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因缘的资助,发生作用,就是要得善的果报,那么当然也是从足下向上了。有人也作善,也作恶,但是恶的因缘成熟了,有了恶知识的帮助,这个恶念出来了,有了恶心;恶心一出来,恶业就发生作用,于是乎这个人就先从头上冷,就是「或上」,从上面开始冷。这个「所依」的依就是身体,我们无论什么事情都是靠这个身体去成就的,靠这个色受想行识的活动,靠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的活动,你才能有所作为的,所以叫做依。
「又将没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所依渐冷」,临死的时候,这个现象是从那里来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子呢?那个《阿含经》里也有说,我们人这个生命体里头,主要是三样事,「寿暖识」。这个寿呢,就是生理的组织和心理,生理和心理这两种组合起来,不分离的这个力量,就是寿。它若分离,分离就是死亡了,这个不分离的力量叫做寿。这个识就是明了性,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同这个寿在一起,这是一样。第三样是暖,这个身体有温暖。这个阿赖耶识若一离开的时候呢,这个暖就没有了,也就死掉了,就是这样意思。寿暖识。
现在我们这个识,小乘佛教学者只承认有六识,不承认有阿赖耶识、末那识,不承认这件事。不承认这件事,现在说如果你若不信有阿赖耶识,「皆不得成」,这个「或下或上所依渐冷」这件事不成立。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个六识在生存的时候,它间断的时候,六识不活动的时候,多得很,时时都有;你天天去睡觉不作梦的时候,六识就没有了。六识没有了的时候,但是你的身体还是温暖的,没有死,你还没有死。那可见这个身体所依,或上或下的渐冷,与六识没有关系,与第六意识没有关系。你六识走了,它还是温暖的,就是因为有阿赖耶识在的关系。阿赖耶识在,它能执持这个身体,里边的气血运行正常,所以这是暖。它若一走了就是不行了,就死掉了。死掉了就冷了,这个血也都不流动了,就死了。所以若不信有阿赖耶识,「皆不得成」,这件事也不能成立。这是「约死位辨」。
「是故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者,此生杂染亦不得成。」
前面是「约生位辨」,说了好多事情。「约非等引地辨」、「约等引地辨」,前面又有业杂染、烦恼杂染,举出了很多事情来证明一定要有阿赖耶识。「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者,此生杂染亦不得成」,不但是烦恼杂染,业杂染也不得成,生杂染也不行,也不能成立。
戊、世间清净非赖耶不成
「云何世间清净不成?」
前面是说三杂染不能成立,这以下约清净不成。清净分两种:一个世间,一个出世间。这个世间的清净法也需要有阿赖耶识的执持才能成就,没有也是不行的。「云何世间清净不成」呢?有什么理由呢?
「谓未离欲缠贪未得色缠心者,即以欲缠善心为离欲缠贪故勤修加行。」
这底下来解释「云何世间清净不成」的理由。先说出了这件事,先说出来什么叫做世间清净法。「谓未离欲缠贪」,这是说我们欲界的众生,我们还没能够弃舍欲界烦恼里边的贪心。「缠」就是烦恼,通于一切的烦恼的,这叫做「缠」。「贪」是一切烦恼中之一。我们欲界烦恼里边主要就是贪心,我们没有弃舍,我们受到这个贪心,吃这个贪心的苦头,吃得有一点怕了,就是不想要受它的伤害了。这个人他没有「离欲缠贪」,「未得色缠心」,他也没能得到色界烦恼的禅定,色界烦恼的禅定也没得,没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没得。
「即以欲缠善心为离欲缠贪故勤修加行」,但是这个人他感觉到贪烦恼太苦了,太苦恼了,他就想要成就离欲的境界,想要生到色界天去,那怎么办法呢?「即以欲缠善心」,就是以现在内心里面的欲界的烦恼,欲界的烦恼里边也不全都是染污的,也有清净的,就是善心。为弃舍了欲烦恼,愿意生到色界天上去,这一念好心也就可以名之为善心,就是这一个愿,这个愿望。「为离欲缠贪故」,为了弃舍欲界的烦恼的贪心,「勤修加行」,精进不懈怠,就修这个加行。「加行」,就是努力的修行。努力地去修行,这个厌离欲,欢喜上界禅定的境界,一个厌,一个欣;一个厌离,一个欣慕。用这个厌和这个欣来推动自己离欲,使令心清净,得禅定,令一念不生,就精进地这样修行,这就是清净法。那么,初开始这样修行的时候,就是用这个厌和欣两个字推动自己不懈怠,一直地静坐,叫这一念心明静而住,不要染污。那么得到初禅以后,也还是欢喜二禅,也还是厌离初禅,欢喜二禅。成就了二禅,欢喜三禅,四禅,也都是这样子,就这么继续努力地修行。那么就是弃舍欲界的欲,成就色界天的定,或者成就无色界天的定也是一样,这就是世间的清净法。
「此欲缠加行心,与色缠心不俱生灭故,非彼所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
这里还是这个道理,一定要有阿赖耶识受熏持种,你这件事才能成功;没有阿赖耶识,其他的识不能受熏持种。不能受熏持种,你怎么能成就呢?就是这个意思;「此欲缠加行心」,加个「欲缠」,就是你还没有成就色界定,你心里面还是在欲界的烦恼的境界里面,但是你努力的修行。这个时候呢,「与色缠心不俱生」,这个时候色界定还没出现。你在用功修行的时候,色界定没有出现的时候呢,这个你欲界的加行心不能和色界定同时的俱生俱灭,受熏持种,不能。若是已经成就了色界定呢,在色界定里面呢,这个欲缠心又不现前了,所以它们两个不能共存,不能同时俱生俱灭,那就不能受熏;不能受熏,也就不能持种了,没有种子可持。
所以「此欲缠加行心,与色缠心不俱生灭故,非彼所熏」,就是「此欲缠加行心」,不是色缠心,不为彼所熏,不为彼色缠心所熏习,那么就没有能成为种子。那么你若说欲缠加行心是彼色缠心的种子,不应道理,这不合道理,是不行的。这倒是很明显的事情,因为这两个心不能同时存在,就是不能受熏,不能受熏就没有种子,没有种子你怎么能得到色界定呢?是这样意思。
「又色缠心过去多生余心间隔,不应为今定心种子,唯无有故。」
说是我不能受熏,但是我过去多少劫中,我得过色界定的,我以前我得过色界定,我心里面有色界定的种子,那个种子可以做我现在的成就色界定的种子的,可以的呀!你怎么能说没有呢?怎么能说没有种子呢?
「又色缠心过去多生余心间隔」,你说过去得过色界定,当然有可能,有这个可能的。但是已经过去了,距离现在时间很长了,这中间有其他的这个不是定,这个散乱心,这个六识的散乱心的间隔;那个以前的定心已经过去了,就是灭掉了,为欲心所间隔。间隔了的时候呢,那个心就没有了,过去熏习的心就已经剎那剎那灭掉了,「不应为今定心种子」,它是不能够为现在得色界定的种子,是不能的。什么原因呢?「唯无有故」,以前的那个心已经剎那剎那灭掉了,没有了,没有了怎么能做种子呢?这是不合道理的呀!
「是故成就色缠定心一切种子异熟果识,展转传来为今因缘;加行善心为增上缘。如是一切离欲地中,如应当知。」
所以这个合理的说法呢,应该是这样说:就是你过去你成就过色界定,你内心里面有种子,而那个种子是在阿赖耶识里面,阿赖耶识里面摄持住,不失掉。不失掉,所以你现在依那个为种子,你再继续修行,你就成就色缠定心了,你色缠定心就成就了,「是故成就色缠定心」,就成就了!那么就是以前的种子,是现在色界定生起的因缘,那么这一定要有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你要一定承认这阿赖耶识,承认它。承认它呢,它展转传来,由你过去久远以前的色界定的种子,展转地传到现在来。就是这个阿赖耶识有可能是到地狱去了,或者到畜生世界,到饿鬼世界,又到人间来,又到三恶道去,但是那个种子在阿赖耶识里面不失掉,所以展转地传到现在来。你现在生了厌离心了,离欲,还要努力修行,那个种子会有作用。
「为今因缘」,为你现在得色界定的亲因缘。「加行善心为增上缘」,你现在每一天努力地静坐,白天也静坐,夜间也静坐,种种的辛苦你都能受得了。而这样的加行的善心为增上缘,不是因缘;就是它有强大的力量来熏习你那个种子,叫你那个种子有力量,那么你就成就了。就像那个麦种能生芽,麦种是亲因缘,但是另外要有水,还要有土,还要有阳光,各式各样的力量帮助这个种子生芽,是这样意思。
「展转传来为今因缘;加行善心为增上缘」,它能够引发你那种子来发生作用,是这样子。若是你不承认阿赖耶识,只是前六识,前六识有间断,它不能展转传来,它都失掉了,那就是没有种子了。
「如是一切离欲地中,如应当知」前面这样子说,这样子讲法呢,一切的离欲地中,都如其所应,应该这样知道,都是这样子,都是过去的种子,由你加行善心的增上缘而成就的,这其中就是要有阿赖耶识。
「如是世间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理不得成。」
这是结束这一段文。前面说这个世间清净的这个修行禅定,离欲得禅定的事情,「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理不得成」。
己、出世清净非赖耶不成2
一、约出世心辨2
1、闻熏习非赖耶不成
「云何出世清净不成?」
前面是世间清净,现在说出世清净。我们若不研究这个道理,我们也不感觉什么,你从无著菩萨这里面一段一段地去观察,来成立阿赖耶识的时候,就看出来不是容易,知道这里面有很多困难,经论上也不完全说的都是一样。这里说的「出世清净非赖耶不成」,这是先「约出世心辨」…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