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P27

  ..續本文上一頁經生命體成就了的有情,這個第四的識食不能成立,不能成立了!「何以故?」什麼原因沒有阿賴耶識,這個識食不成就呢?「以六識中隨取一識」,說不承認有阿賴耶識,那我有前六識就好了。前六識裏面,隨你的歡喜,你取哪一個識,「于叁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不可以。在這個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叁界裏邊,已生的有情裏邊,那六個識裏邊,能作食事的不可得,是不可得的!到色界天啊!「眼耳身叁二地居」,眼識、耳識、身識,我們欲界的人是有,初禅天也有,但是初禅鼻識、舌識就沒有了。我們欲界的人,這五識、六個識、八個識,通通都有;但是初禅天呢,他的鼻識、舌識沒有,它不動。但是還有個眼耳身。等到二禅以上,前五識都不動了,就是第六意識,一直到非非想也是,只是第六識。那麼到無想天,第六識也不動了。這樣說,這六個識叁界都是不普遍的,只有第六意識,第六意識除了無想天,其他的地方都是有,無想天還沒有。

  

  所以「隨取一識」,「能作食事不可得故」,不可以,沒有。只有阿賴耶識是普遍的,不管到什麼時候,是地獄也好,乃至非非想天,乃至無想天也好,都有阿賴耶識,所以它可以作食事。因爲若其他的識一間斷,就沒有東西吃了,食事就不成立;不成立,不應該,要死掉了。但是人沒有死,足見這個識食還是存在;存在,那只有阿賴耶識才是存在的,其他的識有間斷,不可以。所以,從這個地方來看呢,你也要承認有阿賴耶識,不然的話,就是有這麼多的困難,也說不過去。

  

  

  2、約等引地解3

  

  A、結生心種子不成

  

  「若從此沒,于等引地正受生時,由非等引染汙意識結生相續。」

  

  這是第二科「約等引地解」,前面是「約非等引地辨」。這個「生雜染非賴耶不成」,就是在生死裏邊流轉所得到的果報,果報就是生雜染。「生雜染非賴耶不成」分兩大段,第一段是「約生位辨」,第二段是「約死位辨」。「約生位辨」裏邊分兩科,第一科是「約非等引地辨」,「非等引地」就是不是禅定的世界,就是我們欲界衆生的情況。這個欲界的衆生,這裏邊分成四段,「結生相續不成」、「執受根身不成」、「識與名色互依不成」、「識食不成」,這四段昨天都講過了。現在是第二段「約等引地解」。「等引地」就是色界、無色界天的境界。這個我們欲界的人死掉了,再去得一個果報,那麼色界天、無色界天也是一樣,他也是要死掉的,死掉了嘛!再去得一個果報。約等引地來解釋「生雜染非賴耶不成」,這裏邊分成叁段,第一段是「結生心種子不成」。

  

  「若從此沒,于等引地正受生時」,先說這個生雜染的次第,得到等引地的果報的一個次第。「若從此沒」,若是從這裏,就是欲界,從這欲界裏,「沒」就是死掉了。「于等引地正受生時」,那麼他往生到色界天,或者無色天去了,到那個地方去。當然這個人是在欲界的時候,修學禅定成了,或者色界四禅,或者無色界的四空定,他成功了,在人間死亡了的時候,他就生到天上去。「于等引地正受生時」,正在結生相續的時候,正在得那個天上的果報的時候,這兩界的天都是化生。

  

  「正受生時,由非等引染汙意識結生相續」,他們生的時候,也和我們欲界的人有相似的地方,他怎麼樣得果報呢?「由非等引」,等引即是定,非等引就是散亂心。就是那個修學色界定、無色界定的這個人成功了,他在人間修成功了,臨死的時候是散亂心死的,不是在定中,不可以在定中死了的。我們看這個阿羅漢,這些有神通的阿羅漢,乃至到佛入涅槃,看那個經上說那個次第,都是在散亂心中入涅槃。他由初禅、二禅,乃至到非非想定,然後又回來,又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這樣子,來回多少次以後,最後入于散心,從散心出來就入涅槃。因爲這個心若在定的時候,不可以死的。說是這個四禅八定的人他還是個凡夫,他死的時候,「由非等引」,不是在禅定裏頭,心還是散亂的,當然那個散亂和我們欲界的人散亂不一樣。

  

  「染汙意識結生相續」,他一從禅定裏邊出來,那個不與定相應的那個意識,那個意識也是有染汙的,什麼染汙呢?就是愛著色界定、無色界定的心情。他對于色界定、無色界定非常地愛,那個時候就叫做染汙意識。他那愛心一動了的時候,就得到果報了,得到色界天、無色界天的那個身體了,就成就了。「結生相續」,這個生命就相續下去了,就得到了一個新的生命,成功了。

  

  這個「染汙意識」呢,譬如說若是在我們人間,生到色界天,也是有中有的。那個染汙意識,就是中有的最後一剎那;最後一剎那的時候,是染汙意識。若生到無色界天是沒有中陰身的;沒有中陰身,因爲他沒有色,中陰身還是有色的。不管是色界,是無色界,凡是結生相續的開始是由染汙的意識成就的,都是有這個愛心的關系。

  

  

  「此非等引染汙之心,彼地所攝。」

  

  這是解釋這個染汙意識。這個「非等引」,不是在禅定裏面。這個染汙的意識,這個染汙意識是欲界的染汙意識呢,是欲界的染汙意識?是「彼地所攝」,是屬于彼色界,或者無色界的境界所攝,屬于那一方面,不屬于欲界,不是屬于欲界的。因爲他那個心是愛著那個色界的、無色界的禅定的染著心,不是愛著我們欲界的欲的染著心,所以還是屬于上界的,這個煩惱不是欲界的煩惱。

  

  

  「離異熟識,余種子體定不可得。」

  

  說這個染汙的意識去結生相續的,結生相續,這個染汙意識它也一定要有種子,那麼他才能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去,一定也是這樣子。那麼這個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去的話,那個種子,那個禅定的種子,那個禅定的種子從哪兒來的呢?你生到色界天去、生到無色界天,你修學禅定,也是要有種子的。那個種子從那裏來的呢?如果你不承認阿賴耶識的話,不承認阿賴耶識的話,那個種子從那裏來呢?不承認阿賴耶識,當然只有前六識了。那麼,小乘佛教學者也不承認大乘佛教說的那個末那意,也是不承認的,那麼只是六識。

  

  那麼,若說是這個生上界的種子就是在臨死的時候這個染汙意識的心裏面,這個染汙意識就是意識嘛!是帶這個種子,這個種子生到上二界天去。這裏邊也有問題,這個染汙意識,就是中有的末後這一剎那心是散亂的,不是定。那麼上二界的那個禅定,那是定,定和散,這個心裏面有它的種子,這事也是說不過去。其中一個理由呢,種子的成就一定是要熏習的,此法與彼法在一起俱生俱滅的熏習,此中帶有彼法的能生因性,要這樣子才能有種子。那麼以前色界和無色界的這種禅定和染汙意識在一起俱生俱滅,沒有這回事情。那個禅定若成就了就和這個散亂的意識是不相應的,一個是定,一個是散,是不相應的,怎麼能夠在一起俱生俱滅呢?所以說它是種子,由它成爲種子,能生到上界天上去,這個事情是不合道理,沒有這種可能的。所以你若不承認這個阿賴耶識,這個種子很難建立,很難建立它這個往生到上二界的可能性,很難,很難的!這是一個說法。

  

  其次呢,這個修行人他現在在散亂心裏面,他在結生相續之前的一剎那在散亂心裏面,那個色界定、無色界定,那個天上的定的境界還沒出現;沒出現,怎麼能夠在一起熏習呢?也有這個困難,所以不能夠成就的。

  

  另外一個原因呢?這個色界定,無色界定是已經成就的果,成就的是果。你現在在染汙的意識裏面帶有生那個果的種子,這個事也不對,也不對。說是一個因,一個果,帶那個種子,這事也是有困難,因爲那件事它還沒有出現。一個是因,一個是果也是有困難,所以不能夠,從來沒能夠俱生俱滅,不能成爲種子,而說帶有他的種子的因去感那個果也有困難。所以若是你承認有阿賴耶識的話,你以前修行的時候,把這個種子熏習在阿賴耶識裏面了,這個時候由這個染汙的意識作增上緣,這個種子出現了,就可以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去了,這樣子才合道理。所以「離異熟識,余種子體定不可得」,若是你不承認有阿賴耶識,只是在其余的識裏邊有上二界的種子是不可得的,是不能成就的。

  

  

  B、染善心種不成

  

  「複次,生無色界,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染汙善心應無種子,染汙善心應無依持。」

  

  前面說是結生心的種子有困難,是第一段;現在是第二段「染善心種不成」。「複次,生無色界」前面是說生色界、無色界,這是通說的;現在是單說生無色界,往生到無色界去。「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染汙善心應無種子」這個善心就是無色界定的那個心,無色界定的心叫做善心,染汙還是愛著那個無色界定的心,愛著心叫作染汙。這個染汙善心「應無種子」,因爲從這個前六識的有間斷,有的時候是善,有的時候是惡的不穩定,它受熏持種的功能沒有,它沒有受熏持種的功能,只有阿賴耶識才有這個功能的。所以除了阿賴耶識,其他的識沒有受熏持種的功能,所以若遠離了一切種子異熟識,那麼無色界天的這個染汙善心就沒有辦法安立種子,「應無種子」。那麼沒有種子了,怎麼能夠在無色界天結生相續呢?

  

  「染汙善心應無依持」,這個依持有兩個意思:就是阿賴耶識裏邊的種子,你修成了無色界定的種子在阿賴耶識裏邊。這個種子,爲無色界定的所依止;因此種子而成就無色界定,那麼就叫做依持。第二個意思呢?就是由此種子所得的這個無色界定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果了;由這個果的攝持,才生出來無色界定。由種子生是因緣,由阿賴耶識的攝持就是增上緣,就像那個眼根于眼識是增上緣,像這樣意思。這樣說是,「應無種子」就是沒有因緣,「應無依持」就是在增上緣說。不過印順老法師說呢,…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