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生命体成就了的有情,这个第四的识食不能成立,不能成立了!「何以故?」什么原因没有阿赖耶识,这个识食不成就呢?「以六识中随取一识」,说不承认有阿赖耶识,那我有前六识就好了。前六识里面,随你的欢喜,你取哪一个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不可以。在这个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里边,已生的有情里边,那六个识里边,能作食事的不可得,是不可得的!到色界天啊!「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识、耳识、身识,我们欲界的人是有,初禅天也有,但是初禅鼻识、舌识就没有了。我们欲界的人,这五识、六个识、八个识,通通都有;但是初禅天呢,他的鼻识、舌识没有,它不动。但是还有个眼耳身。等到二禅以上,前五识都不动了,就是第六意识,一直到非非想也是,只是第六识。那么到无想天,第六识也不动了。这样说,这六个识三界都是不普遍的,只有第六意识,第六意识除了无想天,其他的地方都是有,无想天还没有。
所以「随取一识」,「能作食事不可得故」,不可以,没有。只有阿赖耶识是普遍的,不管到什么时候,是地狱也好,乃至非非想天,乃至无想天也好,都有阿赖耶识,所以它可以作食事。因为若其他的识一间断,就没有东西吃了,食事就不成立;不成立,不应该,要死掉了。但是人没有死,足见这个识食还是存在;存在,那只有阿赖耶识才是存在的,其他的识有间断,不可以。所以,从这个地方来看呢,你也要承认有阿赖耶识,不然的话,就是有这么多的困难,也说不过去。
2、约等引地解3
A、结生心种子不成
「若从此没,于等引地正受生时,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
这是第二科「约等引地解」,前面是「约非等引地辨」。这个「生杂染非赖耶不成」,就是在生死里边流转所得到的果报,果报就是生杂染。「生杂染非赖耶不成」分两大段,第一段是「约生位辨」,第二段是「约死位辨」。「约生位辨」里边分两科,第一科是「约非等引地辨」,「非等引地」就是不是禅定的世界,就是我们欲界众生的情况。这个欲界的众生,这里边分成四段,「结生相续不成」、「执受根身不成」、「识与名色互依不成」、「识食不成」,这四段昨天都讲过了。现在是第二段「约等引地解」。「等引地」就是色界、无色界天的境界。这个我们欲界的人死掉了,再去得一个果报,那么色界天、无色界天也是一样,他也是要死掉的,死掉了嘛!再去得一个果报。约等引地来解释「生杂染非赖耶不成」,这里边分成三段,第一段是「结生心种子不成」。
「若从此没,于等引地正受生时」,先说这个生杂染的次第,得到等引地的果报的一个次第。「若从此没」,若是从这里,就是欲界,从这欲界里,「没」就是死掉了。「于等引地正受生时」,那么他往生到色界天,或者无色天去了,到那个地方去。当然这个人是在欲界的时候,修学禅定成了,或者色界四禅,或者无色界的四空定,他成功了,在人间死亡了的时候,他就生到天上去。「于等引地正受生时」,正在结生相续的时候,正在得那个天上的果报的时候,这两界的天都是化生。
「正受生时,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他们生的时候,也和我们欲界的人有相似的地方,他怎么样得果报呢?「由非等引」,等引即是定,非等引就是散乱心。就是那个修学色界定、无色界定的这个人成功了,他在人间修成功了,临死的时候是散乱心死的,不是在定中,不可以在定中死了的。我们看这个阿罗汉,这些有神通的阿罗汉,乃至到佛入涅槃,看那个经上说那个次第,都是在散乱心中入涅槃。他由初禅、二禅,乃至到非非想定,然后又回来,又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子,来回多少次以后,最后入于散心,从散心出来就入涅槃。因为这个心若在定的时候,不可以死的。说是这个四禅八定的人他还是个凡夫,他死的时候,「由非等引」,不是在禅定里头,心还是散乱的,当然那个散乱和我们欲界的人散乱不一样。
「染污意识结生相续」,他一从禅定里边出来,那个不与定相应的那个意识,那个意识也是有染污的,什么染污呢?就是爱着色界定、无色界定的心情。他对于色界定、无色界定非常地爱,那个时候就叫做染污意识。他那爱心一动了的时候,就得到果报了,得到色界天、无色界天的那个身体了,就成就了。「结生相续」,这个生命就相续下去了,就得到了一个新的生命,成功了。
这个「染污意识」呢,譬如说若是在我们人间,生到色界天,也是有中有的。那个染污意识,就是中有的最后一剎那;最后一剎那的时候,是染污意识。若生到无色界天是没有中阴身的;没有中阴身,因为他没有色,中阴身还是有色的。不管是色界,是无色界,凡是结生相续的开始是由染污的意识成就的,都是有这个爱心的关系。
「此非等引染污之心,彼地所摄。」
这是解释这个染污意识。这个「非等引」,不是在禅定里面。这个染污的意识,这个染污意识是欲界的染污意识呢,是欲界的染污意识?是「彼地所摄」,是属于彼色界,或者无色界的境界所摄,属于那一方面,不属于欲界,不是属于欲界的。因为他那个心是爱着那个色界的、无色界的禅定的染着心,不是爱着我们欲界的欲的染着心,所以还是属于上界的,这个烦恼不是欲界的烦恼。
「离异熟识,余种子体定不可得。」
说这个染污的意识去结生相续的,结生相续,这个染污意识它也一定要有种子,那么他才能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去,一定也是这样子。那么这个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去的话,那个种子,那个禅定的种子,那个禅定的种子从哪儿来的呢?你生到色界天去、生到无色界天,你修学禅定,也是要有种子的。那个种子从那里来的呢?如果你不承认阿赖耶识的话,不承认阿赖耶识的话,那个种子从那里来呢?不承认阿赖耶识,当然只有前六识了。那么,小乘佛教学者也不承认大乘佛教说的那个末那意,也是不承认的,那么只是六识。
那么,若说是这个生上界的种子就是在临死的时候这个染污意识的心里面,这个染污意识就是意识嘛!是带这个种子,这个种子生到上二界天去。这里边也有问题,这个染污意识,就是中有的末后这一剎那心是散乱的,不是定。那么上二界的那个禅定,那是定,定和散,这个心里面有它的种子,这事也是说不过去。其中一个理由呢,种子的成就一定是要熏习的,此法与彼法在一起俱生俱灭的熏习,此中带有彼法的能生因性,要这样子才能有种子。那么以前色界和无色界的这种禅定和染污意识在一起俱生俱灭,没有这回事情。那个禅定若成就了就和这个散乱的意识是不相应的,一个是定,一个是散,是不相应的,怎么能够在一起俱生俱灭呢?所以说它是种子,由它成为种子,能生到上界天上去,这个事情是不合道理,没有这种可能的。所以你若不承认这个阿赖耶识,这个种子很难建立,很难建立它这个往生到上二界的可能性,很难,很难的!这是一个说法。
其次呢,这个修行人他现在在散乱心里面,他在结生相续之前的一剎那在散乱心里面,那个色界定、无色界定,那个天上的定的境界还没出现;没出现,怎么能够在一起熏习呢?也有这个困难,所以不能够成就的。
另外一个原因呢?这个色界定,无色界定是已经成就的果,成就的是果。你现在在染污的意识里面带有生那个果的种子,这个事也不对,也不对。说是一个因,一个果,带那个种子,这事也是有困难,因为那件事它还没有出现。一个是因,一个是果也是有困难,所以不能够,从来没能够俱生俱灭,不能成为种子,而说带有他的种子的因去感那个果也有困难。所以若是你承认有阿赖耶识的话,你以前修行的时候,把这个种子熏习在阿赖耶识里面了,这个时候由这个染污的意识作增上缘,这个种子出现了,就可以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去了,这样子才合道理。所以「离异熟识,余种子体定不可得」,若是你不承认有阿赖耶识,只是在其余的识里边有上二界的种子是不可得的,是不能成就的。
B、染善心种不成
「复次,生无色界,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染污善心应无种子,染污善心应无依持。」
前面说是结生心的种子有困难,是第一段;现在是第二段「染善心种不成」。「复次,生无色界」前面是说生色界、无色界,这是通说的;现在是单说生无色界,往生到无色界去。「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染污善心应无种子」这个善心就是无色界定的那个心,无色界定的心叫做善心,染污还是爱着那个无色界定的心,爱着心叫作染污。这个染污善心「应无种子」,因为从这个前六识的有间断,有的时候是善,有的时候是恶的不稳定,它受熏持种的功能没有,它没有受熏持种的功能,只有阿赖耶识才有这个功能的。所以除了阿赖耶识,其他的识没有受熏持种的功能,所以若远离了一切种子异熟识,那么无色界天的这个染污善心就没有办法安立种子,「应无种子」。那么没有种子了,怎么能够在无色界天结生相续呢?
「染污善心应无依持」,这个依持有两个意思:就是阿赖耶识里边的种子,你修成了无色界定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边。这个种子,为无色界定的所依止;因此种子而成就无色界定,那么就叫做依持。第二个意思呢?就是由此种子所得的这个无色界定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果了;由这个果的摄持,才生出来无色界定。由种子生是因缘,由阿赖耶识的摄持就是增上缘,就像那个眼根于眼识是增上缘,像这样意思。这样说是,「应无种子」就是没有因缘,「应无依持」就是在增上缘说。不过印顺老法师说呢,…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