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候,有了貪心的時候,耳識也同時在色的境界上生貪心,這是不能的,不能同時在一起活動,所以很難眼識熏成的煩惱住在耳識那裏,住在鼻識、舌識、身識那裏,這是不可能的。因爲這熏習種子的定義,一定在一個地方俱生俱滅,此中有能生彼因性,這樣才可以。不然的話,那是不能成爲熏習,所以不能說是眼識的種子由耳識去受熏持種,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就不能住「所余識中」,不能這樣子。
「亦複不得住自體中,由彼自體決定無有俱生滅故。」
這是第叁個理由。眼識熏習的種子,它也不能住在貪中,也不能住在其余識中,那麼住在自體中,住在眼識這裏。「亦複不得住自體中」,也不能住在眼識這裏,因爲什麼呢?「由彼自體決定無有俱生滅故」,這個熏習的道理就是此法與彼法在一起俱生俱滅,才能夠受熏,此中有能生彼因性的。現在眼識「由彼自體決定無有俱生滅故」,決定沒有兩個眼識在一起俱生俱滅的嘛!沒有這件事嘛!所以也不能住自體中,所以沒有住處。
「是故眼識貪等煩惱及隨煩惱之所熏習,不應道理。」
由前面這叁個理由,就可以知道眼識見色的時候,有貪等煩惱及隨煩惱的熏習的時候,這眼識受煩惱熏習,能夠受熏持種,「不應道理」,不合道理,不可以!你若不承認阿賴耶識的話,眼識的煩惱熏習的道理不能成立,沒有道理。
「又複此識非識所熏。」
又這個眼識,它也不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其他的識來熏習它的,也不能,它也不能受熏。就是因爲它本身不能穩定,忽然間貪了,忽然間瞋了,忽然間又沒有煩惱了,它不能安住,它有間斷,所以它不能受熏,唯有阿賴耶識才可以。
「如說眼識,所余轉識亦複如是,如應當知。」
這裏說眼識是這樣子,不能受熏持種,所余的轉識,耳識與其余的轉識,「亦複如是」,也是這樣子,它也是不能受熏的。「如應當知」如其所應當知道,是不能受熏持種的。
二、離欲後退煩惱雜染不成
「複次,從無想等上諸地沒來生此間,爾時煩惱及隨煩惱所染初識,此識生時應無種子。」
這是第二段。前面是說「轉識爲煩惱熏習不成」,現在是第二段「離欲後退煩惱雜染不成」。這「離欲後退」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修禅定的人成功了,他遠離了欲的煩惱,沒有欲界衆生的那些煩惱,那些煩惱都清除了;清除了,他的壽命到了,就死掉了,就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去了。生到那裏,壽命盡了,又退下來,所以離欲後又退下來,又回到欲界來;回到欲界來,這欲界的煩惱又起來了,這個地方如果沒有阿賴耶識的話,這地方有問題,這煩惱雜染就不能成立,這地方有困難。
「複次,從無想等上諸地沒」,前面這「轉識爲煩惱熏習不成」,我們可以明白沒有阿賴耶識不行。「複次」,還有一個理由,就是另一類衆生。「從無想等」無想天,無想天是色界第四禅裏邊的人,色界第四禅天的人。這樣當然包括初禅、二禅、叁禅,都在的。而特別地提到無想天呢,因爲無想天,他成就了無想定,他的第六識不動了,他一入定的時候,第六識不動;其他的天,第六識還是動的。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乃至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他們六識都還是動,就是第六識都還是動的。唯有無想天,入了無想天,第六識都不動了;第六識不動,而在煩惱雜染這些地方是最明顯的,煩惱雜染不成,不能成立。這底下說「上諸地沒」,就是四禅、四空,那麼多的地方的衆生。「沒」,就是死掉了。「來生此間」來到欲界來,生到欲界來,到這個欲界地方來受生。
「爾時煩惱及隨煩惱所染初識」,說那個時候,他來到欲界來,他就有欲界衆生的煩惱,根本煩惱和隨煩惱都會出現了。「所染初識」,被這個欲煩惱所染汙的初一念識,初一念識是什麼時候呢?就是結生相續的時候,假設來到欲界做人的話,投胎的時候,那個中陰身就是看見父母的時候,初一念識爲煩惱所染汙了,就是那一念識。煩惱是能染汙的,那初一念識是所染汙的。現在就說初識這個識。
「此識生時應無種子」,這個初一念和煩惱一起發動了的時候,它應該沒有種子的。就是在唯識上的道理,不管是眼識、耳識,乃至意識,它的活動一定要有種子,一剎那間才能有識發動出來;沒有種子它不動的。由種子生現行,沒有種子不能動。那麼色界天、無色界天的人來到欲界來,初一念識那個識要動的時候,要有種子的。這個地方說,你若不承認有阿賴耶識的話,那麼色界天、無色界天的人死了,來到欲界來,初一念識沒有種子。
「由所依止及彼熏習並已過去,現無體故。」
什麼原因沒有種子呢?「由所依止及彼熏習」,因爲他所依止的根及彼熏習的種子,「並已過去,現無體故」。因爲沒有阿賴耶識,它們以前所依止的根,所依止的識,乃至到一切的煩惱,熏習的種子,都是儲藏在阿賴耶識裏,你不承認阿賴耶識的存在,就沒有阿賴耶識;沒有阿賴耶識,這些種子沒有地方住,就都失掉了,沒有了,沒有種子了!沒有種子了,那麼上二界的人來到欲界來的時候,那個初一念識,乃至初一剎那的煩惱,它怎麼生起呢?若是你承認有阿賴耶識,無始劫來熏習欲的種子,所有一切法的種子,都在那裏藏著。你前六識怎麼樣變動,那個種子還是存在的,他有因緣的時候,種子就動,一動出來,這個識和煩惱通通都可以出來。現在「由所依止及彼熏習並已過去」,都沒有了。因爲你不承認阿賴耶識,他初開始生到天上去,初開始得到禅定的時候,這個欲都沒有了。就是以前是有,但是過去了;那麼現在這時候沒有,已經或者是幾千萬年,或者多少大劫,都沒有欲的這些種子,通通都沒有了。現在又回到欲界,重新現出來的時候,沒有種子。「由所依止及彼熏習並已過去」,現在沒有它的體性的。那麼,初一念識怎麼生起呢?所以你非要承認有阿賴耶識不可,你不承認這件事是說不過去,不行的。
叁、對治識生煩惱雜染不成
「複次,對治煩惱識若已生,一切世間余識已滅,爾時若離阿賴耶識,所余煩惱及隨煩惱種子在此對治識中,不應道理。」
這是第叁段「對治識生煩惱雜染不成」。頭一段是指我們欲界的衆生,「轉識爲煩惱熏習不成」,是指欲界衆生說的。第二段就指色界天、無色界天的人,他們來到欲界的時候有困難。現在第叁段就指佛教徒遇見佛法了,修學聖道成功了的時候,這個「對治識」,對治識就是止觀相應識,成功了的時候,這一念清淨無漏的智慧出現了,叫「對治識生」;它能夠消滅煩惱種子的,消滅我見煩惱種子的,這個叫「對治識生」。那麼小乘佛法就是初果,大乘佛法就是得初歡喜地的聖人。這個「對治識生煩惱雜染不成」,你若不承認有阿賴耶識呢,他的煩惱雜染也有問題,你沒有理由能說清楚,這段文是這樣意思。
「複次,對治煩惱識若已生」,說這個人不怕辛苦,天天用功修行止觀的時候,修四念處,忽然間成功了,這時候得到了無漏的智慧了。「若已生」,成就了,出現了,內心裏面有光明了。
「一切世間余識已滅」,這個對治識生的時候,最低限度你當然要得到禅定,要得到禅定,或者是得到未到地定,最低限度有未到地定。你常常修止觀,你內心專注不散亂的時候,第六意識專注,專一地觀察所緣境的時候,前五識不動了。在禅定裏面,當然前五識是不動,就是我們沒得禅定的人,我們第六意識專注的時候,前五識也是不動。現在說對治識生的這位聖人,他這個聖道一現前的時候,「一切世間余識已滅」,在世間上,其他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些識都已經滅了、不活動了,就是有漏的第六意識也不活動了,因爲那個對治識是無漏的。就是無漏的第六意識在專注止觀的境界裏頭出現的時候,有漏的第六意識也是滅了,一切世間的余識已滅,就是唯獨那清淨光明的無漏的智慧,相應識才能活動,是這麼一個境界。
「爾時若離阿賴耶識,所余煩惱及隨煩惱種子在此對治識中,不應道理」,那個時候,就是那個聖人,他那無漏的止觀一下子相應了的時候,這個時候他的煩惱只是斷掉了一部份,斷掉了我的煩惱,我見的煩惱是斷掉了,其他的很多的煩惱還在,那麼這些煩惱在什麼地方呢?「若離阿賴耶識」若是你不承認有阿賴耶識的話,所余的煩惱及隨煩惱種子在什麼地方呢?你說在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不可以;因爲這時候沒有了,這時候那些識都沒有了。沒有了,那就是煩惱種子都是沒有住處了,那麼應該所有的煩惱都清淨了?這話也不對!因爲得了初果的人,他一定還要努力修行去得二果、得叁果、得四果的,乃至得無生法忍的人還要兩大阿僧祇劫才成佛的,還有那麼多的煩惱要繼續努力才能清淨的,可見煩惱還是在的。那麼在,就是要有阿賴耶識嘛,做一個煩惱種子儲藏的地方;若離阿賴耶識,所余煩惱及隨煩惱種子沒有住處了。那麼就是一下子初得無生法忍就成佛了?這是不合道理!
「在此對治識中,不應道理」如果說那麼多的煩惱就在能對治的清淨無漏的識裏邊,在那個地方寄存,存在那裏,也是不行。「不應道理」,這個不合道理。什麼不合道理呢?什麼原因呢?
「此對治識自性解脫故。」
這個能對治煩惱的識,它的體性是沒有系縛性的,是光明的,它不同黑暗在一起住,它是對治煩惱的,所以煩惱不能和它在一起住。所以這種光明的智慧的識一現起的時候,其他有漏的境界都不出現的,所以你不能說他在這裏邊住,這是不…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