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P2

  ..续本文上一页「依住」。这个「依住」就是依止和住处,依止的住处;那么住处也就是家的意思,「家」是人的住处。就是摄藏的这一切的种子,都住在一切种子识里面,那么就叫做「摄藏」,也就是「家」。玄奘法师翻为「摄藏」,这个意义似乎是比「家」,比「依住」,还更丰富一点。这个「藏」有家的意思。「摄」,是所以成为家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能摄才能成为家,不然的话还不能成为家的。所以这「一切种子识」,能摄藏诸法,「故名阿赖耶」。这样说,为什么名为阿赖耶呢?就是这么个原因,这也是《阿毗达磨大乘经》里面说的。

  

  「胜者我开示」,这个「胜者」是谁呢?就是大菩萨,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是超过了一切的生死凡夫,也超过了二乘人。初发心时,就是胜过阿罗汉,胜过这些声闻缘觉的;他有大悲心要广度众生弘扬佛法的,所以称之为「胜者」。这样的利根人,「我开示」。「我」指佛说,佛为他开示阿赖耶识的法门。如果一般的人,佛不说这个法门的,所以叫做「胜者我开示」。

  

  这是引《阿毗达磨大乘经》的两个颂,证明「所知依名为阿赖耶识」,证明「阿赖耶识名为阿赖耶识」,是有根据的。这个《摄大乘论》是无著菩萨作的,就是中国

  

  的古德他解释经论,他自己写出来发表什么样的心得,他也是要引证,引经论的成文作证明的,不是我说这样就是这样,一定引佛语为证。因为佛说的话人才相信的,不是佛说的话,人很难相信。

  

  

  二、释名义

  

  「如是且引阿笈摩证,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

  

  前面是「引经证」,这底下第二段「释名义」。虽然是佛说的,但是这里边的意义还是要加以解释才可以,不然还不是太明白的。

  

  「如是且引阿笈摩证」,就是指前面这一段文,姑且、暂且地引来这「阿笈摩」。「阿笈摩」翻中国话,翻个「传来」;就是三世诸佛辗转传来的这种佛法,不但是释迦牟尼佛,过去一切佛,乃至未来佛也都是这样说法的,所以叫做「传来」。但是古时候的翻译,「阿笈摩」翻个「阿含」,玄奘法师翻个「阿笈摩」。这是引经,阿笈摩这个经,就指《阿毗达磨大乘经》里面那个阿笈摩,来证明,像前面这两种证明引过了。

  

  「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又有什么理由,什么原因,此阿赖耶识说阿赖耶识呢?这个「藏」的意思,还需要加以解释的。这前面等于是个问:「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是问,以下就加以解释,就等于是回答了。看下面的文,就是的两个意思来解释:一个是的『摄藏』的意思来解释,一个是的『执藏』的意思来解释;摄藏和执藏这两个义。现在先约摄藏义解释。

  

  

  「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

  

  「一切有生杂染品法」,「有生」,就是有生有灭的一切有为法。这个有为法,有有漏和无漏,通于这两种都可以说是有为法。但是现在说「杂染品法」,是指有漏的有为法,不是指无漏的,无漏的这里不说,就先说这个有漏的「杂染品法」;这个污染的,叫「杂染品法」。

  

  世间上的愚痴凡夫的境界,当然是造了很多的罪,这种烦恼的境界是染污,但是有的时候也会有好心肠做好事的。那么,怎么也说是染污法呢?就是因为有我见,这是我做的。做了功德的时候,因为有我见的关系,还是有分别,有烦恼。一做了功德的时候,就有我慢,你们不懂得做,不会做,我能做;或者,你做得少,没有我做得多,怎么怎么地就是有这些「我」的分别,就使令这个善法被染污了。所以,凡夫做恶法也好,做善法也好,都是杂染、不清净。

  

  一切有生有灭的杂染品,这一类的,各式各样的;或者是三恶道的杂染法也是有品类的,乃至到三善道的善法也是有品类的。

  

  「于此摄藏为果性故」,「于此摄藏」,这个摄藏和前面是一样的字,但是世亲菩萨《摄大乘论》他有解释,他解释是『于中转故,名为摄藏』他这样解释。这个『于中转』这句话,就是这些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就是在一切种子识里面活动。这个『转』就是活动的意思,也就是剎那剎那的生灭,不是不生灭永远安住的境界。阿赖耶识与一切杂染法在一起俱生俱灭,但是阿赖耶识能摄藏一切法,就是它是一切法的「家」,一切法的「住处」。

  

  「于此摄藏为果性故」,这地方可以作两个解释:这些杂染品法与摄藏的一切种子识来对论的时候,杂染品法是一切种子识的果性;就是一切杂染品法和阿赖耶识在一起俱生俱灭,而杂染品法是阿赖耶识的果性。再明白一点说呢,就是阿赖耶识摄藏一切法的种子,这一切杂染品法是这个种子的果性。因为杂染品法是种子的变现,那么杂染品就是果,是这样意思。可是,如果说是一切种子识,这个阿赖耶识和种子不可分离的;不可分离,说杂染品法是种子的果性,也就是杂染品法是阿赖耶识的果性,可以这么说。

  

  

  「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又即此一切种子识,它和一切杂染法共同地俱生俱灭的关系,那么这个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品法的因性。说阿赖耶识是杂染品法的因性,如果再变一个字样来说,就是阿赖耶识里面摄藏的种子是杂染品法的因性。种子是因,一切杂染品法是果,明白点说就是这样,但是都是在摄藏里面说的。「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所以叫做藏识。

  

  可是《摄大乘论》后面的文,就在「所知依」这一章里后边的文,又提到有三相,阿赖耶识有三相:自相、因相、果相。那里说的因相和果相和这里有一点不同:我们不久就会讨论到,和这说的不太一样的。这样解释,似乎是容易明白一点。但是,你们各位再去读一读印老法师的解释,王恩洋的解释也读一读。

  

  

  「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这是第二个解释。前面的摄藏义解释阿赖耶识,现在这里约执着的意思。这个「摄藏」是执着的意思。「或诸有情」或者就是这一切的凡夫,有情识的众生。「摄藏此识」,这个摄藏在这里当执着,执着「此识为自我故」。

  

  这个「此识」,我们说「我」,这个「我」指谁呢?就指阿赖耶识说的。就是执着这个阿赖耶识是我,是有我的体性的,不是有假名字叫做「我」,是真实体性的叫做「我」。「我」是个名字,这个名字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也是讲过的;就是常恒住不变异,它是一直地是那样子,它不变化的,这个「我」的体性是常,是常住不变的。

  

  这个「阿赖耶识」,虽然不是无为法。这个无为法是没有生住异灭的,是常住不变的。而「阿赖耶识」,在《摄大乘论》的前面文上看,它也是剎那剎那生住异灭变化的,但是它是无记的。阿赖耶识的体性,也不是善,也不是恶,是无记的。不管你是善是恶去熏习它,而它一直是无记的,不变异的,也是相续不断的。我们这些愚痴的凡夫,看它是常住的,是统一的,『似常似一』相似的常,相似的一,就起了误会了;误会这是「我」,「我」是常住的、是不变的,就执着它是我了。那么阿赖耶识是我的执着,「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所以叫做阿赖耶识。

  

  他在阿赖耶识上生起了我见,这样说呢,在唯识上说就指第七识。第七识也就是我们的细意识,微细的意识,执着阿赖耶识是「我」,生起我见。根据这样的情况,名之为「阿赖耶识」。

  

  经里面说,要「无我」才能得解脱,「无我」才是圣人;那么就可以知道,若第七识不执着阿赖耶识是我,这时候才是圣人的。但是我们一般的解释,说「无我」是破斥外道执着的我;把外道执着的「我」破掉了,这是「无我」。其实不是的,不只是那样子。你要能够得解脱,一定要修无我观,叫第七识不执着我,这样你才能成为圣人的,这是非常微细的境界。所以「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我们若是读《阿毗达磨大乘经》的这两个颂:「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圣者我开示」,它看不出来有这个意思,看不出来说是「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看不出来这个意思。但是从《阿含经》上,我们去读《阿含经》,佛是有这个意思。你执着我,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会流转生死;若无我,就得解脱了,是有这种意思的。

  

  

  乙、阿陀那教2

  

  一、引经证

  

  「复次,此识亦名阿陀那识。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经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前面是说明「阿赖耶识」是佛说的,佛说它就是所知依,它名为阿赖耶识,这是佛说的。其实阿赖耶识还有其它的名字,其它的名字也是有根据的,现在是先说出一个「阿陀那教」。

  

  这一科是「阿陀那教」,就是佛也说它名为「阿陀那识」,这也是佛说的,所以叫做「教」。也是分两段,第一个是「引经证」,但这回引经可不是那个《阿毗达磨大乘经》了。

  

  「复次,此识亦名阿陀那识」它名为一切种子识,又名为阿赖耶识。复次,此识也名为「阿陀那识」。就是依据它的作用,不同的作用,成立不同的名字。名为「阿陀那识」,这经上有这种说法吗?「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经说」,像解深密的阿笈摩说:「阿陀那识甚深细」那上说,阿陀那识是非常深奥微细的。

  

  「一切种子如瀑流」,这阿陀那识怎么是甚深细呢?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的那个种子,一切种子识,如瀑流。这个瀑布的流水动荡得非常厉害,汹涌澎湃;而阿赖耶识里面的一切种子,也是生灭动荡得很大,但是我…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