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P31

  ..續本文上一頁續,不間斷,它能受熏持種。

  

  

  2、辨聞熏2

  

  A、因

  

  「複次,雲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爲雜染因,複爲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

  

  前面辨這個「聞熏習非賴耶不成」,底下辨這個聞熏,就是解釋這個清淨心的種子,這個種子究竟怎麼回事?這底下問,這底下有兩段,有兩個困難:第一個是染爲淨種難,二未習無種難。「染爲淨種難」,這個染汙的東西爲清淨的種子,這是不合道理的,這是一個難問。

  

  「複次,雲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爲雜染因」,爲一切法的種子,能生一切法的功能,也就是異熟果識裏邊所攝藏的。這些種子是雜染法的因緣,能生一切雜染法的因緣,是汙穢的,是汙染的。「複爲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前邊這多少段文啊,是叁雜染非賴耶不成,那麼清淨法也是非阿賴耶識不成,那麼這就是有了矛盾啊!這個雜染的阿賴耶識它又能夠爲出世間的清淨法,作對治彼淨心的種子;對治彼雜染法的,就是淨心的種子。這個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能對治一切雜染法。那麼這個淨心,阿賴耶識能爲這個出世間無漏的法的種子,這個事情怎麼可以這樣講呢?它是染汙的,它怎麼能爲出世間的清淨法作種子?「染爲淨種難」,就是難問這件事,就是提出第一個問題。

  

  

  「又出世心昔未曾習,故彼熏習決定應無,既無熏習從何種生?」

  

  我們看這個無著菩薩、世親菩薩,我們讀這個《法華經》也好,讀這個《大般涅槃經》也好;讀《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迦葉菩薩、還有高貴德王菩薩,這些人對于佛提出問題的時候,用我們凡夫的話來說,就是一點兒也不客氣,有問題就是提出來,像這裏也是提出問題。

  

  「出世心昔未曾習」,這個超越世間的無漏法,無漏的戒定慧,主要是般若,「昔未曾習」,從無始劫來到現在,從來沒有學習過,沒有熏習過的。「故彼熏習決定應無」,所以那個無漏的熏習的事情決定是沒有,在阿賴耶識裏沒有這件事,沒有的。「既無熏習從何種生?」所以,既然無始劫來沒有熏習過,那麼那個無漏的出世間那個無分別的正見,從什麼種子能生出來呢?有這個意思,就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了。世間有漏法,世間有漏的熏習……各式各樣的煩惱的種子,各式各樣的業種子,生種子,叁雜染的種子都生出來了,這個我們可以容易理解。我們從來沒有過,熏習過無漏的功德的,那麼那個種子從那兒來呢?沒有那個種子,那麼怎麼能夠生出來聖道?提出來這個問題,這個是「未習無種難」。你沒有熏習過,就沒有那個種子,那麼這個聖道怎麼發生出來呢?

  

  

  「是故應答」

  

  所以現在應該回答,應該這樣解釋這個問題。

  

  

  「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

  

  這是解答那個第二個問題,「未習無種難」,解答這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不答,在這裏沒有回答,沒有回答的原因在那裏呢?當然無著菩薩也不認爲出世間的對治那個清淨法不是依染汙法爲種子的,染汙法不能做種子的,他同意這個問難,所以不用回答了。染汙法不能做種子,一定是清淨法。那麼這個清淨的種子……下面就是正聞熏習,正聞熏習,就成就了法界種子,所以清淨的法界種子從那裏來的呢?「從最清淨法界等流」。

  

  這個「法界」,法界是什麼呢?在《辯中邊論》上,其他的解釋,是它爲叁乘聖法的因性,所以叫做法界。這個「法」,就是叁乘聖法: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這個叁種聖法。這個「界」者,因也。叁乘聖法的因,就是這個法界就是叁乘聖法的因,叫做法界。是什麼?也就是法性,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叫做法界。這個諸法實相的這種清淨的理性,它本身就是最極清淨的,沒有染汙的。而佛陀經過長時期的修行,證悟了這個清淨的法性,是遠離了一切的垢染,遠離了煩惱障,遠離了所知障,所以離垢清淨。本性也清淨,又能離垢清淨,所以叫做「最清淨法界」。若是阿羅漢這些聖人,他只能夠斷除去煩惱障,所知障還沒有斷,所以他不能說是最清淨,要佛所證悟的法界是最清淨法界。

  

  這個佛證悟了最清淨法界之後,由大悲心的激發,哀愍一切衆生的苦,所以爲衆生宣說正法。這個我們聽聞的正法是由那個最清淨法界裏面流出來的。雖然它不是清淨法界,這個佛說的語言文字的佛法不是清淨法界,但是它「流」,可以和他是同類的,是從那裏流出來的。這個「等」,就是相似的,和佛證悟的最清淨法界是相似的,所以叫做等。從那裏演說出來的,所以叫做流,是同一流類的,同一類,所以叫做「最清淨法界等流」。

  

  「正聞熏習」,我們沒有聽錯,佛說得對,但是我們聽得也對,也沒有聽錯了;說得對了,但是聽的時候心裏面有其他的妄想,誤會了,那不能說是正聞。現在就是能夠沒有錯誤的聽聞了佛法。你在你心裏面有了熏習,受到影響了,熏習了。熏習了就是種子,「正聞熏習種子」。我們現在這個正見,清淨無漏的正見,就是從正聞熏習的種子所引發的,所以叫做「熏習種子所生」。

  

  在我們其他的經論裏面,和曆代的大德裏面,他們好說本具的,什麼都是本具的;但是現在無著菩薩就是這樣說,是「出世心昔未曾習故,彼熏習決定應無」,很肯定的說,本來沒有,本來沒有,是這樣講。本來沒有,沒有那麼怎麼能夠生的呢,就是「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就是從這兒來的。這《瑜伽師地論》裏面反倒說是本具,本有的無漏的種子。而這裏邊,無著菩薩是跟彌勒菩薩學的,跟彌勒菩薩學習,但無著菩薩寫這個《攝大乘論》,他偏要這麼講「出世心昔未曾習故,彼熏習決定應無」,就是不是本具的,是你現在努力成就的。你現在若不努力,就沒有這件事。「是故應答: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從這兒來的。

  

  而前邊引佛說的話,引佛說的話呢,「謂世尊說依他言音及內各別如理作意,由此爲因正見得生」。這樣呢,前後是相合的。佛在這一段文裏邊,也是說你要依他言音、聽聞正法、內裏各別作意,你將來就可以得無生法忍了,就是這麼說。這一段文裏邊沒有說是本具,也沒有那麼說。所以說「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是這樣子,相合,前後文是相合的。當然這裏邊,這樣子講法呢,就是特別的,其中的一點,你自己要努力,就是這樣子,特別重視這一點。提出來,我們要注意這一點。但是你仔細去研究這個道理的時候,說本具也有道理,也是有道理的。你不說本具,有的地方有點兒困難。不過,這是下文,以後再說,這裏不講了。

  

  

  「若從此沒,于等引地正受生時,由非等引染汙意識結生相續,此非等引染汙之心,彼地所攝,離異熟識,余種子體定不可得。」

  

  這一段是講過了,但是我想再重講一遍。前面的文是「約非等引地辨」,就是欲界,約欲界的散亂的境界來說明阿賴耶識的存在。「約等引地」,就是約上二界,約色界、無色界的各種情形來說明決定有阿賴耶識的存在的。這一段文,印順老法師標題是「結生心種子不成」,就是生到色界天,結生相續的那一念心的種子不能成立。

  

  「若從此沒,于等引地正受生時」,若是一個人從欲界,「沒」就是死掉了。「于等引地」,就是往生到色界天,或者無色界天去。「正受生時」,不是已受生,也不是未受生,正在受生的時候。我們欲界的人這個結生相續的時候是那樣的染汙境界,那麼由欲界上生到色界天,離欲了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受生是怎麼樣呢?「由非等引染汙意識結生相續」。往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的人,他們是在人間已經修成了禅定的人,但是臨死的時候是在出定了,不是在定中死亡的,要出定才死掉的。死了的時候,因爲他有色界定、無色界定,所以他這種不動業成功了,他就生到上二界去。那麼這個時候在結生相續的時候,在受生的時候,不是在定中,所以是「非等引」,不是在禅定裏頭。也有染汙心,他的第六識是染汙識;這個染汙呢「 不是欲界的染汙心。它是色界天、無色界天的人,愛著色界定、或者無色界定的那個心,他這個愛著心也名之爲染汙心。由這一念染汙心結生相續,又有一個新的生命出現了,就是色界天的人、無色天的人出現了,那當然那是化生,無而忽有。這一段是說明他的次第,由欲界生到上界的這件事,這件事是這樣子。這底下觀察他呀,如果沒有阿賴耶識就是不能成立。

  

  「此非等引染汙之心,彼地所攝」,這個非等引這個染汙意識,它不是在禅定裏面,那麼它是欲界的心呢?是色界、無色界的心呢?是「彼地所攝」,彼上二界所攝,屬于上二界的心,不屬于欲界。因爲他是愛著彼禅定的心,不是愛著欲的心;若愛著欲,那就是欲界心了。所以這個「此非等引染汙之心」,是屬于彼色界、屬于彼無色界的心。這一念心,由這一念染汙心結生相續,那麼就是有種子的問題了,此種子是「離異熟識,余種子體定不可得」。若是不承認有異熟識,認爲是六識成爲種子,是種子的體性,那是決定不可能的。

  

  這裏邊,像印順老法師的解釋和王恩洋的解釋,總起來就是有叁個說法:第一個說法是,由欲界的心作種子,由欲界的染汙心作種子,這件事不能成立。你若不承認有阿賴耶識,說是欲界的意識作色界定、無色界的種子,是不合道理的。因爲這個時候,欲界的心已經滅了。這個「非等引染汙意識,彼地所攝」是屬于色界定、屬于無色界定的,不是欲界心的。所以你若說是欲界的意識作它的種子,這時候已經滅了,沒有了;滅了,沒有了,如果是欲界心作它的種子,就是沒有種子了,所以不可以這樣解釋,這是第一個說法。

  

  第二個說法呢,就是色界定、無色…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