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那麼這是說它們互相的關系。
「諸法于識藏」,剛才我們也說過,這一切雜染品類諸法,雜染品類諸法是沒有自性的,是沒有自己的體性的,它是以識爲自性的,就是這一個轉識的分別,轉識的分別是一切法的自性。那麼這些說諸法也就是等于說轉識。「于識藏」,去對望阿賴耶識所藏的一切種子,來對望,與它相對的時候,那麼就發覺到一件事呢,諸法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所變現的。這樣說呢,阿賴耶識種子是因性,是因,諸法就是果了;用阿賴耶識的種子爲因,一切法爲果。
「識于法亦爾」,那麼阿賴耶識與雜染品法的諸識來對望的時候,「亦爾」也是有因果性;那麼就是諸法又爲因了,而阿賴耶識是果了。就是前面說到果性、果相的時候也是這麼說的,就是雜染品法這樣熏習阿賴耶識的時候,阿賴耶識就如是地相續而生,如果不熏習的時候,就不名爲阿賴耶識了,所以就是「識于法亦爾」,也是這樣子。
「更互爲果性」,他們兩個是互相的爲果,我也爲你的果,你也爲我的果,這叫做「更」,就是互相的意思。「亦常爲因性」也常是我爲你作因,你爲我作因,也常是這樣子。因爲我才有你,你才有我。這在《瑜伽師地論》裏面是說得比這裏要詳細一點,〈攝抉擇分〉裏面有說得詳細。你看那個無性菩薩釋,《攝大乘論》無性釋裏面有說。
「若于第一緣起中,如是二識互爲因緣,于第二緣起中複是何緣?是增上緣。」
這是用四緣來觀察這個緣起。前面引這個阿毗達磨大乘經的伽陀頌,就是互相爲因緣,這底下又詳細地解釋了。
「若于第一緣起中」,若是你用這個四緣來觀察分別自性緣起的時候,「如是二識互爲因緣」這個緣識和受者識,這兩個識是互爲因緣的。由雜染品類諸法熏習阿賴耶識,從這裏看出來互爲因緣,在四緣裏面是因緣。由種子變現一切法,種子是一切法的因緣;由雜染品類諸法的熏習,就是雜染品類諸法是阿賴耶識的因緣,互相爲因緣的。在四緣裏面是屬于因緣,那就是名言種子,指名言種子說的了。
「于第二緣起中複是何緣」,就是分別愛非愛緣起,那又是哪一個緣呢?「是增上緣」。「增上緣」是什麼意思呢?你本身是有力量的,我再去幫助你一下,在幫助這一方面來說就是增上,我加強你的力量。「增」就是增加的意思,「上」是使令你更殊勝的意思;我來幫助你,使令你更好一點,更自在一點,這叫做「增上」。這個意思呢,就是無明緣行,行本身有他的因緣的,但是由無明的力量來幫助他,所以叫做「增上緣」,有這個意思。
比如我們說這個眼根能生眼識,眼根生眼識這個話就是「增上緣」的意思,識本身有它的體性的,但是有眼根的幫助它,它發生作用的時候是很好,會很自在的,所以叫做「增上緣」。比如說:無明緣行是增上緣,行緣識也是增上緣,所以第二個緣起是分別愛非愛緣起,也就是十二支緣起,所以它是屬于增上緣的。
前面我們講過「異熟識」,在叁界裏面得的果報,得的果報也需要有善惡業的力量幫助這個阿賴耶識在叁界裏面成爲果報。比如說投胎,說人的境界,投胎這件事。這個阿賴耶識一投胎,行緣識,這善惡業是行,善惡業幫助它去投胎,那麼這是增上緣,使令它得果報,也是這樣子,這是增上緣。善惡業就是雜染品類諸法,那麼轉識爲阿賴耶識的增上緣,但是轉識的活動,又有阿賴耶識又爲轉識活動的增上緣,因爲阿賴耶識變現了這個前五根,變現前五根,這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種淨色根。五種淨色根,它有發識的作用,所以叫做根。這個浮根塵,就是我的肉眼看見你的眼睛,所看見的眼睛,那不是眼根,那是浮根塵,保護眼根的四大,那個東西不名之爲根,因爲它沒有發識的作用,所以叫做浮根塵。如果調過來,浮塵根,這樣子講呢?在唯識的經論上說,這是不合道理。因爲根有發識的作用,才名之爲根。這個浮塵,它沒有發識的作用,所以不名之爲根。
這個前五根也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所變現,由阿賴耶識的執持,所以使令它能作根;依此根而發出了五識的作用,才能發出五識。所以根在增上那個識,也是增上緣。由第八識,才有第七識;因爲第八識,所以你會執著這個第八識是我,就有第七識,就是末那識。因爲有末那識的意根,才有第六識的活動,也是根,這又是一個增上緣。所以阿賴耶識爲轉識的增上緣,轉識又爲阿賴耶識的增上緣。前面說是「如是二識互爲因緣」,若分別自性緣起上看,是互爲因緣;若分別愛非愛緣起上看,是互爲增上緣,這意思又不同了。
「如是六識幾緣所生?增上,所緣,等無間緣。」
前面說這受用緣起就是前六識,前六識能夠受用。「如是六識幾緣所生?」這個能受用,看這個文上,就是前六識是受用緣起。但是印順老法師在前面解釋的時候,他加上一個「身者識」,身者識和前六識都是能受用者。但是本文上,論主是說「如是六識幾緣所生?」只是說六識,而沒有加上身者識。但是這身者識,後邊文有解釋,印順老法師的意思就是,身者識就是末那識,也就是阿陀那識。因爲阿陀那識的執持根身,前六識才能活動,所以前六識的受用要有阿陀那識的幫助,所以就變成七識。能受用者是七個識了,那也是有道理。
「如是六識幾緣所生?」前面說一個分別自性緣起、分別愛非愛緣起,這樣說的時候,一個是因緣,一個是增上緣。現在說受用緣起是幾緣所生呢?在四緣裏邊,是幾個緣生起的呢?「增上,所緣,等無間緣」,這叁個緣生起的。這前面我們也是說過了,這六個識各有所依的根,這個根就是增上緣;眼根是眼識的增上緣,乃至意根是意識的增上緣。還有一個「所緣」,那麼加上一個字就是所緣緣。所緣緣,就是六個識各自有它的所緣緣的;眼識以色爲所緣緣,耳識以聲爲所緣緣,乃至第六識以一切法爲所緣緣。
這個所緣緣怎麼講法?爲什麼叫做所緣緣呢?所緣緣,這第二個緣呢,這個識要依托它才能生起,若沒有所緣境,這個識生不起來的,這是第二個緣。所緣那個緣呢,是就緣慮的意思,這個識依仗它而生起,生起了以後,又去緣慮它,它又是所緣慮的,所以是兩個緣。這個識的活動一定要有一個所緣緣的,這是第二個緣。
第叁個是「等無間緣」,「等無間緣」我們解釋過,就是前一剎那識滅掉了,空出了一個位子,然後後一剎那才能生起。那一念識滅去了的,叫做「等無間緣」。這個識是有這件事的,有這個「等無間緣」。這個所緣緣和等無間緣,一定是心法才有這個緣的,色就不行,色法沒有所緣緣,因爲它沒有識,它沒有所緣慮的境界,它不會緣,也沒有這個等無間緣。說這個心,前一念心,前一剎那,後一剎那,剎那剎那的相續的生滅變化,那麼這地方不說它有等無間緣。物質是心所變現的,是我們的識變現的,所以它本身沒有等無間緣,在這個地方,表示出來這樣的差別義。
這六識是幾緣所生呢?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沒有說因緣,實在六識也是有因緣的。這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他一定是有本身的種子,有阿賴耶識的種子,才現出來這個識的。但是這個地方說受用,說受用緣起呢,就把這因緣不說了,不說這個因緣,因緣就放在第一個緣起那裏說,這裏不說,就是把它略去了!那麼有了增上緣,又有所緣緣,又有等無間緣,就可以受用了,這樣意思。
「如是叁種緣起:謂窮生死,愛非愛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緣。」
前面說的叁種緣起,這叁種緣起,第一個就是「窮生死」,就是分別自性緣起,分別自性緣起是長時期的境界。因爲是這個名言種子,我們以前講過,昨天也提過,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是無窮無盡的。我們心的分別,一剎那間一動,它是由種子現行的,但是種子一現行呢,又熏成種子,所以它是無窮無盡的力量,不會完結,不會結束的,沒有結束這一天。但是在你染汙的雜染品類的種子,「窮生死」,到生死結束的時候沒有了,那就變成清淨的種子了。所以分別自性緣起是窮生死,是長時期的,不是短時期的。下邊還有解釋這名言種子的問題。
「愛非愛趣」,這第二個緣起,就是由于可愛的果報、不可愛的果報,由善惡業成熟所得的果報,這就是造業受果,從這上說的。
「及能受用」,第叁個緣起,就是前六識它能受用,能受用苦樂的果報。那麼由分別自性緣起的種子出現這些果報,出現這一切的果報;愛非愛的增上緣,幫助這果報的出現,可見這果報的出現不是容易。我們說名言種子,約心來分別,心一動事情就好了,就是熏種子了,種子生現行了,但是要是業力去招感果報是難一點,是難一點的,你要造業,一次又一次的創造,成了的業力,又達到了得果報的程度,這時候才能得果報,不然還不一定能得果報的。這個能受用,就是果報出現了,你去受苦,或受樂,就是前六識。
「具有四緣」,這叁種緣起加起來呢,那麼四種緣都具足了─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增上緣,四種緣都具足了!四種緣都具足,這是約心法說的。色法只有兩緣,只能具足兩緣,就是一個因緣,一個增上緣,沒有等無間緣和所緣緣,是有這個差別的。這是用這個四緣來觀察這個緣起,能使令我們對緣起的道理能更分明了一點,這樣意思。
第二項、抉擇賴耶爲染淨依8
甲、總標
「如是已安立阿賴耶識異門及相,複雲何知如是異門及如是相,決定唯在阿賴耶識非于轉識?」
這底下是「抉擇賴耶爲染淨依」,說這件事。這個阿賴耶識爲染淨依,說明這件事。前…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