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定的定心的種子,是在這個非等引的染汙意識裏邊,儲藏在這裏邊。這個染汙意識裏邊有種子,是成就色界定、無色界定的種子的,這是一個說法。這個說法的不合道理在哪裏呢?前面已經說過,這個種子的成立一定要經過熏習,「謂依彼法俱生俱滅,此中有能生彼因性」,這樣子才能成爲種子。那麼現在這個非等引的染汙意識,和定中的意識,沒有俱生俱滅的可能。若是你已經成就了那個定,再和這個染汙的意識同時存在,俱生俱滅,這樣子或者可以熏習成爲種子,但是它不能同時的。就是你以前也沒有成就過這個定。不過這裏邊可以這樣說,這裏邊說正受生時,就是在欲界的時候,他不是天上的人,不是色界天上的人,不是無色界天上的人,是欲界的人;欲界裏邊的人,他修禅定,他修禅定修成功了,應該是這樣的情形。這樣的情形呢,他在修的時候,來創造那個種子,這個種子的力量大了,一念相應,那麼色界定出現了;就是由欲界定、未到地定、到色界定,是這麼一個次第。總是這個定中的意識是後來成就的,這個種子創造成功以後才出現的,才成爲定的。這樣子說,在熏習種子的定義上看,就很難同時的俱生俱滅。你在初開始修的時候,你還沒有定,你怎麼能說那個定和你的意識俱生俱滅,熏成種子呢?已經成就了,還熏什麼種子呢?所以這個事情很難這樣說,不合道理的,這是第二個說法。
第叁個說法呢,你不承認阿賴耶識,說是色界定、無色界定中的意識,是色界定、無色界定的種子,這是第叁個說法,這個說法也不合道理。這個種子是因,定的種子是因,由種子生現行是果,你說定中意識就是種子,這個有什麼問題呢?就是在一法上,又是因、又是果,這是不合道理的。定中的意識就是已經由定的種子成爲現行了,才是定中的意識。你又說它是因,又說它是種子,這是不對的!在一法上面說它有因性又有果性,這是不合道理的!
所以這樣說呢,非要有阿賴耶識不可。由阿賴耶識,你在修定的時候,熏成了種子。從前後文的看法呢,是久遠以前,一切衆生都修過定,都是成就過色界定、無色界定的,所以內心裏面都有定的種子。你現在繼續地用功修止觀,靜坐的時候,來熏習你本有的、原來的種子,使這個種子漸漸地有力量、漸漸地有力量,那麼就成功了,要這樣子才可以。這樣子呢,在受生的時候,正受生的時候,由染汙意識的引發,你內心的那個,就是阿賴耶識裏面定的種子生現行了,那麼你就得到色界天、無色界天的果報了,這樣子比較合道理。所以說「離異熟識,余種子體定不可得」,這是不能成立的。從這幾大段文看,非要經過熏習,要阿賴耶識才能夠成爲受熏持種,不然的話,這件事做不到。
「複次,雲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爲雜染因,複爲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
這是說這個辨聞熏習,辨這個「聞熏習非賴耶不成」,這是第一段。第二段呢,辨這個聞熏習。這個「雲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它是雜染法攝?有叁種雜染: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這個異熟果識是叁雜染的因,都是由異熟果識成立的。「複爲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它又爲出世間無漏的,能對治彼異熟果識。無漏的無分別智的止觀,能對治異熟果識。那就是出世間的無分別智,叫做「淨心」。
說是一切種子異熟果識是生死的因緣,同時又爲出世間無漏智慧的種子,這是什麼道理呢?染汙的事情成爲清淨事情的種子,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爲出世間的聖道也一定要有阿賴耶識才行,那麼就是染汙法爲清淨法做因緣了,所以就提出這個問題,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呢?
「又出世心昔未曾習,故彼熏習決定應無,既無熏習從何種生?」
這是說你沒有學習過、沒有熏習過,就決定沒有種子。有種子,一定要經過熏習,不然的話沒有種子,這是一個定義。「出世心昔未曾習」,這個出離世間、超越世間的聖道的這種清淨的智慧,「昔未曾習」,從無始劫以來,沒曾經熏習過,從來沒有熏習過,沒有這樣學習過,沒有修行過。「故彼熏習決定應無」,這樣說那個清淨種子的熏習,在阿賴耶識裏邊,在我們這個靈明的心裏邊一定是沒有。這樣說,前面「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約衆生來說,那裏只是染汙的種子、汙穢的種子,而沒有無漏種子。那麼這樣子呢,「無始時來界」的「界」那個字,就是只約染汙的種子來說是對的、雜染種子來說是對的,和這一段文相合。
「昔未曾習,故彼熏習決定應無」,這樣說呢,就是阿賴耶識裏面原來是沒有清淨種子的,沒有。「既無熏習從何種生」,既然從來也沒有這樣熏習過,那麼出世間心的根本的無分別智,它要從什麼種子來生起呢?這是個問題,是有問題。
前面說是聽聞正法,佛說聽聞正法和如理作意,是出世間心的因緣;實在這是一個增上緣,是約增上緣說的。現在這裏面說「既無熏習從何種生」,是約因緣說的,約因緣說的。就是既然沒有熏習過,那麼從什麼因緣能生出來出世間的無分別心呢?這是約因緣來說。
「是故應答: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
所以應該這麼回答。這麼回答呢,就是從這個最清淨的法界等流的正法,佛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他清除了煩惱障、所知障,所以他那個法界是最清淨的。那麼與最清淨法界相似的,叫做「等」,就是從佛的清淨心裏面流出來的正法。「正聞熏習」,而衆生聽聞如來的正法也沒有聽錯,叫做「正聞」。如果你聽佛的正法,你錯會了佛意,那不叫做正聞。你正聞的時候,在內心裏面的思惟,你心就受到熏習了,那麼那個熏習就叫做種子,它將來就能生出來出世間的、無漏的根本無分別智,所以叫做「正聞熏習種子所生」。
這樣說呢,前面說熏習的定義,「謂依彼法俱生俱滅,此中有能生彼因性」,這樣子來定義。現在這裏邊說呢,是約如來的最清淨法界等流正法,與自己的心俱生俱滅,約這樣子熏習的種子。由這樣的種子來引生出世間的無漏的根本無分別智,這樣子來建立。不是說約本有,不約本有的無漏種子說,沒有說本有。本來是沒有,沒有嘛就是這樣子就成功了,由「正聞熏習種子所生」。這裏邊的意思下面還有,還有地方要解釋的。
B、所依
「此聞熏習,爲是阿賴耶識自性?爲非阿賴耶識自性?」
這底下研究它的問題。研究什麼問題呢?就是這個正聞熏習的種子的所依,這個所依是什麼呢?就是那個住處。這樣的清淨的正聞熏習的種子,它住在什麼地方?它居住在什麼地方?它的家在哪裏?誰是它的家?我們這個染汙的熏習住在阿賴耶識裏面,阿賴耶識是能受熏持種;這樣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的種子,它住在什麼地方呢?這是「所依」。
「此聞熏習,爲是阿賴耶識自性?爲非阿賴耶識自性?」就是這個最淨法界等流的正聞熏習,它的體性是什麼?是「阿賴耶識自性」呢?或者不是「阿賴耶識自性」?這話的意思,阿賴耶識是一個雜穢法,汙穢的法,一切雜染法居住的地方,就是不是清淨的地方。那麼這個正聞熏習它若以阿賴耶識爲自性,和它同一體性的話,那它就是汙穢的、是雜染的。「爲非阿賴耶識自性」,那就是它是清淨的。現在這樣問:它是清淨,是不清淨呢?
「若是阿賴耶識自性,雲何是彼對治種子?」
前面提出兩個問題,這底下來解釋。若是阿賴耶識是正聞熏習的體性,它和它一個面目,都是雜染的。「雲何是彼對治種子?」那爲什麼這個正聞熏習,它又能去消滅這個阿賴耶識,「對治」就當消滅講,它怎能消滅阿賴耶識呢?「雲何是彼對治種子?」它怎麼能是彼阿賴耶識對治的種子呢?它這個種子能夠消滅阿賴耶識。那麼大家同一體性應該是和合無诤的嘛!它怎麼會有這個矛盾能消滅阿賴耶識呢?這個道理在那裏?
「若非阿賴耶識自性」
如果說是正聞熏習的種子,它不以阿賴耶識爲自性,它和它不同,阿賴耶識是雜染的,這個種子是清淨的,它們的體性不一樣。
「此聞熏習種子所依雲何可見?」
這樣說這個正聞熏習的清淨的種子,它還是要以阿賴耶識爲它的住處,這個道理在什麼地方?「此聞熏習種子所依」,就是還是以阿賴耶識爲它的住處。既然它們的性格是不一樣的,是沖突的,它怎麼還是在阿賴耶識裏住呢?這個道理怎麼能看出來呢?這樣子問這件事。
「乃至證得諸佛菩提,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
這個正聞熏習是清淨的,阿賴耶識是雜染的,它們的體性是不一樣的,但是它是以阿賴耶識爲住處的,它是住在阿賴耶識裏的。「乃至證得諸佛菩提」,就是從最初發無上菩提心,這個佛教徒最初發無上菩提心了,他就發了菩提願,也修菩薩行,修菩提行,乃至到最後證得諸佛的菩提了,得到大圓鏡智了,轉識成智了,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了。那麼這個是說呢,得了無上菩提的時候呢,這阿賴耶識變成無垢識了,就是清淨法界了。清淨法界,當然這個正聞熏習的清淨種子識是住在清淨法界,但是若沒有成佛的之前,「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這回答這個阿賴耶識的種子的所依,正聞熏習的種子的所依。
「此聞熏習」,此正聞熏習的清淨種子,就隨那一個衆生「在一種所依轉處」,在某一種的所依轉處。叁界裏面是欲界、色界、或者無色界;欲界裏邊,或者在天上、或者在人間、或者是叁惡道。那麼某一種的所依,就是某一趣、某一道、某一類衆生的阿賴耶識在活動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在讀這個小乘經也好,讀這個大乘經也好,那麼…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