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第一科是「闻熏习非赖耶不成」。
「谓世尊说依他言音及内各别如理作意,由此为因正见得生。」
这个说是我们学习圣道,要了脱生死,要得涅槃,要得无上菩提,想要成就这件事,成就这件事,这件事是谁说的?是佛说的,佛怎么说的呢?「谓世尊说依他言音及内各别如理作意」,是你要依靠,要依赖佛菩萨他说的法语,你要多闻正法,这样意思。「及内各别如理作意」,及你内心各别地,就是要微细地、详细地、深入地去如理作意,就是如理思惟。这个「如」有随顺的意思,随顺佛的法语所表达的真理去思惟、去观察。
从经论上的话呢?我们读《阿含经》也好,读这《般若经》、《大宝积经》,乃至到《法华经》、《华严经》,都很明白地说修行的事情要如理作意,这话说得很明白,「如理作意」就是思惟嘛!但是修行人,发心修行的人呢,就是不愿意思惟,就是愿意寂静住,愿意寂静住。所以「依他言音」,按现在来说,那就是佛经嘛!佛经是佛说的法语,所以要读经,而还要内心里面如理作意。应该读经,佛怎么说,我们怎么做,这样才是合道理嘛!所以这里面也是说,这个无著菩萨他还是尊重佛的呀!所以把佛的话说出来─「谓世尊说依他言音」,你要读经,「及内各别如理作意」,要这样修行。这里边就是奢摩他,毗钵舍那了,要这样地用功去修行去。
这个我们初开始学静坐的人;多数的人有困难,就是杂念停不下来,坐在那里就是有妄想,你叫它不妄想很困难,但是你要如理作意就容易,就不难。你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当然这件事,你在静坐的时候,当然不能够去拿着本经,不能把经本放在那里。人家打禅七的时候在那静坐嘛!他把经本放在那里读经。其实这个意思,你平常你应该读经,把经背下来,背下来,等到静坐的时候,就是依据经上的法语去思惟,一段一段的思惟,次第应该是这样。
「由此为因正见得生」,由这个「依他言音」和各别的「如理作意」,「由此为因正见得生」。这个「正见」是什么?就是圣人的通达诸法实相的无分别慧,叫「正见」。我们一般人,我们说正见,那当然和正见还有距离,这是圣人的智慧,正见诸法实相的无分别智,这个智慧就出现了。我们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无始时来界」的界是什么东西呢?界是种子,一切法的种子;但是佛说法,佛没有说种子不种子,不说。佛就说「依他言音」、「如理作意」,就是这样,你就这样做,那种子的事先不要提,你就是「依他言音」、「如理作意」就这样修行,你的正见就成就了,就是入圣道了,就成功了。所以这个无著菩萨引了这一段文,底下他就解释。这里面的意思,很有意思。
「此他言音,如理作意,为熏耳识?为熏意识?为两俱熏?」
这底下是说没有阿赖耶识不行,没有阿赖耶识,你这「如理作意」、「依他言音」,这件事你做不成。「此他言音,如理作意」。这个「如理作意」是从「他言音」里边引发出来的。有了如理作意的时候,这就是闻所成慧;在三种智慧中,就是闻所成慧。这个「如理作意」包括在闻所成慧里边,而这个「如理作意」也是由听闻佛法而来的,而来的「如理作意」。在这里来说,「此他言音,如理作意」就是闻所成慧。当然「如理作意」是通于三种智慧,通于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的,但这里是闻所成慧。
「为熏耳识?为熏意识?」这个「如理作意」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一方面听佛说法,你心里面如理作意,这个时候这个「如理作意」是熏习你的耳识呢?是熏习你的意识呢?「为两俱熏?」为是耳识意识都熏习呢?这是问,提出这个问题。
「若于彼法如理思惟,尔时耳识且不得起;」
不能说是熏习耳识的。什么理由呢?「若于彼法」,若是于佛的言音所说的正法,你如理思惟的时候,你心里面专精思惟的时候。「尔时耳识且不得起」,那个时候耳识都不能动,你心里面一聚精会神的时候,耳识不能动,眼识也不动,前五识都不动了,就是第六意识在那儿动。那怎么能说熏耳识呢?耳识没有了,它怎能受熏呢?它不能受熏了,它不能同这个如理作意俱生俱灭的。你一如理作意的时候,耳识没有了,所以它不能受熏。那么「熏意识」吧!意识可以受熏吗?
「意识亦为种种散动余识所间。」
它也不是受熏者,「如理作意」,其实我们说就是慧心所;慧心所和第六意识心王在一起,那么第六意识受熏了,这么说。但是又有问题,它「为种种散」动,有其他的事情。因为你忽然间又不作了,不如理作意了,要作别的事情去了;作别的事情,忽然贪心来了,或者瞋心来了,或者发好心要作慈善事业了,很多事情去做。一做呢,种种的散动的境界就把你那个如理作意间隔住、障碍住,这个时候不能如理作意。不能够如理作意,这个第六意识它是间断的,就把受熏的东西都失掉了,所以它也不能受熏持种,所以「意识亦为种种散动余识所间」隔了,所障碍了,也不能受熏持种的。
「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灭过去,定无有体,云何复为种子能生后时如理作意相应之心?」
这一段呢,就解释前面这一句话,就是「意识亦为种种散动余识所间」,解释这一句话。「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说是第六意识是受熏的,受这个如理作意所熏习了,但是「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的时候,你后来去做什么慈善事业,或者做其他什么功德的事情,然后后来你又回来如理作意了,相应了。与如理作意相应的时候,这个第六意识与如理作意相应的这件事出现了的时候,「此闻所熏意识与彼」。说你当初听佛言音如理作意的,闻熏习,曾受过熏习的意思,那个意识是受了熏,受了熏以后,又有熏习的种子了,叫做「与彼熏习」,这是两个事情。意识,此闻所熏的意识,你当时听佛说法的那个同时活动的那个意识,及当时如理作意熏习的力量,就是与彼熏习。一个受熏的意识,一个受熏的成绩,「久灭过去」。就是你现在要如理作意的时候,和当初听佛说法中间有一大段的距离,那么你那个意识的熏习剎那剎那已经过去了,灭掉了,「久灭过去」,已经灭掉了。「定无有体」,现在没有了,以前闻法的那个意识,和那个熏习现在没有了,失掉了。「云何复为种子能生后时如理作意相应之心?」已经没有了,既然没有了,怎么还能做现在这个种子,怎么还能做种子,能引发后时如理作意相应的意识呢?不能了,已经灭掉了嘛!这个意识是剎那剎那灭掉的,怎么能够引发呢?就不能成就了啊!所以这可见意识不能受熏持种,不行,这是一个困难。
「又此如理作意相应是世间心,彼正见相应是出世心,曾未有时俱生俱灭。」
从这个地方又找出个理由来。「又此如理作意相应」的心,听佛说法如理作意相应的心,这个心,这个第六识是世间心。我们这个时候如理作意,我们心里面还有执着,是有漏的,是属于世间系缚的心。「彼正见相应」,就是那个得了圣道无漏的智慧那个正见相应的,那个无漏智慧相应的第六意识是出世间的无漏心,不是世间有系缚的心,是出世间的心。这样呢,这个世间心、出世间心、有漏心、无漏心是有差别的,是有差别。「曾未有时俱生俱灭」,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从来也没有过同时出现而能够受熏习的,没有。这个无漏的智慧,这个正见,和我们这个有漏的分别心在一起熏习的,从来没有过这件事。那么没有受熏,就没有受熏的种子,也是没有。前面说呢,是因为间断了,熏习过也就失掉了,没有了;现在这里说,两个性质不同,从来也没有同时出现过,还是不能受熏,不能的。
「是故此心非彼所熏。既不被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
所以此世间的第六识,这个有漏的第六识,「非彼所熏」,非彼出世间的正见相应的识所熏习的,没有,不被彼所熏。「既不被熏」,既然从来都没有受过熏习,受彼无漏的出世间心的熏习,而「为彼种子,不应道理」。没有受熏就没有种子,没有种子你说有种子,「为彼种子」,为彼正见的种子,是不合道理的,又说出这个理由。这两个理由都是很充份,很充足。
「是故出世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亦不得成。」
这里结束这一段文,可以肯定了它是不对的。是故出世清净的正见,那个无漏的无分别智慧,「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也是不能成就的,不能。你要有阿赖耶识呢,那么闻熏习熏在阿赖耶识里面,你第六识间断了没有关系,那个种子还是在,还在阿赖耶识里面。那么你这时候又盘上腿,又正忆念,如理作意了,阿赖耶识那些种子可以支持你,那么这是没有问题,没有这个断灭的过失,没有失掉熏习的过失。此「亦不得成」。
「此中闻熏习摄受彼种子不相应故。」
这句话就说出这个理由。究竟为什么离开了一切种子异熟果识就不成立呢?就是前六识不可以吗?「此中闻熏习」,就是你听闻佛法而能够如理作意所成就的清净的种子,「摄受彼种子不相应故」,这前六识它摄受这个闻熏习的种子的力量没有,没有这个条件,不适合这个条件,没有这个受持的能力。那个清净的种子就是能引发正见的能力,那个功能你摄持它,摄持那个功能性的条件不够,你前六识没有这个条件。说「此中」,这一段这个「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亦不得成」,这此中的道理就是你前六识闻熏习摄受彼种子的条件不够,不够就不能摄受种子,所以就不相应了。于这个出世清净,为出世清净作种子的道理不合,不相合。若阿赖耶识就可以了,阿赖耶识常相…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