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因緣的資助,發生作用,就是要得善的果報,那麼當然也是從足下向上了。有人也作善,也作惡,但是惡的因緣成熟了,有了惡知識的幫助,這個惡念出來了,有了惡心;惡心一出來,惡業就發生作用,于是乎這個人就先從頭上冷,就是「或上」,從上面開始冷。這個「所依」的依就是身體,我們無論什麼事情都是靠這個身體去成就的,靠這個色受想行識的活動,靠這個眼耳鼻舌身意的活動,你才能有所作爲的,所以叫做依。
「又將沒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漸冷」,臨死的時候,這個現象是從那裏來的呢,爲什麼會這樣子呢?那個《阿含經》裏也有說,我們人這個生命體裏頭,主要是叁樣事,「壽暖識」。這個壽呢,就是生理的組織和心理,生理和心理這兩種組合起來,不分離的這個力量,就是壽。它若分離,分離就是死亡了,這個不分離的力量叫做壽。這個識就是明了性,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同這個壽在一起,這是一樣。第叁樣是暖,這個身體有溫暖。這個阿賴耶識若一離開的時候呢,這個暖就沒有了,也就死掉了,就是這樣意思。壽暖識。
現在我們這個識,小乘佛教學者只承認有六識,不承認有阿賴耶識、末那識,不承認這件事。不承認這件事,現在說如果你若不信有阿賴耶識,「皆不得成」,這個「或下或上所依漸冷」這件事不成立。因爲什麼呢?因爲我們這個六識在生存的時候,它間斷的時候,六識不活動的時候,多得很,時時都有;你天天去睡覺不作夢的時候,六識就沒有了。六識沒有了的時候,但是你的身體還是溫暖的,沒有死,你還沒有死。那可見這個身體所依,或上或下的漸冷,與六識沒有關系,與第六意識沒有關系。你六識走了,它還是溫暖的,就是因爲有阿賴耶識在的關系。阿賴耶識在,它能執持這個身體,裏邊的氣血運行正常,所以這是暖。它若一走了就是不行了,就死掉了。死掉了就冷了,這個血也都不流動了,就死了。所以若不信有阿賴耶識,「皆不得成」,這件事也不能成立。這是「約死位辨」。
「是故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者,此生雜染亦不得成。」
前面是「約生位辨」,說了好多事情。「約非等引地辨」、「約等引地辨」,前面又有業雜染、煩惱雜染,舉出了很多事情來證明一定要有阿賴耶識。「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者,此生雜染亦不得成」,不但是煩惱雜染,業雜染也不得成,生雜染也不行,也不能成立。
戊、世間清淨非賴耶不成
「雲何世間清淨不成?」
前面是說叁雜染不能成立,這以下約清淨不成。清淨分兩種:一個世間,一個出世間。這個世間的清淨法也需要有阿賴耶識的執持才能成就,沒有也是不行的。「雲何世間清淨不成」呢?有什麼理由呢?
「謂未離欲纏貪未得色纏心者,即以欲纏善心爲離欲纏貪故勤修加行。」
這底下來解釋「雲何世間清淨不成」的理由。先說出了這件事,先說出來什麼叫做世間清淨法。「謂未離欲纏貪」,這是說我們欲界的衆生,我們還沒能夠棄舍欲界煩惱裏邊的貪心。「纏」就是煩惱,通于一切的煩惱的,這叫做「纏」。「貪」是一切煩惱中之一。我們欲界煩惱裏邊主要就是貪心,我們沒有棄舍,我們受到這個貪心,吃這個貪心的苦頭,吃得有一點怕了,就是不想要受它的傷害了。這個人他沒有「離欲纏貪」,「未得色纏心」,他也沒能得到色界煩惱的禅定,色界煩惱的禅定也沒得,沒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也沒得。
「即以欲纏善心爲離欲纏貪故勤修加行」,但是這個人他感覺到貪煩惱太苦了,太苦惱了,他就想要成就離欲的境界,想要生到色界天去,那怎麼辦法呢?「即以欲纏善心」,就是以現在內心裏面的欲界的煩惱,欲界的煩惱裏邊也不全都是染汙的,也有清淨的,就是善心。爲棄舍了欲煩惱,願意生到色界天上去,這一念好心也就可以名之爲善心,就是這一個願,這個願望。「爲離欲纏貪故」,爲了棄舍欲界的煩惱的貪心,「勤修加行」,精進不懈怠,就修這個加行。「加行」,就是努力的修行。努力地去修行,這個厭離欲,歡喜上界禅定的境界,一個厭,一個欣;一個厭離,一個欣慕。用這個厭和這個欣來推動自己離欲,使令心清淨,得禅定,令一念不生,就精進地這樣修行,這就是清淨法。那麼,初開始這樣修行的時候,就是用這個厭和欣兩個字推動自己不懈怠,一直地靜坐,叫這一念心明靜而住,不要染汙。那麼得到初禅以後,也還是歡喜二禅,也還是厭離初禅,歡喜二禅。成就了二禅,歡喜叁禅,四禅,也都是這樣子,就這麼繼續努力地修行。那麼就是棄舍欲界的欲,成就色界天的定,或者成就無色界天的定也是一樣,這就是世間的清淨法。
「此欲纏加行心,與色纏心不俱生滅故,非彼所熏,爲彼種子不應道理。」
這裏還是這個道理,一定要有阿賴耶識受熏持種,你這件事才能成功;沒有阿賴耶識,其他的識不能受熏持種。不能受熏持種,你怎麼能成就呢?就是這個意思;「此欲纏加行心」,加個「欲纏」,就是你還沒有成就色界定,你心裏面還是在欲界的煩惱的境界裏面,但是你努力的修行。這個時候呢,「與色纏心不俱生」,這個時候色界定還沒出現。你在用功修行的時候,色界定沒有出現的時候呢,這個你欲界的加行心不能和色界定同時的俱生俱滅,受熏持種,不能。若是已經成就了色界定呢,在色界定裏面呢,這個欲纏心又不現前了,所以它們兩個不能共存,不能同時俱生俱滅,那就不能受熏;不能受熏,也就不能持種了,沒有種子可持。
所以「此欲纏加行心,與色纏心不俱生滅故,非彼所熏」,就是「此欲纏加行心」,不是色纏心,不爲彼所熏,不爲彼色纏心所熏習,那麼就沒有能成爲種子。那麼你若說欲纏加行心是彼色纏心的種子,不應道理,這不合道理,是不行的。這倒是很明顯的事情,因爲這兩個心不能同時存在,就是不能受熏,不能受熏就沒有種子,沒有種子你怎麼能得到色界定呢?是這樣意思。
「又色纏心過去多生余心間隔,不應爲今定心種子,唯無有故。」
說是我不能受熏,但是我過去多少劫中,我得過色界定的,我以前我得過色界定,我心裏面有色界定的種子,那個種子可以做我現在的成就色界定的種子的,可以的呀!你怎麼能說沒有呢?怎麼能說沒有種子呢?
「又色纏心過去多生余心間隔」,你說過去得過色界定,當然有可能,有這個可能的。但是已經過去了,距離現在時間很長了,這中間有其他的這個不是定,這個散亂心,這個六識的散亂心的間隔;那個以前的定心已經過去了,就是滅掉了,爲欲心所間隔。間隔了的時候呢,那個心就沒有了,過去熏習的心就已經剎那剎那滅掉了,「不應爲今定心種子」,它是不能夠爲現在得色界定的種子,是不能的。什麼原因呢?「唯無有故」,以前的那個心已經剎那剎那滅掉了,沒有了,沒有了怎麼能做種子呢?這是不合道理的呀!
「是故成就色纏定心一切種子異熟果識,展轉傳來爲今因緣;加行善心爲增上緣。如是一切離欲地中,如應當知。」
所以這個合理的說法呢,應該是這樣說:就是你過去你成就過色界定,你內心裏面有種子,而那個種子是在阿賴耶識裏面,阿賴耶識裏面攝持住,不失掉。不失掉,所以你現在依那個爲種子,你再繼續修行,你就成就色纏定心了,你色纏定心就成就了,「是故成就色纏定心」,就成就了!那麼就是以前的種子,是現在色界定生起的因緣,那麼這一定要有一切種子異熟果識,你要一定承認這阿賴耶識,承認它。承認它呢,它展轉傳來,由你過去久遠以前的色界定的種子,展轉地傳到現在來。就是這個阿賴耶識有可能是到地獄去了,或者到畜生世界,到餓鬼世界,又到人間來,又到叁惡道去,但是那個種子在阿賴耶識裏面不失掉,所以展轉地傳到現在來。你現在生了厭離心了,離欲,還要努力修行,那個種子會有作用。
「爲今因緣」,爲你現在得色界定的親因緣。「加行善心爲增上緣」,你現在每一天努力地靜坐,白天也靜坐,夜間也靜坐,種種的辛苦你都能受得了。而這樣的加行的善心爲增上緣,不是因緣;就是它有強大的力量來熏習你那個種子,叫你那個種子有力量,那麼你就成就了。就像那個麥種能生芽,麥種是親因緣,但是另外要有水,還要有土,還要有陽光,各式各樣的力量幫助這個種子生芽,是這樣意思。
「展轉傳來爲今因緣;加行善心爲增上緣」,它能夠引發你那種子來發生作用,是這樣子。若是你不承認阿賴耶識,只是前六識,前六識有間斷,它不能展轉傳來,它都失掉了,那就是沒有種子了。
「如是一切離欲地中,如應當知」前面這樣子說,這樣子講法呢,一切的離欲地中,都如其所應,應該這樣知道,都是這樣子,都是過去的種子,由你加行善心的增上緣而成就的,這其中就是要有阿賴耶識。
「如是世間清淨,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理不得成。」
這是結束這一段文。前面說這個世間清淨的這個修行禅定,離欲得禅定的事情,「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理不得成」。
己、出世清淨非賴耶不成2
一、約出世心辨2
1、聞熏習非賴耶不成
「雲何出世清淨不成?」
前面是世間清淨,現在說出世清淨。我們若不研究這個道理,我們也不感覺什麼,你從無著菩薩這裏面一段一段地去觀察,來成立阿賴耶識的時候,就看出來不是容易,知道這裏面有很多困難,經論上也不完全說的都是一樣。這裏說的「出世清淨非賴耶不成」,這是先「約出世心辨」…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