由此执受,无有失坏」所以使令它不失坏,它不坏;它若不执受的时候,变成死尸的时候,这个尸体就坏了,变成青瘀、膨胀、脓烂,就坏了,就不好了。

  

  使之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尽其寿命随顺阿赖耶识的存在,它继续地存在,它继续的活着。阿赖耶识若是在的时候,这个有色诸根一直地不坏,一直是一个活泼泼的生命,这就叫做「执受一切有色根故」,名为阿陀那识。

  

  这意思是,我们人的生命体,他一直活泼泼地存在,因为有阿赖耶识,阿陀那识执受的关系。譬如我们睡着觉了,不作梦的时候,前六识不活动了,而不是死尸,原因就是有阿陀那识在执持它,阿赖耶识还在的关系,所以「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尽其寿命,他随着阿赖耶识活动,而不失坏的。佛法里这样解释,这身体的不坏是阿赖耶识的执持,因为执持,所以叫「阿陀那识」,这是第一个理由。

  

  

  「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又于相续」,这「相续」怎么讲?我们通常这肉眼凡夫,人若死掉了,以后是什么情形就不知道了,我们愚痴的凡夫就武断地说「断灭了」,死了以后就完了,什么也没有了。但是,佛法说,我们这个身体死亡了,以后还是相续的,还有一个新的生命相续下去,所以叫做「相续」,就是前一个生命,后面还有生命是连续下去的,这连续的是谁?就是阿陀那识。连续下去叫「相续」。

  

  「正结生时」就是结胎的时候;假使作人时,父母和合时,就结成了一个新的生命体,叫「结生」。「结」者,「成」也,成立了一个新的生命体。在「正结生时」,就是那一剎那间,投胎的时候。

  

  「取彼生故」就是阿陀那识去执取父母的遗体,这阿陀那识去执着那个,叫「取彼生故」。我们通常说,三事和合才能成胎,父母的遗体是两件事,再加上中阴身。中阴身是色受想行识都具足的,但是「取彼生」的时候,中阴身死掉了。中阴身死掉,一剎那间闷绝了,前六识也不活动了,只有个阿陀那识,取彼生故。

  

  「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在那个时候,如果没有阿陀那识的「取彼生故」,那个胎是不成就的;由阿陀那识去执取那个生命的关系,才能成为一个生命的。这是在「正结生时」,初开始投胎的时候是这样子。

  

  「执受自体」,「取彼生故」也是执受自体。「自体」就是你的生命体,叫自体。这是头一剎那,第二剎那,一直到这身体住胎、出胎,乃至到婴儿、小孩,乃至到老年,乃至到最后,一直地由阿陀那识不断地在「执受自体」,执持这个身体使令他生觉受,「执受自体」,这都是阿陀那识的作用。

  

  前面是引《解深密经》「阿陀那识」有这个名字,「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陀那识」的出处是有根据的。这底下解释阿陀那识的含义,就是有这两个意思:「执受一切有色根故」,这是一个。「一切自体取所依故」,这又是一个理由。由这两个理由,「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所以,阿赖耶识也就名为阿陀那识。

  

  

  丙、心教3

  

  一、引教

  

  「此亦名心,如世尊说心意识三。」

  

  第一科是「阿赖耶教」,第二科是「阿陀那教」,现在是第三科「心教」,佛开示「心」的意义,阿赖耶识也名为心,这样意思。这一段里,第一是「引教」,第二是「释意」,第三是「释心」。现在第一科是「引教」,就是引出来佛说的话来作证明。「此亦名心」此阿赖耶识,又名为心。「如世尊说」就像佛在经里面说「心意识三」,这里面「心」就是阿赖耶识的意思。这是把佛的话引出来,下面加以解释。

  

  

  二、释意3

  

  1、释二种意

  

  「此中意有二种: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无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

  

  这解释的时候,没有先解释「心」,而先解释「意」、解释「识」,先解释这两个;这两个解释完了,再解释「心」,这无著菩萨是这样的意思。

  

  「此中意有二种」,这个「心意识三」里面的「意」是有二种。那二种呢?「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

  

  这「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怎么讲呢?佛法里,经论里说:这「心」是无常的,「心」不是常恒住的,他是剎那生灭变化的。这一剎那灭去了,他灭去了的时候,后一剎那才能生起;若是前一剎那不灭,后一剎那不能生起。所以,前一剎那心的「灭」,是后一剎那心生起的条件,这就叫做「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意思是这样。

  

  这句「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这是标出来,下面这一句是解释「无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无间」,就是没有间隔。前一剎那的心灭去了,和后一剎那心,中间没有第三者来间隔。假设这个人入定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不动…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