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P26

  ..續本文上一頁起的那個識,就還是同意你的說法,是意識,即是第六意識。「爲此和合意識」,但是我提出個問題問你,說這個和合的意識,「即是一切種子識?」即是一切大乘佛法裏說那一切種子識吧?就是它嗎?「爲此和合意識即是一切種子識?」是嗎?是這個嗎?「爲依止此識所生余意識是一切種子識?」爲依止這個和合識生出來其他的意識,是一切種子識?提出這兩個問題問他。

  

  

  「若此和合識是一切種子識,即是阿賴耶識,汝以異名立爲意識。」

  

  假設此和合識就是一切種子識,是一切法的根源,一切法因此識而現起。「即是阿賴耶識」,那就是大乘佛法說的阿賴耶識了,就是阿賴耶識。「汝以異名立爲意識」,但是你這個人執著心太強了,不高興說它是阿賴耶識,就是另外說一個名字叫做意識,那就是和大乘佛法是一致的,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內容是一致。

  

  

  「若能依止識是一切種子識,」

  

  若是說那個和合識它不是一切種子識,要能依止的這個識,和合識是所依止了,依止和合識生出來的意識,那就是能依止識。這個能依止的識是一切種子識,若是你這樣講的話。

  

  

  「是則所依因識非一切種子識,能依果識是一切種子識,不應道理。」

  

  這是不合道理。能依止識是一切種子識,這樣說呢,「是則所依因」的因識,那個和合識,所依的和合識;和合識是因,生出來的那個意識是果,那麼「因」爲本,「果」是爲末。但是你現在「能依止識是一切種子識」呢,那麼所依的因識不是一切種子識,能依的果識是一切種子識,這不是顛倒了嗎?能依的果,它不可能是一切種子識嘛!要所依的因才是嘛!所依的因是果之所依,果依「因」爲所依,依所依爲阿賴耶識,爲一切種子識,能依止識不是阿賴耶識,這樣才合道理呀!你顛倒過來,說能依止的果識是阿賴耶識,是一切種子識,這是錯誤了,這是不合道理的。

  

  

  「是故成就此和合識非是意識,但是異熟識,是一切種子識。」

  

  這是把前面這一段文結束了。所以從這一段的辯論,就是成就了,也就是成立了,此和合識不是意識。就是和羯羅藍和合一起的那個識,它就是阿陀那識,就是阿賴耶識,它能執持這個根身,使令它不壞,成爲生命體的。那不是第六意識。「但是異熟識」,就是阿賴耶識的果,那個果相,它是異熟果,它是果識,就是現行的阿賴耶識。「是一切種子識」,也就是那個阿賴耶識的因相,它是一切法的種子識,而不是第六意識,這樣才合道理。

  

  

  B、執受根身不成

  

  「複次,結生相續已,若離異熟識,執受色根亦不可得。」

  

  這底下是第二段。這第一段約「結生相續不成」,這個生命體開始的時候,沒有阿賴耶識是不能成立的。現在說第二段「執受根身不成」,開始以後執受根身這個道理,沒有阿賴耶識還是不能成立的。

  

  「複次,結生相續已,若離異熟識,執受色根亦不可得。」這個「執受色根」這句話呢,我們也是講過。這個識它有執受色根的作用,這個色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五淨色根。第六意根是無色的,前五根是有色。這前五根那個物質的這個生理的組織,要由阿賴耶識的執,執持它,它才能夠有感覺,才能做識的依止處。從開始到最後死亡,中間這一段,都是由阿賴耶識的執受,他才成爲一個活活的生命體。我們的生命成爲一個活活的人,是因爲有阿賴耶識的關系。所以若不承認阿賴耶識呢,「執受色根亦不可得」。別的識,別的識不可以。

  

  「結生相續已」,就是你這個生命體已經組織好了,阿賴耶識和這個羯羅藍和合,成爲一個有生命的東西了,生命的組織。這個時候「若離異熟識」,若離開異時而熟,異類而熟的這個阿賴耶識呢,這個執受色根的這個力量不可得,就沒有。若沒有阿賴耶識,執受色根的力量是不存在的;只有阿賴耶識能執受,其他的識不能執受,所以沒有阿賴耶識,就沒有執受者了。沒有執受,人就變成死屍了。

  

  

  「其余諸識各別依故,不堅住故,」

  

  如果說你不承認阿賴耶識,說這個身體執受就是六識,就是執受者。你若這樣說,不行!「其余諸識各別依故」,眼識就依止眼根,耳識就依止耳根,乃至意識依止意根,各別依止它所依止的根,它不能全面地執受這個色根。最多它執受它本身所依止的根,最多是這樣,但是也是不合道理。「不堅住故」,它不能穩定地常相續地安住那裏,有時候不活動了,眼識不活動了,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不活動了,都停止了。一停止的時候,你若說這是六識能執受的話,六識不活動了,就是不能執受了。若沒有識來執受,這個身體就爛壞了,變成死屍了。事實上,你又沒有變成死屍,還是有執受,還是有執受。

  

  

  「是諸色根不應離識。」

  

  這些諸色根還是有執受,有執受嘛!是誰呢?就是阿賴耶識。「不應離識」,它不應該離開識,它還是有識,有識那就是阿賴耶識,就是不應該離開阿賴耶識有個執受者的。若離開阿賴耶識,別的諸根它不能,它沒有這種力量,它不穩定,它不能常相續,所以這個身體的執受也還是有問題,所以非要有阿賴耶識不可。這是第二段,是「執受根身不成」,若是前六識不行,不能執受。

  

  

  C、識與名色互依不成

  

  「若離異熟識,識與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蘆束相依而轉,此亦不成。」

  

  這是第叁段「識與名色互依不成」。「若離異熟識」,你不承認阿賴耶識。「識與名色更互相依」這個道理,這是佛說的話,這佛的聖教也不能成立了。這個識與名色,這第一個識呢,就是阿賴耶識。名色這個名呢,就是五蘊裏邊的受想行識,都叫做名。受想行這叁個是心所,識是心王,就是眼識,乃至意識,這意識包括在名裏面。這個色呢,就是羯羅藍,就是父母的遺體。

  

  「識與名色更互相依」,這個阿賴耶識依名色爲所依止處;而名色呢,又以阿賴耶識爲依止處,「更互相依」,就是說它們互相的爲依止處,我爲你的依止處,你也爲我的依止處,這樣子才能成爲一個生命體,繼續地存在的。你說那個識是阿賴耶識,不對!那個識是第六意識,名裏邊只有受想行,或者是前五識,把這第六意識分開,名裏邊沒有第六意識,就這樣子叫做「識與名色更互相依」,不需要有阿賴耶識。你這樣說是不合道理的。

  

  怎麼知道呢?因爲這個識與羯羅藍初和合的時候,就是初投胎的時候,初結胎的時候,前五根沒有成立。識與羯羅藍和合,開始組成一個生命體的時候,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前五根都沒成立,沒成立前五識沒有,沒有根就沒有識。沒有識這個時候,那個名裏面是什麼?沒有受想行,也沒有五識,那麼只有第六意識,所以第六意識是在名裏邊,而獨立的那個識就是阿賴耶識。這樣子啊,「識與名色更互相依」,是這樣的。如果你說那個時候就有前五識了,這是與事實不合,說不過去,不對!所以你非要承認有阿賴耶識不可。不然的話,那個「識與名色」的那個識指什麼說,就不能成立了。

  

  「識與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蘆束相依而轉」,這個蘆草。一捆蘆草,互相依才能站得住。這個識與名色也是,互相依止才能成立;若缺少一分,就不能成立!所以沒有阿賴耶識,這個生命體就不成就了啊!所以是「此亦不成」。

  

  

  D、識食不成

  

  「若離異熟識,已生有情,識食不成。何以故?以六識中隨取一識,于叁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若離異熟識」,這底下,就是第四段「識食不成」。這個「食」,這個飲食,就是要有營養,能資養這個生命體,使令它有力量;維持這個有情的生命,那個力量叫做食。「食」,佛法裏面說有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四種飲食。段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所用的這些飲食,一段一段的物質,有營養的物質,叫段食。這個觸食是什麼呢?實在來說叫悅意觸食,就是令你心裏面歡喜的這種觸。我看見一樣形色,心裏也歡喜;我聽見聲音,心裏也歡喜,這就有資養生命的力量。所以我們若隨便的罵人的話,叫人不歡喜,就是沒有資養生命的力量。所以人與人,于根本的原則不相違背的時候,盡量說些順乎人情的話,不要一下子把你撞到牆上去,不要說這種話。那麼這時候,人心情快樂,對生命的資養的力量強一點,所以這個叫悅意觸食。

  

  段食、觸食、意思食,意思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有希望。我做一件事,雖然還沒成功,但是我有希望能成功,這樣的希望對你生命存在也有支持的力量,這叫意思食,有希望。從這上看,人若是沒有希望,人就不能生存,不能活下去了;完全沒有希望了,他就是要死掉了!所以楚霸王要自殺,我看就是這個,沒有希望了,被劉邦打倒了!唉呀!活不下去了!就是沒有意思食了,沒有希望了。這心情快樂,也是不錯。有希望,也能活下去。

  

  最後一個識食,怎麼叫識食呢?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有執持你的生命體,不爛、不壞。這個生理的組織能正常地運行,正常的活動,它能使令它不爛不壞,繼續地生存下去。這個力量,就是阿賴耶識的力量。如果沒有這個識,那你有希望也不行。所以,阿賴耶識若離開身體了,人就是得要死了,心情怎麼快樂也不行,所以這識食是非常重要了。其實在也是業力,也就是業力。自己破壞自己的身體也會死,但是這個業力若盡了,也是得要死。所以,這個佛法是全面地來說,有四種飲食,四種飲食在這裏說,前叁種飲食不提,就是只說第四種,識食。

  

  「若離異熟識」,若離開了阿賴耶識,「已生有情,識食不成」已…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