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候,有了贪心的时候,耳识也同时在色的境界上生贪心,这是不能的,不能同时在一起活动,所以很难眼识熏成的烦恼住在耳识那里,住在鼻识、舌识、身识那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熏习种子的定义,一定在一个地方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这样才可以。不然的话,那是不能成为熏习,所以不能说是眼识的种子由耳识去受熏持种,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就不能住「所余识中」,不能这样子。
「亦复不得住自体中,由彼自体决定无有俱生灭故。」
这是第三个理由。眼识熏习的种子,它也不能住在贪中,也不能住在其余识中,那么住在自体中,住在眼识这里。「亦复不得住自体中」,也不能住在眼识这里,因为什么呢?「由彼自体决定无有俱生灭故」,这个熏习的道理就是此法与彼法在一起俱生俱灭,才能够受熏,此中有能生彼因性的。现在眼识「由彼自体决定无有俱生灭故」,决定没有两个眼识在一起俱生俱灭的嘛!没有这件事嘛!所以也不能住自体中,所以没有住处。
「是故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之所熏习,不应道理。」
由前面这三个理由,就可以知道眼识见色的时候,有贪等烦恼及随烦恼的熏习的时候,这眼识受烦恼熏习,能够受熏持种,「不应道理」,不合道理,不可以!你若不承认阿赖耶识的话,眼识的烦恼熏习的道理不能成立,没有道理。
「又复此识非识所熏。」
又这个眼识,它也不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其他的识来熏习它的,也不能,它也不能受熏。就是因为它本身不能稳定,忽然间贪了,忽然间瞋了,忽然间又没有烦恼了,它不能安住,它有间断,所以它不能受熏,唯有阿赖耶识才可以。
「如说眼识,所余转识亦复如是,如应当知。」
这里说眼识是这样子,不能受熏持种,所余的转识,耳识与其余的转识,「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子,它也是不能受熏的。「如应当知」如其所应当知道,是不能受熏持种的。
二、离欲后退烦恼杂染不成
「复次,从无想等上诸地没来生此间,尔时烦恼及随烦恼所染初识,此识生时应无种子。」
这是第二段。前面是说「转识为烦恼熏习不成」,现在是第二段「离欲后退烦恼杂染不成」。这「离欲后退」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修禅定的人成功了,他远离了欲的烦恼,没有欲界众生的那些烦恼,那些烦恼都清除了;清除了,他的寿命到了,就死掉了,就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去了。生到那里,寿命尽了,又退下来,所以离欲后又退下来,又回到欲界来;回到欲界来,这欲界的烦恼又起来了,这个地方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话,这地方有问题,这烦恼杂染就不能成立,这地方有困难。
「复次,从无想等上诸地没」,前面这「转识为烦恼熏习不成」,我们可以明白没有阿赖耶识不行。「复次」,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另一类众生。「从无想等」无想天,无想天是色界第四禅里边的人,色界第四禅天的人。这样当然包括初禅、二禅、三禅,都在的。而特别地提到无想天呢,因为无想天,他成就了无想定,他的第六识不动了,他一入定的时候,第六识不动;其他的天,第六识还是动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他们六识都还是动,就是第六识都还是动的。唯有无想天,入了无想天,第六识都不动了;第六识不动,而在烦恼杂染这些地方是最明显的,烦恼杂染不成,不能成立。这底下说「上诸地没」,就是四禅、四空,那么多的地方的众生。「没」,就是死掉了。「来生此间」来到欲界来,生到欲界来,到这个欲界地方来受生。
「尔时烦恼及随烦恼所染初识」,说那个时候,他来到欲界来,他就有欲界众生的烦恼,根本烦恼和随烦恼都会出现了。「所染初识」,被这个欲烦恼所染污的初一念识,初一念识是什么时候呢?就是结生相续的时候,假设来到欲界做人的话,投胎的时候,那个中阴身就是看见父母的时候,初一念识为烦恼所染污了,就是那一念识。烦恼是能染污的,那初一念识是所染污的。现在就说初识这个识。
「此识生时应无种子」,这个初一念和烦恼一起发动了的时候,它应该没有种子的。就是在唯识上的道理,不管是眼识、耳识,乃至意识,它的活动一定要有种子,一剎那间才能有识发动出来;没有种子它不动的。由种子生现行,没有种子不能动。那么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人来到欲界来,初一念识那个识要动的时候,要有种子的。这个地方说,你若不承认有阿赖耶识的话,那么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人死了,来到欲界来,初一念识没有种子。
「由所依止及彼熏习并已过去,现无体故。」
什么原因没有种子呢?「由所依止及彼熏习」,因为他所依止的根及彼熏习的种子,「并已过去,现无体故」。因为没有阿赖耶识,它们以前所依止的根,所依止的识,乃至到一切的烦恼,熏习的种子,都是储藏在阿赖耶识里,你不承认阿赖耶识的存在,就没有阿赖耶识;没有阿赖耶识,这些种子没有地方住,就都失掉了,没有了,没有种子了!没有种子了,那么上二界的人来到欲界来的时候,那个初一念识,乃至初一剎那的烦恼,它怎么生起呢?若是你承认有阿赖耶识,无始劫来熏习欲的种子,所有一切法的种子,都在那里藏着。你前六识怎么样变动,那个种子还是存在的,他有因缘的时候,种子就动,一动出来,这个识和烦恼通通都可以出来。现在「由所依止及彼熏习并已过去」,都没有了。因为你不承认阿赖耶识,他初开始生到天上去,初开始得到禅定的时候,这个欲都没有了。就是以前是有,但是过去了;那么现在这时候没有,已经或者是几千万年,或者多少大劫,都没有欲的这些种子,通通都没有了。现在又回到欲界,重新现出来的时候,没有种子。「由所依止及彼熏习并已过去」,现在没有它的体性的。那么,初一念识怎么生起呢?所以你非要承认有阿赖耶识不可,你不承认这件事是说不过去,不行的。
三、对治识生烦恼杂染不成
「复次,对治烦恼识若已生,一切世间余识已灭,尔时若离阿赖耶识,所余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此对治识中,不应道理。」
这是第三段「对治识生烦恼杂染不成」。头一段是指我们欲界的众生,「转识为烦恼熏习不成」,是指欲界众生说的。第二段就指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人,他们来到欲界的时候有困难。现在第三段就指佛教徒遇见佛法了,修学圣道成功了的时候,这个「对治识」,对治识就是止观相应识,成功了的时候,这一念清净无漏的智慧出现了,叫「对治识生」;它能够消灭烦恼种子的,消灭我见烦恼种子的,这个叫「对治识生」。那么小乘佛法就是初果,大乘佛法就是得初欢喜地的圣人。这个「对治识生烦恼杂染不成」,你若不承认有阿赖耶识呢,他的烦恼杂染也有问题,你没有理由能说清楚,这段文是这样意思。
「复次,对治烦恼识若已生」,说这个人不怕辛苦,天天用功修行止观的时候,修四念处,忽然间成功了,这时候得到了无漏的智慧了。「若已生」,成就了,出现了,内心里面有光明了。
「一切世间余识已灭」,这个对治识生的时候,最低限度你当然要得到禅定,要得到禅定,或者是得到未到地定,最低限度有未到地定。你常常修止观,你内心专注不散乱的时候,第六意识专注,专一地观察所缘境的时候,前五识不动了。在禅定里面,当然前五识是不动,就是我们没得禅定的人,我们第六意识专注的时候,前五识也是不动。现在说对治识生的这位圣人,他这个圣道一现前的时候,「一切世间余识已灭」,在世间上,其他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些识都已经灭了、不活动了,就是有漏的第六意识也不活动了,因为那个对治识是无漏的。就是无漏的第六意识在专注止观的境界里头出现的时候,有漏的第六意识也是灭了,一切世间的余识已灭,就是唯独那清净光明的无漏的智慧,相应识才能活动,是这么一个境界。
「尔时若离阿赖耶识,所余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此对治识中,不应道理」,那个时候,就是那个圣人,他那无漏的止观一下子相应了的时候,这个时候他的烦恼只是断掉了一部份,断掉了我的烦恼,我见的烦恼是断掉了,其他的很多的烦恼还在,那么这些烦恼在什么地方呢?「若离阿赖耶识」若是你不承认有阿赖耶识的话,所余的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什么地方呢?你说在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不可以;因为这时候没有了,这时候那些识都没有了。没有了,那就是烦恼种子都是没有住处了,那么应该所有的烦恼都清净了?这话也不对!因为得了初果的人,他一定还要努力修行去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的,乃至得无生法忍的人还要两大阿僧祇劫才成佛的,还有那么多的烦恼要继续努力才能清净的,可见烦恼还是在的。那么在,就是要有阿赖耶识嘛,做一个烦恼种子储藏的地方;若离阿赖耶识,所余烦恼及随烦恼种子没有住处了。那么就是一下子初得无生法忍就成佛了?这是不合道理!
「在此对治识中,不应道理」如果说那么多的烦恼就在能对治的清净无漏的识里边,在那个地方寄存,存在那里,也是不行。「不应道理」,这个不合道理。什么不合道理呢?什么原因呢?
「此对治识自性解脱故。」
这个能对治烦恼的识,它的体性是没有系缚性的,是光明的,它不同黑暗在一起住,它是对治烦恼的,所以烦恼不能和它在一起住。所以这种光明的智慧的识一现起的时候,其他有漏的境界都不出现的,所以你不能说他在这里边住,这是不…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