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那么这是说它们互相的关系。
「诸法于识藏」,刚才我们也说过,这一切杂染品类诸法,杂染品类诸法是没有自性的,是没有自己的体性的,它是以识为自性的,就是这一个转识的分别,转识的分别是一切法的自性。那么这些说诸法也就是等于说转识。「于识藏」,去对望阿赖耶识所藏的一切种子,来对望,与它相对的时候,那么就发觉到一件事呢,诸法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的。这样说呢,阿赖耶识种子是因性,是因,诸法就是果了;用阿赖耶识的种子为因,一切法为果。
「识于法亦尔」,那么阿赖耶识与杂染品法的诸识来对望的时候,「亦尔」也是有因果性;那么就是诸法又为因了,而阿赖耶识是果了。就是前面说到果性、果相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就是杂染品法这样熏习阿赖耶识的时候,阿赖耶识就如是地相续而生,如果不熏习的时候,就不名为阿赖耶识了,所以就是「识于法亦尔」,也是这样子。
「更互为果性」,他们两个是互相的为果,我也为你的果,你也为我的果,这叫做「更」,就是互相的意思。「亦常为因性」也常是我为你作因,你为我作因,也常是这样子。因为我才有你,你才有我。这在《瑜伽师地论》里面是说得比这里要详细一点,〈摄抉择分〉里面有说得详细。你看那个无性菩萨释,《摄大乘论》无性释里面有说。
「若于第一缘起中,如是二识互为因缘,于第二缘起中复是何缘?是增上缘。」
这是用四缘来观察这个缘起。前面引这个阿毗达磨大乘经的伽陀颂,就是互相为因缘,这底下又详细地解释了。
「若于第一缘起中」,若是你用这个四缘来观察分别自性缘起的时候,「如是二识互为因缘」这个缘识和受者识,这两个识是互为因缘的。由杂染品类诸法熏习阿赖耶识,从这里看出来互为因缘,在四缘里面是因缘。由种子变现一切法,种子是一切法的因缘;由杂染品类诸法的熏习,就是杂染品类诸法是阿赖耶识的因缘,互相为因缘的。在四缘里面是属于因缘,那就是名言种子,指名言种子说的了。
「于第二缘起中复是何缘」,就是分别爱非爱缘起,那又是哪一个缘呢?「是增上缘」。「增上缘」是什么意思呢?你本身是有力量的,我再去帮助你一下,在帮助这一方面来说就是增上,我加强你的力量。「增」就是增加的意思,「上」是使令你更殊胜的意思;我来帮助你,使令你更好一点,更自在一点,这叫做「增上」。这个意思呢,就是无明缘行,行本身有他的因缘的,但是由无明的力量来帮助他,所以叫做「增上缘」,有这个意思。
比如我们说这个眼根能生眼识,眼根生眼识这个话就是「增上缘」的意思,识本身有它的体性的,但是有眼根的帮助它,它发生作用的时候是很好,会很自在的,所以叫做「增上缘」。比如说:无明缘行是增上缘,行缘识也是增上缘,所以第二个缘起是分别爱非爱缘起,也就是十二支缘起,所以它是属于增上缘的。
前面我们讲过「异熟识」,在三界里面得的果报,得的果报也需要有善恶业的力量帮助这个阿赖耶识在三界里面成为果报。比如说投胎,说人的境界,投胎这件事。这个阿赖耶识一投胎,行缘识,这善恶业是行,善恶业帮助它去投胎,那么这是增上缘,使令它得果报,也是这样子,这是增上缘。善恶业就是杂染品类诸法,那么转识为阿赖耶识的增上缘,但是转识的活动,又有阿赖耶识又为转识活动的增上缘,因为阿赖耶识变现了这个前五根,变现前五根,这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种净色根。五种净色根,它有发识的作用,所以叫做根。这个浮根尘,就是我的肉眼看见你的眼睛,所看见的眼睛,那不是眼根,那是浮根尘,保护眼根的四大,那个东西不名之为根,因为它没有发识的作用,所以叫做浮根尘。如果调过来,浮尘根,这样子讲呢?在唯识的经论上说,这是不合道理。因为根有发识的作用,才名之为根。这个浮尘,它没有发识的作用,所以不名之为根。
这个前五根也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由阿赖耶识的执持,所以使令它能作根;依此根而发出了五识的作用,才能发出五识。所以根在增上那个识,也是增上缘。由第八识,才有第七识;因为第八识,所以你会执着这个第八识是我,就有第七识,就是末那识。因为有末那识的意根,才有第六识的活动,也是根,这又是一个增上缘。所以阿赖耶识为转识的增上缘,转识又为阿赖耶识的增上缘。前面说是「如是二识互为因缘」,若分别自性缘起上看,是互为因缘;若分别爱非爱缘起上看,是互为增上缘,这意思又不同了。
「如是六识几缘所生?增上,所缘,等无间缘。」
前面说这受用缘起就是前六识,前六识能够受用。「如是六识几缘所生?」这个能受用,看这个文上,就是前六识是受用缘起。但是印顺老法师在前面解释的时候,他加上一个「身者识」,身者识和前六识都是能受用者。但是本文上,论主是说「如是六识几缘所生?」只是说六识,而没有加上身者识。但是这身者识,后边文有解释,印顺老法师的意思就是,身者识就是末那识,也就是阿陀那识。因为阿陀那识的执持根身,前六识才能活动,所以前六识的受用要有阿陀那识的帮助,所以就变成七识。能受用者是七个识了,那也是有道理。
「如是六识几缘所生?」前面说一个分别自性缘起、分别爱非爱缘起,这样说的时候,一个是因缘,一个是增上缘。现在说受用缘起是几缘所生呢?在四缘里边,是几个缘生起的呢?「增上,所缘,等无间缘」,这三个缘生起的。这前面我们也是说过了,这六个识各有所依的根,这个根就是增上缘;眼根是眼识的增上缘,乃至意根是意识的增上缘。还有一个「所缘」,那么加上一个字就是所缘缘。所缘缘,就是六个识各自有它的所缘缘的;眼识以色为所缘缘,耳识以声为所缘缘,乃至第六识以一切法为所缘缘。
这个所缘缘怎么讲法?为什么叫做所缘缘呢?所缘缘,这第二个缘呢,这个识要依托它才能生起,若没有所缘境,这个识生不起来的,这是第二个缘。所缘那个缘呢,是就缘虑的意思,这个识依仗它而生起,生起了以后,又去缘虑它,它又是所缘虑的,所以是两个缘。这个识的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所缘缘的,这是第二个缘。
第三个是「等无间缘」,「等无间缘」我们解释过,就是前一剎那识灭掉了,空出了一个位子,然后后一剎那才能生起。那一念识灭去了的,叫做「等无间缘」。这个识是有这件事的,有这个「等无间缘」。这个所缘缘和等无间缘,一定是心法才有这个缘的,色就不行,色法没有所缘缘,因为它没有识,它没有所缘虑的境界,它不会缘,也没有这个等无间缘。说这个心,前一念心,前一剎那,后一剎那,剎那剎那的相续的生灭变化,那么这地方不说它有等无间缘。物质是心所变现的,是我们的识变现的,所以它本身没有等无间缘,在这个地方,表示出来这样的差别义。
这六识是几缘所生呢?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没有说因缘,实在六识也是有因缘的。这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他一定是有本身的种子,有阿赖耶识的种子,才现出来这个识的。但是这个地方说受用,说受用缘起呢,就把这因缘不说了,不说这个因缘,因缘就放在第一个缘起那里说,这里不说,就是把它略去了!那么有了增上缘,又有所缘缘,又有等无间缘,就可以受用了,这样意思。
「如是三种缘起:谓穷生死,爱非爱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缘。」
前面说的三种缘起,这三种缘起,第一个就是「穷生死」,就是分别自性缘起,分别自性缘起是长时期的境界。因为是这个名言种子,我们以前讲过,昨天也提过,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心的分别,一剎那间一动,它是由种子现行的,但是种子一现行呢,又熏成种子,所以它是无穷无尽的力量,不会完结,不会结束的,没有结束这一天。但是在你染污的杂染品类的种子,「穷生死」,到生死结束的时候没有了,那就变成清净的种子了。所以分别自性缘起是穷生死,是长时期的,不是短时期的。下边还有解释这名言种子的问题。
「爱非爱趣」,这第二个缘起,就是由于可爱的果报、不可爱的果报,由善恶业成熟所得的果报,这就是造业受果,从这上说的。
「及能受用」,第三个缘起,就是前六识它能受用,能受用苦乐的果报。那么由分别自性缘起的种子出现这些果报,出现这一切的果报;爱非爱的增上缘,帮助这果报的出现,可见这果报的出现不是容易。我们说名言种子,约心来分别,心一动事情就好了,就是熏种子了,种子生现行了,但是要是业力去招感果报是难一点,是难一点的,你要造业,一次又一次的创造,成了的业力,又达到了得果报的程度,这时候才能得果报,不然还不一定能得果报的。这个能受用,就是果报出现了,你去受苦,或受乐,就是前六识。
「具有四缘」,这三种缘起加起来呢,那么四种缘都具足了─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四种缘都具足了!四种缘都具足,这是约心法说的。色法只有两缘,只能具足两缘,就是一个因缘,一个增上缘,没有等无间缘和所缘缘,是有这个差别的。这是用这个四缘来观察这个缘起,能使令我们对缘起的道理能更分明了一点,这样意思。
第二项、抉择赖耶为染净依8
甲、总标
「如是已安立阿赖耶识异门及相,复云何知如是异门及如是相,决定唯在阿赖耶识非于转识?」
这底下是「抉择赖耶为染净依」,说这件事。这个阿赖耶识为染净依,说明这件事。前…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