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位意起染汙意識結生相續。」
假設這個人,有這麼一個人,在「此非等引地」,就是在欲界,就是我們欲界的人,「沒」死了,我們有欲的人死了,死了「已」,就是死掉以後,又來到欲界,還是來到欲界受生了。受生的時候,受生的時候呢,「依中有位」。
我們欲界的人死了,他就是前一個生命…一共是有四個有:第一個是本有,本有就是我們這個生命體存在的這個時候,這個身體,幾十年,或者幾百年,幾千年,那個就叫做本有。第二個有叫死有,就是這個生命體最後一剎那死亡的時候,那叫做死有。死有以後,又個中有。中有以後,又有個生有,就是下一個生命初開始的一剎那叫做生有。生有,本有,死有,還有一個中有。
這個「中」字怎麼講呢?就是前一個生命和後一個生命的中間,也有一個生命,那個生命也是一樣,也是有色受想行識的,所以也叫做「有」,但是那個中有是化生。我們這個本有也可能是化生,也可能是胎生,也可能是卵生,也有可能是濕生,胎卵濕化。「中有」決定是化生,就是無而忽有。這個中有的時候,這個生命體,「中有位」,就是那個階段,在那個階段。
「非等引地沒已生時,依中有位」,這個「生時」就是下一個生命要開始的時候;要開始的時候,在生有之前有個中有嘛!在「中有位意」,那個中有的時候它的意根,中有也是八個識都具足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都具足,其實和人一樣,都是六根具足。
「起染汙意識」,這個中有位的意根,它發起了染汙的意識,就是它看見父母的境界,它心裏面不是有愛心,就是有憎惡心;一個瞋心,一個愛心,這兩種心情都有,這個心一動下來,心就被染汙了,這個意識被染汙就成爲染汙的意識。這個染汙的意識一動呢,一動的時候就結生相續了。這個結這個字,其實和後邊那個「羯羅藍」有關系。結者,合也,結合。後邊這個合就是這個識,就是我們這個明了性的識,和父母的遺體和合在一起,叫做合。這一合,這個生命就成就了,下一個生命就開始了,成就了。那麼「相續」,就是前一個生命死掉了,這個中間的生命也死掉了,但是又有個生命又出現了,又出現一個新的生命相續下去沒有斷。前一個生命死掉了,又有一個新的生命相續下去,所以叫做相續,叫做「結生相續」。
這個「中有」,它就是後一個生命的開始,但是不是正式的,不是正式。譬如說應該是做人,那個中有就和人差不多,就和人一樣。比如說他若是做牛的話,下一個生命是做牛,那個中有就是牛的樣子,但是不是正式的,一定要去投胎才能成爲牛的身體。所以這個相續,中有也是有相續的意思,可是不是正式的,就是後一個生命體出現了,這時候叫做相續下去,結生相續。就是「依中有位意起染汙意識結生相續」,這樣子。
「此染汙意識于中有中滅,于母胎中識羯羅藍更相和合。」
「此染汙意識于中有中滅」,這個染汙意識它一生起來的時候,它不是永久有染汙意識的,它就在中有中的時候就滅了,就死掉了。這個染汙意就是中有的最後一剎那心,染汙意是在中有位的最後一剎那心一動了的時候,它就醉了,就像喝酒喝醉了的時候,醉了,就悶絕了,中有就死掉了,這個染汙意也沒有了,中有也是沒有了。說是「于中有中滅」,一剎那間就沒有了。
這個沒有了的時候,「于母胎中識羯羅藍更相和合」。這個滅了的時候,就是前六識沒有了,就是阿賴耶識了。阿賴耶識就是入母胎了,「于母胎中識羯羅藍更相和合」,就是結生相續那個結的意思。這個時候,其中這個識和父母的遺體,就是羯羅藍;父母的遺體叫「羯羅藍」,翻到中國話,翻個「凝滑」,也翻「雜穢」,就是父親和母親的遺體。這個雜穢的、凝滑的物質,和你這個人的識「更相和合」,互相的合在一起,這個時候叫做結生相續。這個衆生,欲界的衆生就是這樣子,這樣子這個生命開始了。
「若即意識與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識于母胎中有意識轉。」
前面標出這文的大意是說,「結相續時不相應故」,就是在這個生命體初開始成立的時候,若沒有阿賴耶識是不行的。現在這一段文就是先說明我們的生命體成立的時候的情況,一個經過,這一段經過。下面,「若即意識」這以下呢,說明若沒有阿賴耶識不可以。什麼理由說是不可以呢?「若即意識與彼和合」,說是在悶絕的時候,這個中有最後的一念心是染汙心,染汙心一動起來以後就悶絕了。悶絕了就是……事實上的情形,按唯識的道理來說,就是前六識沒有了,沒有了這個時候就是阿賴耶識投胎了。這個識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與羯羅藍更相和合。但是這個小乘佛教的學者不承認有阿賴耶識,那麼那個「識羯羅藍更相和合」那個識,當然就是得要意識了,第六意識,不是阿賴耶識;就說意識。
「若即意識與彼和合」,與彼羯羅藍和合,若是這樣,若這樣講。「既和合已依止此識于母胎中有意識轉」,因爲和合的初一剎那的時候是悶絕的,不是明了的,是悶絕的。那麼和合了以後,依止此和合識「于母胎中有意識轉」,又有一個明了的意識生起,有個明了的意識生起來。有明了的意識生起來,在《大寶積經》上說得很清楚,就是我們一般人,沒有福德的人,並不知道是投胎,我們一般人不知道。一般人就認爲,哎呀!這天下雨,下大雨,或者在一個牆腳那裏,藏在那個牆腳那個地方;或者是在一個草裏邊,下大雨了,藏在那草裏邊,或者是這樣。有福德的人不是,有福德的人是在一個大花園裏面,或者是在一個大樓閣裏面,很安樂自在的住在那裏。所以「于母胎中有意識轉」,就是這麼回事。那個心裏面是這樣,不知道是在母胎中,不知道。除非是聖人,或者是菩薩,大菩薩境界可以知道,我們一般人都是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情,所以「于母胎中有意識轉」。這樣前面說呢,「若即意識與彼和合,既和合已」,初開始的那個和合識是沒有明了性的,不知道。這個沒有明了性的時間過去了的時候,「于母胎中有意識轉」,有個明了意識出現,這個明了意識就是妄想的境界,各式各樣妄想的境界。
「若爾,即應有二意識于母胎中同時而轉。」
若是那樣的話,若是你不承認有阿賴耶識的話,那麼就是有兩個意識:最初一個和合的意識,還有後來又生起一個明了的意識,有兩個意識在「母胎中同時而轉」,同時在那裏現起,這是沒有這種道理。經上是不容許同時同處有兩個意識活動,這經上很明白的說出來,不是的。那麼,不是有兩個意識,其中就是有一個不是意識,就應該是那和合識它不是第六意識,它應該是阿賴耶識,應該是這樣才對。
「又即與彼和合之識是意識性,不應道理。」
說是你不承認有阿賴耶識,那麼最初于彼羯羅藍,于這個凝滑,雜穢的凝滑,和合的那個識,說那個識是意識性,是不合道理的,沒有理由說它是意識。爲什麼呢?怎麼知道是不合道理呢?
「依染汙故,時無斷故,意識所緣不可得故。」
第一個理由「依染汙故」。那個和合識,和合識的前一念,一定是染汙的。就是所有的衆生在這個生命體的中有的最後一剎那心,去投胎的時候,去結生相續的時候,都是染汙心。由那個染汙心才出現這個和合識的,這個次第一定是這樣子。那個和合識一定依前一念的染汙,一定是這樣子。你說它是意識,就不對,怎麼知道呢?因爲我們平常第六意識活動,不決定是染汙,因爲有的時候是染汙,有的時候也不染汙,有的時候也是無記,它就是不決定。但是那個和合識它前一念一定是染汙的,那就是和我們一般說的第六意識不同,所以你說它一定是第六意識,不一定對,就是這樣意思。
「時無斷故」,第二個理由呢,那個和合識自從一開始,與羯羅藍和合了以後,一直到最後它是不間斷的,中間沒有間斷的時候。我們平常的第六識不是,有的時候在活動,有的時候斷了,中斷了,第六識不動了,我們有這個時候。我們受到什麼打擊的時候,悶絕了;悶絕的時候,就是第六意識也不動了。我們睡覺的時候不作夢,第六意識也沒有了。睡眠的時候作夢,作夢的這個就是第六識。我們不睡覺的時候,我們睜開眼睛的時候能看見一切青黃赤白的物相,耳朵能聽聲音。但是睡著覺的時候,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通通都不動了。不動了,那麼做夢的時候,也能見色聞聲,也可以吃飯,也可以知道冷,也可以知道熱的,那都是第六識的作用,都是第六識,那時候第六識沒有斷。若是不作夢的時候,睡眠不作夢的時候,第六識是停下來了,中斷了。所以平常我們的生活中,第六識有時候是間斷的。但是那個和合識,投胎以後那個和合識,「時無斷故」,它沒有中斷的時候,它一直是相續不斷的。這和第六意識不同,你說它是第六意識不對。
「意識所緣不可得故」,你說它是第六識?是不對。因爲我們平常生活的時候,這個第六意識有所緣境,是明明了了的,乃至作夢,夢見什麼也是清清楚楚的,也是明了的。而那個和合識不是,和合識它緣什麼境界,你不知道。和合識在悶絕的時候,那個和合識它心裏緣什麼?緣念什麼?你不知道,不明了。這樣說呢,你說它是第六識,不對,不對的。所以你說它是意識,但是那個所緣是不可得,不知道它緣什麼。所以它不應該是第六意識,應該是阿賴耶識,應該是這樣才對,你要承認它是阿賴耶識。
「設和合識即是意識,爲此和合意識即是一切種子識?爲依止此識所生余意識是一切種子識?」
這底下就是本論的論主退一步,說「設和合識即是意識」。假設說是那個和羯羅藍和合在一…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