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亲菩萨只是说种子是依持,种子就是依持,不是另外有一个依持,有这样意思。
C、出世心异熟不成
「又即于彼若出世心正现在前,余世间心皆灭尽故,尔时便应灭离彼趣。」
这底下是第三科「出世心异熟不成」。前面是约色界天、无色界天来说明,这是约出离三界的无漏的境界,无漏的智慧。「异熟不成」,异熟,还是世间的生死果报。这就是有漏和无漏的不同,出世心是无漏,异熟还是有漏,就是有漏的果报叫做异熟。若没有阿赖耶识呢,它还是不成就的。
「又即于彼」,也就是指前文,指前面色界、无色界。「即于彼」,前面是…紧连接这段文是说无色界。「又即于彼」无色界,「若出世心正现在前」。假设是个佛教徒,他修四念处,他得到三果圣人了,他生到无色界天去。生到无色界天,在无色界定里边,他修四念处的时候,他这「出世心正现在前」。在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在定里边,这个无漏的、清净的这个无我、无我所的智慧出现了,这个时候。
「余世间心皆灭尽故」,你若不承认有阿赖耶识呢,这个时候除了这个出世间心的第六识,另外没有识了。因为无色界的人是没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没有前五识,只有第六识。而第六识这个时候「出世心正现在前」,这个第六识变成无漏的了。从这无漏的、无我的智慧在一起,变成无漏的,那么有漏的前五识没有,有漏的意识也都不现前了。「皆灭尽故」,都没有了。
「尔时便应灭离彼趣」,那个时候呢,那位修行人呢,他就应该完全没有世间的生死果报了,没有了,只是一念的清净的无漏的智慧,其他的没有了。这个意思,如果有阿赖耶识的话呢:假设你是空无边处天,你由以前定的业力,这不动业的力量,使令你得到空无边处定的果报,这个果报由阿赖耶识来执持。譬如这人也是,得的果报也是阿赖耶识来执受。说我们发菩提心,是菩萨了,但是你这个身体还是人的果报,不是菩萨,那么这里面有这么一件事。若是说你承认有阿赖耶识的话呢,那么你那个果报是存在。你虽然「出世心正现在前」了,第六意识是无漏的了,但是你那个有漏的阿赖耶识的果报还在,你还是空无边处天的众生。譬如说我们假设是有神通,你到了天上去了,但是你的阿赖耶识给你的果报还是人,你在天上,你还是人,而不是天上人。说我一下子飞到阿弥陀佛国去了,但是你的果报是娑婆世界的,你还是这里的果报,你不是那里的人,这里面有这么一点儿分别。
说是若是不承认有阿赖耶识的话,「出世心正现在前,余世间心皆灭尽故,尔时便应灭离彼趣」。那个时候啊,你就是远离了生死的果报,便是得了无余涅槃了。譬如说这个阿罗汉,他是得了四果阿罗汉,断除爱烦恼、见烦恼了,但是他以前有漏业得的果报,还是人,还是人的果报,这果报还是在的,所以叫做有余涅槃,而不是无余。就是他那个识,一切种子识还是在那里执持的。若你不承认阿赖耶识,那就没有了,没有这个果报了,那就是得无余涅槃了。但事实上又不是,事实上他还是有无色界天的果报的。你是空无边处天,就是空无边处天的果报;若识无边处天,就是识无边处天的果报,还是有果报的。有果报,那个果报是谁?就是阿赖耶识。所以你还是得要承认阿赖耶识,你才能免离这个过失,不是因为出世间一出现了,你就没有生死果报了,不是的,就是有这个问题。
「若生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出世间心现在前时,即应二趣悉皆灭离。」
前一节是通约无色界天说,这里单独说非想非非想处天。这个无色界天的最高的一层天是非想非非想处,这一个天里边,他的定力虽然是最高深,但是因此而有一个问题,就是他的明了性的心,明了性很低,心识的明了性很低,就是有一点儿暗钝。这个明了性不够,所以若是佛教徒往生到无色界天,若是到了非非想处天的时候,到了那一天修四念处就是困难,就得要从非非想定出来,到无所有处定去,入于无所有处定里边,入这个定,这个定是在非非想定以下的。这个无所有处定的境界,这个心识的明了性强,明利。因为明利的关系,你修四念处的时候可以,可以做圣道的依止。这个非想非非想处不可以,不行。所以有一句现成的话:『无漏大王,不在边地』。无漏的大王,不在边地。所以这位佛教徒的修行人,他若是成就了非想非非想处定的时候,他想要断除去非非想处的烦恼,他要从这个定里边出来,入于无所有处定,在无所有处定里边修四念处。修这个四念处的时候,就能灭除去非非想天的烦恼,他要这样办。
所以在无所有处,你要生非想非非想处定的时候,你若入于无所有处定中,修四念处,「出世间心现在前时」这时候出现的时候,「即应二趣悉皆灭离」。这个时候呢,你若不承认阿赖耶识呢,这个非非想处的趣,无所有处的趣都灭掉了,都没有了。你若不承认有阿赖耶识的话,就是没有这个果报了。就是这个人啊,因为他入于无所有处定的时候,修四念处的时候呢,这个非非想的有漏心不出现了,所以这个时候不能说他是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不能这么说。又不能说是无所有处的,因为这个时候出世间心现前,这个无所有处的有漏心也没有。所以这个时候,这两个趣:非想非非想处的果报、无所有处的果报,都没有了。但事实上还是有的,他还是有非想非非想处的果报的,他还是有。那是谁呢?那就是阿赖耶识了。因为你这个出世间心一现前的时候,有漏的第六意识也不现前了,就是无漏的般若的智慧同这个第六识相应,第六识变成无漏的了。这个时候,你如果不承认有阿赖耶识,就是「二趣悉皆灭离」。承认的话,那个一定不是第六识,因为第六识已经灭了,已经是无漏的了,那么是谁?就是阿赖耶识,所以你不能不承认有阿赖耶识,是这样意思。
「此出世识不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趣,亦不应以无所有处为所依趣,亦非涅槃为所依趣。」
这底下解释,前面说是「即应二趣悉皆灭离」,实在这里解释这句话。「此出世识」,这个超越世间的无漏智慧相应识,这个识呢,「不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趣」。那个非想非非想处那个趣的果报是有漏的,是有漏的。这个无漏的智慧出现的时候,那是第一义谛的境界,与第一义谛相应的境界,没有生死的境界在那里边的,所以不能说「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趣」,这是一个解释。其次呢,他入于无所有处定了;他舍掉了彼非想非非想处的有漏心了,所以「不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趣」,为所依的果报。
「亦不应以无所有处为所依趣」,他现在这个修行人,是入于无所有处定,可是出世心现前了,也不以无所有处为所依的果报。因为在出世心里面,那个果报是不可得的,也是不现前了。「亦非涅槃为所依趣」,怎么讲呢?这个时候这个修行人正在修行的时候,他修这个四念处观,修这个无漏的观行的时候,可能还没有成功,也可能成功了。这个没成功和成功有什么不同呢?就是这个人,他一定是把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的烦恼已经灭掉了,这个时候他是三果圣人。这个圣人到这个时候来灭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天的烦恼,要入无所有处定,他可能修成功了,这非想非非想处定的爱烦恼也是消灭了;若还没消灭,就是还没成功。不管成功没成功,这个时候他所证得的、所证悟的这个涅槃的第一义谛的境界,是有余涅槃。
拿我们人间的人来说,这个人若是得了阿罗汉果的时候,他这个有漏业所得的这个果报的色受想行识还在,这叫做有余依涅槃。那么你若是生到无色界天呢,他也有这个有漏的果报,就是那个「依趣」,有那个果报的。但是他这个爱烦恼、见烦恼都没有了,也还是有余涅槃,不是无余涅槃,所以是「亦非涅槃为所依趣」,也不是那个无余涅槃的境界,还是有余涅槃,那就表示你还有阿赖耶识的存在,你还有阿赖耶识的,不能不承认有阿赖耶识,这是一个解释。
其次呢,「亦非涅槃为所依趣」,涅槃是没有世间生死境界的,所以不能够以涅槃为依趣,为世间的果报,不对,那是没有这件事,那这个意思又不同了一点。这是表示到了天上的时候,到了无色界天的时候,那么高的禅定的境界里边,出世心现在前的时候,如果你不承认有阿赖耶识,那个有漏的境界,那个有漏的果报,和无漏的智慧这个地方你说不清楚,你还是说不清楚的。
三、约死位辨
「又将没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所依渐冷,若不信有阿赖耶识,皆不得成。」
前面是「约生位辨」,生到这些世界得果报的境界上,果报上面要有阿赖耶识才可以。这里是约死的时候来说明也要有阿赖耶识才可以。
「又将没时」,在世间的众生将要死的时候,「造善造恶,或下或上所依渐冷」。这个众生他是造善的,造了很多的功德,这句话可以分两个解释。就是他在生存的时候,他没有做过好事,都是做些害人的事情,那么就是造恶。若是造恶的话呢,他死的时候,就是死亡的时候,这个阿赖耶识先从上面,先从头部离开身体,他离开的地方就冷了,逐渐逐渐地冷,一直冷到心脏就完全死了。如果这个人是造善,他这一生没有做过恶事,完全是做善事的,死亡的时候,就先从脚下开始冷,向上向上,逐渐地冷到心脏就死了,就完全死了。他的意思就是从上面开始冷,就是向下降,就是堕落的意思,堕落到三恶道的意思。若是从下面冷,就是向上升,就是你不会堕落,就会生到人天的世界去,或是生到佛世界去了,这是一个解释。
第二个解释呢?这个人的一生完全是做善,这样的人也是有,不能说没有;但可能也做善,也做恶。但是临命终的时候,善业得…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