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P33

  ..續本文上一頁聽經的那些列衆,天龍八部、有人、也有鬼神、有諸天、他方世界的衆生來了。那麼聽聞佛法的時候,就這個時候這個正聞熏習就成就了。如果是鬼神,那麼他那個成就的正聞熏習,就是那個鬼神他的阿賴耶識;他熏習的那個正聞熏習,就在鬼神的那個阿賴耶識裏邊住。如果是人,就是在人的阿賴耶識裏邊住。如果是天,就在天他自己的阿賴耶識裏邊住。

  

  就是「隨在一種所依轉處」,你那個生命體,無論那一界、那一趣的衆生,他的生命體都是以阿賴耶識爲所依的,以阿賴耶識爲主的,所依就是主。在那個生命體的所依止的阿賴耶識裏邊,「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這個「轉處」應該指前七識,主要還是第六識。那麼第六識通過前五識來熏習如來的正法,有正聞熏習,正聞熏習結果呢就寄在異熟識中,那個清淨的種子就寄托在那個衆生的異熟識裏邊。

  

  「與彼和合俱轉」,這個正聞熏習與彼阿賴耶識融合在一起,大家俱生俱滅,同時的存在下來。「猶如水乳」,就像那個牛奶放在水裏面,這個牛奶和水融合在一起,就是這樣意思。雖然是彼此的性格是不一致的,但是也可以同在一起,這件事是這樣子,也可以同在一起的。這是說得很明白,一點兒也不含糊。「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就是這樣子,還是以阿賴耶識爲住處的。這樣子,反正衆生這個時候呢,身口意是不清淨,但是從不清淨的身口意,同佛法接觸了,就造成了清淨的功能,就是還寄存在你的身心裏面。寄存在你的身心裏面,當然在衆生的時候,這個清淨心還是沒有成就嘛,當然就是阿賴耶識,就是寄存在這裏,沒有第二個地方,沒有第二個地方可以做爲住處的,還就是自己這一念心。

  

  

  「然非阿賴耶識,是彼對治種子性故。」

  

  雖然是住在阿賴耶識裏邊,但是此正聞熏習不是阿賴耶識,它和它不是同一個性格的。「是彼對治種子性故」,是彼阿賴耶識的對治種子,這個種子能對治阿賴耶識。這個話應該是那樣子,這個你正聞熏習了以後,寄存在阿賴耶識裏面,這個時候還不能消滅阿賴耶識。但是這個種子在活動了的時候,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換一句話說,我們通常說栽培善根,就是正聞熏習。這個你不斷地栽培善根,善根又發生作用,展轉的進步,就開始了,就開始消滅阿賴耶識了。在種子的時候它不動,是沒有這個作用,它不能;雖然有這個作用,但是還沒有發動,可是它會發動的,「是彼對治種子性故」。

  

  或者說「是彼對治種子性故」,就是是彼能對治阿賴耶識的無分別智的種子性,這麼講也可以。此是對治阿賴耶識的無分別智,這無漏的無分別智的種子,無漏無分別智能對治阿賴耶識。那無漏無分別智就是以第一義谛相應的智慧,所以深入法性的時候,就能清淨阿賴耶識,能把阿賴耶識逐漸地清淨了。所以雖然是在一起,但是它還是這樣的性格的,它和阿賴耶識不同一性格的。

  

  

  C、品類

  

  「此中依下品熏習成中品熏習。」

  

  前面是說明正聞熏習的住處,這底下說它的「品類」。這個正聞熏習的種子也是有不同的類別的,看它怎麼說。此中依下品的熏習成中品的熏習,這上面分出有下中上叁品。下中上叁品其實在就是聞思修叁類。這個聞所成慧的時候是下品,思所成慧是中品,修所成慧就是上品。

  

    「, 此中依下品熏習」,這裏面說這個正聞熏習,一開始的時候就是下品熏習。初開始聽聞佛法,在內心裏邊去思惟,這個思惟是通于聞思修叁慧的。這個聞所成慧,在《解深密經》上把這叁慧說得很清楚。你若是已經很圓滿地通達了什麼是佛法,才能名之爲聞所成慧的,其實聞所成慧還是很高的境界。若是用我們中國佛教的用語來說,就是開悟了;就是你從文字上的佛法,你開悟了,你明白什麼是佛法了。所以這個思惟,不只是思所成慧叫思惟,不限于思慧的,聞慧裏邊也是有思惟的。所以由于聽聞佛法,你內心裏面不斷地思惟觀察,從這個下品的聞所成慧開始,不斷地熏習,這是開始的因。以下品熏習爲因,「成中品熏習」,逐漸地進步了,就成爲中品的熏習,成爲思所成慧了。思所成慧的時候呢,這個時候就是有的時候能依據文字去通達佛法,有的時候也能離文字通達佛法的,所以這個時候開始就能夠降伏煩惱了,能降伏自己內心的煩惱的活動,能調整自己,能改造自己了。所以「此中依下品熏習成中品熏習」,就是進步了,成中品熏習。

  

  

  所以我們初開始學習佛法的人,就是常常會提出問題:「我怎麼樣學習佛法?這個次第是怎麼樣?我先去學習什麼?」現在告訴我們的就是,從聞所成慧開始,從這裏去依據諸佛菩薩的最淨法界等流,從這個正法上去思惟觀察,從這裏開始。那麼成中品熏習了,成就了中品熏習,成中品熏習這個時候是進了一大步了。

  

  我們看古德的著作,看天臺智者大師的著作,看這些各宗派大德的,看他們的著作,就發覺到一件事:他們是成就思慧的,最低限度是思慧;有思所成慧。這個思所成慧,其中有一樣我們淺白地來說,譬如讀這一段經文,他一下子就說出一句話來,這些大德。就是這一大段是說什麼,他一下子就說出這麼一句話來。他用這個義來解釋這一大段的經文,他有這個智慧。

  

  我們說這個《法華文句》,智者大師的分科,這件事情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們看人家分好了,我們再去想、再去學習,我們也可以分科,這就比較容易。「草創者難,因循者易」,你初開始分科不容易。像這個華嚴宗的大德,賢首國師─清涼國師,把華嚴經分科。華嚴經分科,最初的時候只是有一個《十地經論》,世親菩薩《十地經論》,另外那有什麼參考書?不過古德有個慧遠法師了不起,慧遠法師和智者大師是同一個時期的,但是慧遠法師好象壽命長,智者大師六十歲。那麼這位大德是了不起,他有《十地經論》的義記─《十地經論義記》,後來賢首國師根據他的,就是全部的華嚴經作注疏,這不是容易的事情。就是他有思慧,他不但有聞慧,又有思慧,也可能有修慧。我們就是按起碼的,不要說這是大菩薩來,那樣說我們沒有辦法講,就不要講了。所以這上面說是有了思慧的境界就不同,我感覺仁俊老法師他有思慧,他是不同的,你讀他的文章就知道,可以知道他有思慧。只是聞慧的人,他講的話,他寫出的文章是一樣的;如果是思慧,是又不同的。

  

  

  「此中依下品熏習成中品熏習,依中品熏習成上品熏習。」

  

  這個以中品熏習的思慧爲因,繼續努力的修行呢,就轉成上品熏習了。這個時候一定要修定了,修奢摩他的定。修成了定,在定裏邊再去觀察諸法實相,這個時候叫做上品熏習,就叫做修所成慧了。這些過去的大德,那都是聞思修叁慧都是具足的。他不但是有聞慧、思慧、也是有修慧,又有禅定功夫的。「上品熏習」,有了上品熏習的時候,初開始的時候也還是有漏,繼續不斷地努力,就得無生法忍了。這個學習佛法的次第就是這樣,聞思修叁慧。

  

  

  「依聞思修多分修作得相應故。」

  

  這個由聞慧而思慧,由思慧而修慧,是展轉地這樣努力,長時期地勇猛精進地努力,是這樣子。那麼「多分修作」,「多分」者,或者勇猛精進叫多分,或者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這樣努力。在智者大師的著作裏邊也常提到一件事:就是你多修止觀的時候,一剎那間就不可思議了,就是你相應了的時候就是不可思議了,這是在止觀裏面的境界。如果你只是聞所成慧當然就不行,那只是下品的境界。「依聞思修多分修作得相應故」,他就成功了。我們看禅宗那些古代的大禅師,他也是聞思修叁慧,並不是不讀經論的,古代的大禅師都是讀經論的,所以他們的成就不可思議。「多分修作得相應故」,就是有成就了。所以這個正聞熏習還有下中上叁品的差別,有這樣的不同。

  

  

  D、體性與作用

  

  「又此正聞熏習種子下中上品,應知亦是法身種子。」

  

  這以下是第四段「體性與作用」,說到這個正聞熏習的體性,和它發生的作用。「又此正聞熏習」成就的種子,像前面說由下而中,由中而上,這樣展轉地進步。那麼它不是和阿賴耶識同一體性,那麼是什麼呢?「應知亦是法身種子」。那麼初開始修行,這樣子去聞思修這樣努力,你沒得無生法忍的時候,你內心裏面總是有所得,還是有一些戲論、執著。但是你展轉地進步,它就是法身的種子了,它有這種能力。

  

  這個法身種子,這個「法身」是什麼呢?這裏看這個文的意思,不是指無爲的法身說,不是說那個真如的理性,不是那個。這是說佛的無量功德法所成的那個圓滿報身,那麼就叫做法身;大功德法所成就的那個身體,叫做法身。就是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無量無邊功德所莊嚴的。就是他那一念靈明的心,與法性相應了,同時還有無量功德莊嚴,那就叫做法身。我們現在凡夫的時候,也是有靈明的這一念心,但是就是惑業苦的莊嚴,就是煩惱、業障、種種苦惱的境界來莊嚴這一念心,我們凡夫就是這樣子,汙染的。佛是無量功德莊嚴的,所以稱之爲法身。

  

  現在我們聽聞如來的最淨法界等流正法,能夠去熏習,聞思修的熏習,這還沒有到無漏的境界,但是他是法身種子,就是佛性,所謂佛性了。種子者,性也。那麼法身,就是我們有佛性了。不是說那個無爲的理性,不是指那個說的。就是這是有爲法,這個有爲法,但是它的作用,它是將來得無上菩提的。「應知亦是法身種子」,所以它的體性是這樣子的,是這樣的體性。

  

  

  「與阿賴耶識相違。」

  

  和阿賴耶識是不一樣的。阿賴耶識那個雜染的種子,它是逼迫你,你不服從還不…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