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续,不间断,它能受熏持种。
2、辨闻熏2
A、因
「复次,云何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为杂染因,复为出世能对治彼净心种子?」
前面辨这个「闻熏习非赖耶不成」,底下辨这个闻熏,就是解释这个清净心的种子,这个种子究竟怎么回事?这底下问,这底下有两段,有两个困难:第一个是染为净种难,二未习无种难。「染为净种难」,这个染污的东西为清净的种子,这是不合道理的,这是一个难问。
「复次,云何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为杂染因」,为一切法的种子,能生一切法的功能,也就是异熟果识里边所摄藏的。这些种子是杂染法的因缘,能生一切杂染法的因缘,是污秽的,是污染的。「复为出世能对治彼净心种子?」前边这多少段文啊,是三杂染非赖耶不成,那么清净法也是非阿赖耶识不成,那么这就是有了矛盾啊!这个杂染的阿赖耶识它又能够为出世间的清净法,作对治彼净心的种子;对治彼杂染法的,就是净心的种子。这个听闻正法、如理作意,能对治一切杂染法。那么这个净心,阿赖耶识能为这个出世间无漏的法的种子,这个事情怎么可以这样讲呢?它是染污的,它怎么能为出世间的清净法作种子?「染为净种难」,就是难问这件事,就是提出第一个问题。
「又出世心昔未曾习,故彼熏习决定应无,既无熏习从何种生?」
我们看这个无著菩萨、世亲菩萨,我们读这个《法华经》也好,读这个《大般涅槃经》也好;读《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迦叶菩萨、还有高贵德王菩萨,这些人对于佛提出问题的时候,用我们凡夫的话来说,就是一点儿也不客气,有问题就是提出来,像这里也是提出问题。
「出世心昔未曾习」,这个超越世间的无漏法,无漏的戒定慧,主要是般若,「昔未曾习」,从无始劫来到现在,从来没有学习过,没有熏习过的。「故彼熏习决定应无」,所以那个无漏的熏习的事情决定是没有,在阿赖耶识里没有这件事,没有的。「既无熏习从何种生?」所以,既然无始劫来没有熏习过,那么那个无漏的出世间那个无分别的正见,从什么种子能生出来呢?有这个意思,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世间有漏法,世间有漏的熏习……各式各样的烦恼的种子,各式各样的业种子,生种子,三杂染的种子都生出来了,这个我们可以容易理解。我们从来没有过,熏习过无漏的功德的,那么那个种子从那儿来呢?没有那个种子,那么怎么能够生出来圣道?提出来这个问题,这个是「未习无种难」。你没有熏习过,就没有那个种子,那么这个圣道怎么发生出来呢?
「是故应答」
所以现在应该回答,应该这样解释这个问题。
「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
这是解答那个第二个问题,「未习无种难」,解答这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不答,在这里没有回答,没有回答的原因在那里呢?当然无著菩萨也不认为出世间的对治那个清净法不是依染污法为种子的,染污法不能做种子的,他同意这个问难,所以不用回答了。染污法不能做种子,一定是清净法。那么这个清净的种子……下面就是正闻熏习,正闻熏习,就成就了法界种子,所以清净的法界种子从那里来的呢?「从最清净法界等流」。
这个「法界」,法界是什么呢?在《辩中边论》上,其他的解释,是它为三乘圣法的因性,所以叫做法界。这个「法」,就是三乘圣法: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这个三种圣法。这个「界」者,因也。三乘圣法的因,就是这个法界就是三乘圣法的因,叫做法界。是什么?也就是法性,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叫做法界。这个诸法实相的这种清净的理性,它本身就是最极清净的,没有染污的。而佛陀经过长时期的修行,证悟了这个清净的法性,是远离了一切的垢染,远离了烦恼障,远离了所知障,所以离垢清净。本性也清净,又能离垢清净,所以叫做「最清净法界」。若是阿罗汉这些圣人,他只能够断除去烦恼障,所知障还没有断,所以他不能说是最清净,要佛所证悟的法界是最清净法界。
这个佛证悟了最清净法界之后,由大悲心的激发,哀愍一切众生的苦,所以为众生宣说正法。这个我们听闻的正法是由那个最清净法界里面流出来的。虽然它不是清净法界,这个佛说的语言文字的佛法不是清净法界,但是它「流」,可以和他是同类的,是从那里流出来的。这个「等」,就是相似的,和佛证悟的最清净法界是相似的,所以叫做等。从那里演说出来的,所以叫做流,是同一流类的,同一类,所以叫做「最清净法界等流」。
「正闻熏习」,我们没有听错,佛说得对,但是我们听得也对,也没有听错了;说得对了,但是听的时候心里面有其他的妄想,误会了,那不能说是正闻。现在就是能够没有错误的听闻了佛法。你在你心里面有了熏习,受到影响了,熏习了。熏习了就是种子,「正闻熏习种子」。我们现在这个正见,清净无漏的正见,就是从正闻熏习的种子所引发的,所以叫做「熏习种子所生」。
在我们其他的经论里面,和历代的大德里面,他们好说本具的,什么都是本具的;但是现在无著菩萨就是这样说,是「出世心昔未曾习故,彼熏习决定应无」,很肯定的说,本来没有,本来没有,是这样讲。本来没有,没有那么怎么能够生的呢,就是「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就是从这儿来的。这《瑜伽师地论》里面反倒说是本具,本有的无漏的种子。而这里边,无著菩萨是跟弥勒菩萨学的,跟弥勒菩萨学习,但无著菩萨写这个《摄大乘论》,他偏要这么讲「出世心昔未曾习故,彼熏习决定应无」,就是不是本具的,是你现在努力成就的。你现在若不努力,就没有这件事。「是故应答: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从这儿来的。
而前边引佛说的话,引佛说的话呢,「谓世尊说依他言音及内各别如理作意,由此为因正见得生」。这样呢,前后是相合的。佛在这一段文里边,也是说你要依他言音、听闻正法、内里各别作意,你将来就可以得无生法忍了,就是这么说。这一段文里边没有说是本具,也没有那么说。所以说「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是这样子,相合,前后文是相合的。当然这里边,这样子讲法呢,就是特别的,其中的一点,你自己要努力,就是这样子,特别重视这一点。提出来,我们要注意这一点。但是你仔细去研究这个道理的时候,说本具也有道理,也是有道理的。你不说本具,有的地方有点儿困难。不过,这是下文,以后再说,这里不讲了。
「若从此没,于等引地正受生时,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非等引染污之心,彼地所摄,离异熟识,余种子体定不可得。」
这一段是讲过了,但是我想再重讲一遍。前面的文是「约非等引地辨」,就是欲界,约欲界的散乱的境界来说明阿赖耶识的存在。「约等引地」,就是约上二界,约色界、无色界的各种情形来说明决定有阿赖耶识的存在的。这一段文,印顺老法师标题是「结生心种子不成」,就是生到色界天,结生相续的那一念心的种子不能成立。
「若从此没,于等引地正受生时」,若是一个人从欲界,「没」就是死掉了。「于等引地」,就是往生到色界天,或者无色界天去。「正受生时」,不是已受生,也不是未受生,正在受生的时候。我们欲界的人这个结生相续的时候是那样的染污境界,那么由欲界上生到色界天,离欲了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受生是怎么样呢?「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往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人,他们是在人间已经修成了禅定的人,但是临死的时候是在出定了,不是在定中死亡的,要出定才死掉的。死了的时候,因为他有色界定、无色界定,所以他这种不动业成功了,他就生到上二界去。那么这个时候在结生相续的时候,在受生的时候,不是在定中,所以是「非等引」,不是在禅定里头。也有染污心,他的第六识是染污识;这个染污呢「 不是欲界的染污心。它是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人,爱着色界定、或者无色界定的那个心,他这个爱着心也名之为染污心。由这一念染污心结生相续,又有一个新的生命出现了,就是色界天的人、无色天的人出现了,那当然那是化生,无而忽有。这一段是说明他的次第,由欲界生到上界的这件事,这件事是这样子。这底下观察他呀,如果没有阿赖耶识就是不能成立。
「此非等引染污之心,彼地所摄」,这个非等引这个染污意识,它不是在禅定里面,那么它是欲界的心呢?是色界、无色界的心呢?是「彼地所摄」,彼上二界所摄,属于上二界的心,不属于欲界。因为他是爱着彼禅定的心,不是爱着欲的心;若爱着欲,那就是欲界心了。所以这个「此非等引染污之心」,是属于彼色界、属于彼无色界的心。这一念心,由这一念染污心结生相续,那么就是有种子的问题了,此种子是「离异熟识,余种子体定不可得」。若是不承认有异熟识,认为是六识成为种子,是种子的体性,那是决定不可能的。
这里边,像印顺老法师的解释和王恩洋的解释,总起来就是有三个说法:第一个说法是,由欲界的心作种子,由欲界的染污心作种子,这件事不能成立。你若不承认有阿赖耶识,说是欲界的意识作色界定、无色界的种子,是不合道理的。因为这个时候,欲界的心已经灭了。这个「非等引染污意识,彼地所摄」是属于色界定、属于无色界定的,不是欲界心的。所以你若说是欲界的意识作它的种子,这时候已经灭了,没有了;灭了,没有了,如果是欲界心作它的种子,就是没有种子了,所以不可以这样解释,这是第一个说法。
第二个说法呢,就是色界定、无色…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