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P24

  ..續本文上一頁對的,它不能在對治識中住,不能。

  

  

  「與余煩惱及隨煩惱不俱生滅故。」

  

  又是提到這個道理,這個熏習一定是彼此在一起活動,此中有能生彼因性的。而這個對治識它和余煩惱及隨煩惱不是俱生俱滅的,它不能受熏持種,它沒有這種條件。那麼就是你若不承認有阿賴耶識,這個對治煩惱識初生起的時候,一下子就得阿羅漢果了,應該是那樣子,沒有四果的分別了,應該那樣才對嘛!所以你不承認阿賴耶識是不對的,這裏面有困難。

  

  

  「複于後時世間識生,爾時若離阿賴耶識,彼諸熏習及所依止久已過去,現無體故,應無種子而更得生。」

  

  這又說到第二個理由,就是這個「對治識生煩惱雜染不成」,還有第二個理由。「複于後時」又在以後的時候,就是得了初果以後,或者是得初歡喜地以後。因爲見道的時候只是一剎那間,時間很短,或者十六剎那;時間很短,那麼就過來了,就到了修道的開始了,由見道而修道,就開始了。開始的時候,這修道的時間是非常長的,很長的;很長的時候,這位修行人他不可能永久在定中,他一定有出定的時候,一出定的時候,這個無漏的智慧就隱藏在那裏,隱藏在那裏,這個世間的分別心又出來了,他也可以見聞覺知,又可以一般正常的生活。正常的生活,這就是「複于後時世間識生」,就是一般的世俗谛的這些分別心又生出來。見道的時候是與第一義谛相應,出觀的時候,從止觀裏邊出來的時候,就和世俗谛……這是我師父,這是我師兄弟,這是在讀經或者在靜坐,打板的時候要去靜坐,這些世間世俗的事情,他還是正常的這樣子生活的,那麼這就是世間的識又生起了。「世間識生」,這還是要有道理,要有種子才能生現行。

  

  「爾時若離阿賴耶識」,就是你不承認有阿賴耶識,只是六個識,那麼「彼諸熏習及所依止」,彼諸識熏習的煩惱的種子,熏習的種子(識的種子,煩惱的種子,都是要熏習才有的)。「及所依止」,識也是一種依止,要依止這個識,心所要依心王,以心王爲依止;這個煩惱是心所,識是心王,心王是心所的依止處,所以識也是依止。「久已過去」,這些世間的識在見道的時候,就已經滅掉了,因爲你不承認有阿賴耶識嘛!這個時候是無漏的境界,那有漏的境界都已經過去了。「現無體故」,于過去你不承認有阿賴耶識的時候,那麼這些識都沒有體性了。「應無種子而更得生」,那麼見道的無漏的智慧出現的時候,這些有漏的識、有漏的煩惱,這一切的種子都沒有,都結束了,都沒有體性了。那麼到修道的時候,世間識生的時候,「應無種子而更得生」,那麼它們的生起應該是沒有種子了,沒有種子能生起,那麼得阿羅漢果的人,他的煩惱還應該再重現嗎?沒有種子就能生嗎?那麼斷掉了的煩惱是沒有種子了,沒有種子也能生,那麼沒有辦法得聖道了。「應無種子而更得生」,這是不合道理的!所以從修聖道得見道以後的情形來看,也非要有阿賴耶識不可。

  

  

  「是故若離阿賴耶識,煩惱雜染皆不得成。」

  

  從前面,這一共是叁段:「轉識爲煩惱熏習不成」,「離欲後退煩惱雜染不成」,「對治識生煩惱雜染不成」。從這叁方面的觀察,就可以知道非要有阿賴耶識不可;若是不承認有阿賴耶識,煩惱雜染是不能成立的。

  

  

  丙、業雜染非賴耶不成

  

  「雲何爲業雜染不成?」

  

  前面是煩惱雜染不成,「煩惱雜染非賴耶不成」;現在第二段就說到「業雜染非賴耶不成」。「業」就是我們身口意的活動,或者是做福業,或者是造罪業,或者是造不動業,這叁種業都是在煩惱的活動裏邊成就的,所以都是雜染、都是不清淨的,也需要有阿賴耶識這件事才能成就的。什麼理由若沒有阿賴耶識,業雜染就不能成立呢?

  

  

  「行爲緣識不相應故。此若無者,取爲緣有亦不相應。」

  

  說出這兩個理由。現在先說這第一個,「行爲緣識不相應故」。「行」,就是前面那個業,就是十二緣起裏邊那個行緣識,「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行」,剛才說了,就是身口意的活動,或者是福業,或者是罪業,或者是不動業。這樣的活動的時候,它就是和阿賴耶識俱生俱滅。因爲這個福業、罪業、不動業,就是前七識嘛!那麼前七識和第八識在一起,在一起嘛,前七識一動,阿賴耶識就受熏了,就把這福業、罪業、不動業就熏成種子在阿賴耶識裏邊了。前面這個行是這一類,熏成了種子就是識,就叫做識支。十二緣起裏邊那個識支,就指行熏習的種子在阿賴耶識裏邊,就叫做識支,就叫做識。阿賴耶識受熏,成就了各式各樣的種子,那叫做識支,就是叫做識。

  

  「行爲緣識不相應故」,若是你不承認有阿賴耶識呢,那個識是誰呢?「行爲緣識」那個識是誰呢?說前六識也不可以,前六識因爲有間斷,它也不能受熏,因爲有時候是善,不能受惡熏;它有時候是惡,不能受善的熏習。那麼有時候也是無記,也是可以受熏,但是它有間斷,有間斷也不能受熏。所以若是你不承認有阿賴耶識,那個識是誰呢?所以這就「行爲緣識不相應故」,也就是業雜染不能成立了。你造了很多的業,沒有能受熏持種的。就是沒有因果了。做善沒有善報,做惡也沒有惡報了,因爲沒有種子。所以「行爲緣識不相應故」,不能成立了。

  

  「此若無者,取爲緣有亦不相應」,說是此阿賴耶識你若認爲是沒有的,沒有阿賴耶識,那麼十二緣起裏邊那個「取爲緣有」也是不成功了,也是不能成立了。這個「取」主要是指那個愛煩惱說,愛煩惱增長了,特別地強,就叫做取,愛緣取。這個愛煩惱逐漸地熏習,愛煩惱就特別地強,所以就會爲了愛,就會去造種種的業,去造種種的業。那麼一方面你創造了業,一方面要愛煩惱的滋潤,滋潤這個業力,就使令這個業力達到了一個最高的程度,什麼是最高的程度呢?就是有能力去招感果報了,所以叫做有。就是初開始造業的時候,那個業雖然可以名之爲業,但是未必有能力得果報,所以不名之爲有。要經過了愛煩惱的滋潤,愛煩惱的支持,愛煩惱的幫助,這個時候的業力就強起來,強起來所以名之爲有,所以叫愛緣有,也就是取緣有,就是取緣有的意思。那麼由愛煩惱來熏習以前造的業,也其實在就是重複地在造業,繼續造業。繼續造業,就把以前造的業的力量加強了,所以能招感果報,那就叫做取緣有。

  

  如果說是你不承認有阿賴耶識,以前所造的業不能夠受熏持種,沒有業,沒有了,雖然是造了,但是一剎那間過去就是沒有了。沒有了的時候,現在這個取緣有,這個取去熏習以前的業力,這件事不能成立。沒有了,熏習什麼呢?沒有了,就不能熏習了。所以在諸行無常的道理上看,剎那剎那間的有爲法的變化都過去了。昨天的事情,今天沒有了,今天的事情也剎那剎那的都過去了,也都沒有了。但是有個阿賴耶識能承受熏習,又轉成現在。就把那個業力熏成的種子,煩惱熏習的種子,或者做功德熏習的種子,都是存在在現在,而沒有過去,但那件事是過去了。但熏習的成就又儲藏在阿賴耶識裏面,是現在的,沒有過去。沒有過去,現在還存在,你繼續可以熏習。

  

  譬如修止觀,我昨天坐得很好,但時間上也是過去了,你今天繼續靜坐,就繼續地再熏習它,使令那個靜坐的功德繼續地增長。若是沒有阿賴耶識,不能承受熏習,那就沒有了;沒有了,你今天再靜坐,也不容易進步,不容易進步了!煩惱亦複如是,所有一切熏習的種子都是這樣子,沒有阿賴耶識的受熏持種,你再做還是和最初一樣,沒有辦法進步。所以「取爲緣有亦不相應」,這個道理也講不通了。「此若無者,取爲緣有亦不相應。」

  

  所以從「行爲緣識」,行緣識,取緣有,從這兩個地方來觀察,不承認有阿賴耶識呢,「業雜染不成」,不能成立的。這是煩惱雜染,業雜染不成立。

  

  

  丁、生雜染非賴耶不成2

  

  一、約生位辨2

  

  1、約非等引地辨4

  

  A、結生相續不成

  

  「雲何爲生雜染不成?」

  

  這叁雜染,「生雜染」呢,就是一個生命從開始到最後結束,就是所謂的到老死,死之前,從生到死之前,這一段的生命。從開始到結束,都叫做「生雜染」;因爲這個生命不是清淨的,所以都是汙染的,就是「生雜染」。這個「生雜染」在一期生命體上去觀察,也一定要有阿賴耶識才可以成立,如果沒有阿賴耶識,這個「生雜染」也是不能成立的。怎麼知道呢?什麼理由可以知道呢?

  

  

  「結相續時不相應故。」

  

  這底下就是分兩大段,第一段是「約生位辨」。這個生命體初開始的時候叫生,一直到存在也叫生。第二段「約死位辨」,生命結束了,從這個地方來辨,來說明也是需要有阿賴耶識,不然死還死不來的。第一科「約生位辨」裏邊又分成兩科,第一科「約非等引地辨」。這個等引地就是得禅定的,色界定、無色界定,都叫做等引。這個等引,「等」就是平等,我們其實講過的,就是不昏沈,也不散亂,明靜而住,所有的定都是有這樣的功德。那麼,由這個定引導你達到這個境界,就叫做等引,這是一個解釋。或者這個等字就當做定字講,你得到了這樣的定呢,就會引發出來種種的功德,所以叫做等引。這個等引定就是色界定、無色界定,這兩種禅定。說「非等引地」,就是我們欲界,欲界的人因爲有欲,就是沒有禅定;約欲界的人來說明,非要有阿賴耶識,你才能夠結生相續,這樣意思。「結相續時不相應故」,若不承認有阿賴耶識呢;這個結相續的時候就是不對勁,就是不能成立了。這個「結相續」怎麼講呢?

  

  

  「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沒已生時,依中…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