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面說了這麼多的緣起,阿賴耶識的叁相,種種的異門,都已經說過了。「複雲何知如是異門及如是相」,我們又怎麼會知道這麼多的異門,和這麼多的相,決定是在阿賴耶識裏面才具有,而不是在轉識上有這些事情,你怎麼知道這回事情呢?本來前面是說過了,這裏還要再說,這個問題實在在那裏呢?我認爲可能是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小乘佛教學者,對大乘沒有信心,佛說了,佛在《解深密經》裏說了,《阿毗達磨大乘經》說了,但是對大乘經沒有信心,所以你還要說個理由,你用聖言量來壓他也壓不住,他不相信,沒有信心,所以你一定要說出個理由,爲什麼能夠成立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用什麼理由能成立?要說出個理由來,他才可以,這是一個原因。這還是這個問題,小乘認爲大乘非佛說,所以要建立一個阿賴耶識很不容易,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呢,因爲這樣子辯論,你對緣起的道理會更深刻,認識得更深刻一點,你修止觀的時候也有力量。不然的話,你心裏面總是猶豫不決,是那樣子嗎?信心建立不起來。所以這上面說,小乘佛教學者,有阿賴耶識嗎?就是六轉識就好了嘛!是這樣意思。所以現在說:「如是已安立阿賴耶識異門及相,複雲何知如是異門及如是相,決定唯在阿賴耶識非于轉識?」沒有阿賴耶識不可以嗎?就是轉識就可以了嘛!不是,一定在阿賴耶識,非于轉識,轉識是沒有這種功能的。怎麼知道呢?還要再詳細說出一個道理來的,這樣意思。
「由若遠離如是安立阿賴耶識,雜染清淨皆不得成:謂煩惱雜染,若業雜染,若生雜染皆不成故;世間清淨,出世清淨亦不成故。」
這底下無著菩薩說出個理由來,這裏先說出一個大綱來,後邊再詳細解釋。這裏說:「由若遠離」,這個理由很清楚,若是你不承認,你若是棄舍了,像前面所安立的阿賴耶識,你不承認有阿賴耶識的話,「雜染清淨皆不得成」。那就會,流轉生死雜染的事情,或是去得涅槃清淨的事情,世間上的苦集,出世間的滅道,都不能成立了,就有這種過失。一定要有所知依,有阿賴耶識爲所知依呢,這件事都成就了,「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和這個文正是相合的。
「謂煩惱雜染」,前面說「雜染清淨皆不得成」,什麼雜染,什麼清淨呢?這底下列出來,「謂煩惱雜染」。這個貪、瞋、癡、慢、疑、惡見,這六種根本煩惱,它是雜染的。「若業雜染」,或者福業、非福業(罪業)、不動業,叁界的業力也是雜染的。所以我們若是歡喜靜坐的人,如果你不發菩提心,不發這出離心,不發無上菩提心,你就修奢摩他,不一定是佛教徒,這樣做是通于非佛教徒的。因爲那樣子靜坐呢,你將來成就了,當然境界也很殊勝,超過了一般的欲的凡夫了,死掉了以後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去,在那裏享受叁昧樂,但是不是佛教徒,還有這種事情。所以你看那個智者大師修習坐禅的法要,他也先勸發菩提心的,先勸我們發菩提心的,這是動機。我們做什麼事情一定是有一個希圖,有動機的。所以這上面說「若業雜染」,如果沒有發無上菩提心,沒有發出離心,你修不動業還是雜染,還是業雜染。
「若生雜染」,這個若從十二因緣來說呢,無明、愛取是煩惱雜染;業雜染呢,行有二支屬業道,行、有是業雜染;若生雜染,就是識、名色、六入、觸、受,乃至生、老死,這是生雜染。因爲這是一個染汙的因所得到的果報,這個果報還是雜染。我們說是,我們欲界的衆生,這個身體不理想,是個臭皮囊,這樣說叁界人的果報都是雜染,不但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也都是不清淨的。「皆不成故」在生死的流轉也要有阿賴耶識爲依止的,如果你不承認阿賴耶識呢,這生死的叁雜染也不能成立,不能成立生死這件事實,事實是成立了,但是你不用阿賴耶識去說明的時候,這件事還是不能成立,說不過去的。
「世間清淨,出世清淨亦不成故」,沒有阿賴耶識也是不行,沒有這個所知依還是不行的。這個「世間清淨」,前面這業雜染在這上看呢,業雜染裏面的不動業是在這裏,就是這個「世間清淨」,修世間的離欲,修這個「厭下苦粗障,欣上靜妙離」,色界、無色界是清淨、自在,沒有苦惱的地方,是最理想的地方;這欲界裏面是苦惱,下劣的地方,是不好的。這樣去思惟觀察,能夠增長厭離心,增長對于禅定的好樂,就使令自己精進地去調伏煩惱,使令心清淨。這樣就是由世間的有漏的修行方法,去得這個色界、無色界定,這是用有漏道的辦法成就的,所以叫做「世間清淨」。出世間清淨就是無漏的戒定慧,叁十七道品,或者說八正道,或者說四念處;由這樣的方法去修行,那就是要……也就是像剛才說的,要發出離心,要發無上菩提心,修苦、空、無常、無我的觀,這般若的智慧了。世間上的清淨雖然是比喻清淨,但是沒有般若慧,沒有般若的智慧。
《大毗婆沙論》上曾提到一件事,也舉個例子,優填王他帶領他的宮裏面的人到山林裏面去玩,去遊玩,那總是在家人那種放逸的境界。然後天空裏五百仙人在天空裏飛,那麼就看見這種放逸的境界,心就動了,這個仙人就從天空裏掉下來。這心一動,禅定就沒有了,禅定沒有了,神通也沒有了,所以就從天空裏掉下來。這個《大毗婆沙論》的作者就說了:爲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爲你用世間有漏的方法修禅定,這個禅定就是容易被破壞。若是你用佛法的四念處、八正道,你去修行得禅定,就是不容易破壞。因爲這四念處,你觀察是不淨、是苦、無常、無我,這無常、無我的道理是通于《阿含經》,乃至《般若經》、《寶積經》、乃至《華嚴經》、《法華經》,都是通的。你修行這樣的止觀,力量非常大,力量是非常大的,所以不容易退。所以「出世清淨」,超越這個世間的清淨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印順老法師的著作上說《大毗婆沙論》的那一位大德就是贊歎《大般若經》。《大毗婆沙論》是小乘的阿毗達磨,但是那上有一句話,印順老法師看出來消息,那個消息就是"贊歎《大般若經》的不可思議"。我讀這個《成實論》,《成實論》裏邊也是……《成實論》也是小乘的阿毗達磨,但是裏邊我認爲同《般若經》也是通的,它觀察一切法空,它非常贊歎空的道理。你若不見空,不能斷煩惱,空就是無我,不能見無我的道理,不能斷煩惱的,所以「出世清淨」這句話不簡單,一定要般若的大智慧,不然的話,你不能得清淨。現在說你不承認有阿賴耶識,「世間清淨,出世清淨亦不成故」也不能成立,所以這阿賴耶識的重要,非要有阿賴耶識不可,是這樣意思。
乙、煩惱雜染非賴耶不成3
一、轉識爲煩惱熏習不成
「雲何煩惱雜染不成?」
前面標出來這麼多的不成,世間的雜染不成,出世間的清淨也不成,雜染清淨皆不得成,有這種過失,現在這底下一樣一樣地解釋。「煩惱雜染非賴耶不成」,沒有阿賴耶識不行,這底下又分幾科。第一科「轉識爲煩惱熏習不成」。煩惱要熏習這個轉識,那是不能成立的,這件事情不合道理。「雲何煩惱雜染不成?」如承認有阿賴耶識,怎麼這個煩惱雜染不能成立呢?什麼道理呢?這是問,下面解釋。
「以諸煩惱及隨煩惱熏習所作彼種子體,于六識身不應理故。」
這也是先總說。我們讀《攝大乘論》,讀其他的經論也是一樣,我是不會寫文章,但是讀這經論的時候,就知道一點消息,這是寫文章的方法。它先略說,然後廣說。先把題目大意標出來,然後加以解釋;解釋,先略解釋,然後廣解釋,或者正面的意思,反面的意思,就這樣變化出來,就是一篇文章,是這樣意思。
「雲何煩惱雜染不成?」我跟你說個道理,「以諸煩惱及隨煩惱熏習所作」以諸煩惱及隨煩惱的熏習所作的彼種子體,在六識身是不合道理的,在六識身裏面攝藏是不對的。「以諸煩惱」,這個煩惱就是根本煩惱。煩惱這個字就是擾亂你的心,令你心裏不安,那種功能性的東西就叫做煩惱。令你心不安,貪煩惱來了,你心也不安;瞋煩惱來了,心也不安;貪瞋癡慢疑,疑惑心來了,心也不安,反正是煩惱來了總是不安,不安是一切煩惱的相貌。這個字是指根本煩惱說。「及隨煩惱」,隨煩惱也還是根本煩惱的流類,是根本煩惱的等流性。它遇見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反應,就是有分位差別,有小隨煩惱、有中隨煩惱、大隨煩惱,這麼多的煩惱。
「熏習所作」,這個煩惱,和隨煩惱,它一活動的時候,在我們的心識裏面就熏習了,就受到影響了,影響了又怎麼樣呢?「所作彼種子體」,它熏習的時候就造成了一種種子,一種功能。貪煩惱活動的時候,就有貪的種子造成了,乃至一切煩惱都是這樣子。這個熏習是能作,種子是所作,是它所造作的;煩惱熏習的時候,所造作的彼種子體,彼那個功能性的東西,這個功能性應該是在阿賴耶識裏才是對的。「于六識身不應理故」,若是它攝藏在六識身裏面,是不合道理的。「身」是積聚的意思。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是一聚,都是一堆一堆,或者一個團體。眼識一動的時候,它一定有個作意心所,還有其他的心所和它在一起;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是,意識心所是更多了,所以這個身是個聚,積聚的意思。這個煩惱的活動所造成的種子,這種功能,你不承認有阿賴耶識,你說一定是在六識身,這件事說不過去,是不合道理,這是先把這個大意標出來。
「所以者何?」
這也就是問,所以然是什麼呢?原因在那裏呢?
「若立眼識貪等煩惱及隨煩惱俱生俱滅此由彼熏成種非余。」
這底下先舉出來這個轉識,第…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