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P28

  ..續本文上一頁世親菩薩只是說種子是依持,種子就是依持,不是另外有一個依持,有這樣意思。

  

  

  C、出世心異熟不成

  

  「又即于彼若出世心正現在前,余世間心皆滅盡故,爾時便應滅離彼趣。」

  

  這底下是第叁科「出世心異熟不成」。前面是約色界天、無色界天來說明,這是約出離叁界的無漏的境界,無漏的智慧。「異熟不成」,異熟,還是世間的生死果報。這就是有漏和無漏的不同,出世心是無漏,異熟還是有漏,就是有漏的果報叫做異熟。若沒有阿賴耶識呢,它還是不成就的。

  

  「又即于彼」,也就是指前文,指前面色界、無色界。「即于彼」,前面是…緊連接這段文是說無色界。「又即于彼」無色界,「若出世心正現在前」。假設是個佛教徒,他修四念處,他得到叁果聖人了,他生到無色界天去。生到無色界天,在無色界定裏邊,他修四念處的時候,他這「出世心正現在前」。在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在定裏邊,這個無漏的、清淨的這個無我、無我所的智慧出現了,這個時候。

  

  「余世間心皆滅盡故」,你若不承認有阿賴耶識呢,這個時候除了這個出世間心的第六識,另外沒有識了。因爲無色界的人是沒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的,沒有前五識,只有第六識。而第六識這個時候「出世心正現在前」,這個第六識變成無漏的了。從這無漏的、無我的智慧在一起,變成無漏的,那麼有漏的前五識沒有,有漏的意識也都不現前了。「皆滅盡故」,都沒有了。

  

  「爾時便應滅離彼趣」,那個時候呢,那位修行人呢,他就應該完全沒有世間的生死果報了,沒有了,只是一念的清淨的無漏的智慧,其他的沒有了。這個意思,如果有阿賴耶識的話呢:假設你是空無邊處天,你由以前定的業力,這不動業的力量,使令你得到空無邊處定的果報,這個果報由阿賴耶識來執持。譬如這人也是,得的果報也是阿賴耶識來執受。說我們發菩提心,是菩薩了,但是你這個身體還是人的果報,不是菩薩,那麼這裏面有這麼一件事。若是說你承認有阿賴耶識的話呢,那麼你那個果報是存在。你雖然「出世心正現在前」了,第六意識是無漏的了,但是你那個有漏的阿賴耶識的果報還在,你還是空無邊處天的衆生。譬如說我們假設是有神通,你到了天上去了,但是你的阿賴耶識給你的果報還是人,你在天上,你還是人,而不是天上人。說我一下子飛到阿彌陀佛國去了,但是你的果報是娑婆世界的,你還是這裏的果報,你不是那裏的人,這裏面有這麼一點兒分別。

  

  說是若是不承認有阿賴耶識的話,「出世心正現在前,余世間心皆滅盡故,爾時便應滅離彼趣」。那個時候啊,你就是遠離了生死的果報,便是得了無余涅槃了。譬如說這個阿羅漢,他是得了四果阿羅漢,斷除愛煩惱、見煩惱了,但是他以前有漏業得的果報,還是人,還是人的果報,這果報還是在的,所以叫做有余涅槃,而不是無余。就是他那個識,一切種子識還是在那裏執持的。若你不承認阿賴耶識,那就沒有了,沒有這個果報了,那就是得無余涅槃了。但事實上又不是,事實上他還是有無色界天的果報的。你是空無邊處天,就是空無邊處天的果報;若識無邊處天,就是識無邊處天的果報,還是有果報的。有果報,那個果報是誰?就是阿賴耶識。所以你還是得要承認阿賴耶識,你才能免離這個過失,不是因爲出世間一出現了,你就沒有生死果報了,不是的,就是有這個問題。

  

  

  「若生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出世間心現在前時,即應二趣悉皆滅離。」

  

  前一節是通約無色界天說,這裏單獨說非想非非想處天。這個無色界天的最高的一層天是非想非非想處,這一個天裏邊,他的定力雖然是最高深,但是因此而有一個問題,就是他的明了性的心,明了性很低,心識的明了性很低,就是有一點兒暗鈍。這個明了性不夠,所以若是佛教徒往生到無色界天,若是到了非非想處天的時候,到了那一天修四念處就是困難,就得要從非非想定出來,到無所有處定去,入于無所有處定裏邊,入這個定,這個定是在非非想定以下的。這個無所有處定的境界,這個心識的明了性強,明利。因爲明利的關系,你修四念處的時候可以,可以做聖道的依止。這個非想非非想處不可以,不行。所以有一句現成的話:『無漏大王,不在邊地』。無漏的大王,不在邊地。所以這位佛教徒的修行人,他若是成就了非想非非想處定的時候,他想要斷除去非非想處的煩惱,他要從這個定裏邊出來,入于無所有處定,在無所有處定裏邊修四念處。修這個四念處的時候,就能滅除去非非想天的煩惱,他要這樣辦。

  

  所以在無所有處,你要生非想非非想處定的時候,你若入于無所有處定中,修四念處,「出世間心現在前時」這時候出現的時候,「即應二趣悉皆滅離」。這個時候呢,你若不承認阿賴耶識呢,這個非非想處的趣,無所有處的趣都滅掉了,都沒有了。你若不承認有阿賴耶識的話,就是沒有這個果報了。就是這個人啊,因爲他入于無所有處定的時候,修四念處的時候呢,這個非非想的有漏心不出現了,所以這個時候不能說他是非想非非想處的衆生,不能這麼說。又不能說是無所有處的,因爲這個時候出世間心現前,這個無所有處的有漏心也沒有。所以這個時候,這兩個趣:非想非非想處的果報、無所有處的果報,都沒有了。但事實上還是有的,他還是有非想非非想處的果報的,他還是有。那是誰呢?那就是阿賴耶識了。因爲你這個出世間心一現前的時候,有漏的第六意識也不現前了,就是無漏的般若的智慧同這個第六識相應,第六識變成無漏的了。這個時候,你如果不承認有阿賴耶識,就是「二趣悉皆滅離」。承認的話,那個一定不是第六識,因爲第六識已經滅了,已經是無漏的了,那麼是誰?就是阿賴耶識,所以你不能不承認有阿賴耶識,是這樣意思。

  

  

  「此出世識不以非想非非想處爲所依趣,亦不應以無所有處爲所依趣,亦非涅槃爲所依趣。」

  

  這底下解釋,前面說是「即應二趣悉皆滅離」,實在這裏解釋這句話。「此出世識」,這個超越世間的無漏智慧相應識,這個識呢,「不以非想非非想處爲所依趣」。那個非想非非想處那個趣的果報是有漏的,是有漏的。這個無漏的智慧出現的時候,那是第一義谛的境界,與第一義谛相應的境界,沒有生死的境界在那裏邊的,所以不能說「以非想非非想處爲所依趣」,這是一個解釋。其次呢,他入于無所有處定了;他舍掉了彼非想非非想處的有漏心了,所以「不以非想非非想處爲所依趣」,爲所依的果報。

  

  「亦不應以無所有處爲所依趣」,他現在這個修行人,是入于無所有處定,可是出世心現前了,也不以無所有處爲所依的果報。因爲在出世心裏面,那個果報是不可得的,也是不現前了。「亦非涅槃爲所依趣」,怎麼講呢?這個時候這個修行人正在修行的時候,他修這個四念處觀,修這個無漏的觀行的時候,可能還沒有成功,也可能成功了。這個沒成功和成功有什麼不同呢?就是這個人,他一定是把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的煩惱已經滅掉了,這個時候他是叁果聖人。這個聖人到這個時候來滅這個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煩惱,要入無所有處定,他可能修成功了,這非想非非想處定的愛煩惱也是消滅了;若還沒消滅,就是還沒成功。不管成功沒成功,這個時候他所證得的、所證悟的這個涅槃的第一義谛的境界,是有余涅槃。

  

  拿我們人間的人來說,這個人若是得了阿羅漢果的時候,他這個有漏業所得的這個果報的色受想行識還在,這叫做有余依涅槃。那麼你若是生到無色界天呢,他也有這個有漏的果報,就是那個「依趣」,有那個果報的。但是他這個愛煩惱、見煩惱都沒有了,也還是有余涅槃,不是無余涅槃,所以是「亦非涅槃爲所依趣」,也不是那個無余涅槃的境界,還是有余涅槃,那就表示你還有阿賴耶識的存在,你還有阿賴耶識的,不能不承認有阿賴耶識,這是一個解釋。

  

  其次呢,「亦非涅槃爲所依趣」,涅槃是沒有世間生死境界的,所以不能夠以涅槃爲依趣,爲世間的果報,不對,那是沒有這件事,那這個意思又不同了一點。這是表示到了天上的時候,到了無色界天的時候,那麼高的禅定的境界裏邊,出世心現在前的時候,如果你不承認有阿賴耶識,那個有漏的境界,那個有漏的果報,和無漏的智慧這個地方你說不清楚,你還是說不清楚的。

  

  

  叁、約死位辨

  

  「又將沒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漸冷,若不信有阿賴耶識,皆不得成。」

  

  前面是「約生位辨」,生到這些世界得果報的境界上,果報上面要有阿賴耶識才可以。這裏是約死的時候來說明也要有阿賴耶識才可以。

  

  「又將沒時」,在世間的衆生將要死的時候,「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漸冷」。這個衆生他是造善的,造了很多的功德,這句話可以分兩個解釋。就是他在生存的時候,他沒有做過好事,都是做些害人的事情,那麼就是造惡。若是造惡的話呢,他死的時候,就是死亡的時候,這個阿賴耶識先從上面,先從頭部離開身體,他離開的地方就冷了,逐漸逐漸地冷,一直冷到心髒就完全死了。如果這個人是造善,他這一生沒有做過惡事,完全是做善事的,死亡的時候,就先從腳下開始冷,向上向上,逐漸地冷到心髒就死了,就完全死了。他的意思就是從上面開始冷,就是向下降,就是墮落的意思,墮落到叁惡道的意思。若是從下面冷,就是向上升,就是你不會墮落,就會生到人天的世界去,或是生到佛世界去了,這是一個解釋。

  

  第二個解釋呢?這個人的一生完全是做善,這樣的人也是有,不能說沒有;但可能也做善,也做惡。但是臨命終的時候,善業得…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