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P33

  ..续本文上一页听经的那些列众,天龙八部、有人、也有鬼神、有诸天、他方世界的众生来了。那么听闻佛法的时候,就这个时候这个正闻熏习就成就了。如果是鬼神,那么他那个成就的正闻熏习,就是那个鬼神他的阿赖耶识;他熏习的那个正闻熏习,就在鬼神的那个阿赖耶识里边住。如果是人,就是在人的阿赖耶识里边住。如果是天,就在天他自己的阿赖耶识里边住。

  

  就是「随在一种所依转处」,你那个生命体,无论那一界、那一趣的众生,他的生命体都是以阿赖耶识为所依的,以阿赖耶识为主的,所依就是主。在那个生命体的所依止的阿赖耶识里边,「随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这个「转处」应该指前七识,主要还是第六识。那么第六识通过前五识来熏习如来的正法,有正闻熏习,正闻熏习结果呢就寄在异熟识中,那个清净的种子就寄托在那个众生的异熟识里边。

  

  「与彼和合俱转」,这个正闻熏习与彼阿赖耶识融合在一起,大家俱生俱灭,同时的存在下来。「犹如水乳」,就像那个牛奶放在水里面,这个牛奶和水融合在一起,就是这样意思。虽然是彼此的性格是不一致的,但是也可以同在一起,这件事是这样子,也可以同在一起的。这是说得很明白,一点儿也不含糊。「与彼和合俱转,犹如水乳」,就是这样子,还是以阿赖耶识为住处的。这样子,反正众生这个时候呢,身口意是不清净,但是从不清净的身口意,同佛法接触了,就造成了清净的功能,就是还寄存在你的身心里面。寄存在你的身心里面,当然在众生的时候,这个清净心还是没有成就嘛,当然就是阿赖耶识,就是寄存在这里,没有第二个地方,没有第二个地方可以做为住处的,还就是自己这一念心。

  

  

  「然非阿赖耶识,是彼对治种子性故。」

  

  虽然是住在阿赖耶识里边,但是此正闻熏习不是阿赖耶识,它和它不是同一个性格的。「是彼对治种子性故」,是彼阿赖耶识的对治种子,这个种子能对治阿赖耶识。这个话应该是那样子,这个你正闻熏习了以后,寄存在阿赖耶识里面,这个时候还不能消灭阿赖耶识。但是这个种子在活动了的时候,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换一句话说,我们通常说栽培善根,就是正闻熏习。这个你不断地栽培善根,善根又发生作用,展转的进步,就开始了,就开始消灭阿赖耶识了。在种子的时候它不动,是没有这个作用,它不能;虽然有这个作用,但是还没有发动,可是它会发动的,「是彼对治种子性故」。

  

  或者说「是彼对治种子性故」,就是是彼能对治阿赖耶识的无分别智的种子性,这么讲也可以。此是对治阿赖耶识的无分别智,这无漏的无分别智的种子,无漏无分别智能对治阿赖耶识。那无漏无分别智就是以第一义谛相应的智慧,所以深入法性的时候,就能清净阿赖耶识,能把阿赖耶识逐渐地清净了。所以虽然是在一起,但是它还是这样的性格的,它和阿赖耶识不同一性格的。

  

  

  C、品类

  

  「此中依下品熏习成中品熏习。」

  

  前面是说明正闻熏习的住处,这底下说它的「品类」。这个正闻熏习的种子也是有不同的类别的,看它怎么说。此中依下品的熏习成中品的熏习,这上面分出有下中上三品。下中上三品其实在就是闻思修三类。这个闻所成慧的时候是下品,思所成慧是中品,修所成慧就是上品。

  

    「, 此中依下品熏习」,这里面说这个正闻熏习,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下品熏习。初开始听闻佛法,在内心里边去思惟,这个思惟是通于闻思修三慧的。这个闻所成慧,在《解深密经》上把这三慧说得很清楚。你若是已经很圆满地通达了什么是佛法,才能名之为闻所成慧的,其实闻所成慧还是很高的境界。若是用我们中国佛教的用语来说,就是开悟了;就是你从文字上的佛法,你开悟了,你明白什么是佛法了。所以这个思惟,不只是思所成慧叫思惟,不限于思慧的,闻慧里边也是有思惟的。所以由于听闻佛法,你内心里面不断地思惟观察,从这个下品的闻所成慧开始,不断地熏习,这是开始的因。以下品熏习为因,「成中品熏习」,逐渐地进步了,就成为中品的熏习,成为思所成慧了。思所成慧的时候呢,这个时候就是有的时候能依据文字去通达佛法,有的时候也能离文字通达佛法的,所以这个时候开始就能够降伏烦恼了,能降伏自己内心的烦恼的活动,能调整自己,能改造自己了。所以「此中依下品熏习成中品熏习」,就是进步了,成中品熏习。

  

  

  所以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的人,就是常常会提出问题:「我怎么样学习佛法?这个次第是怎么样?我先去学习什么?」现在告诉我们的就是,从闻所成慧开始,从这里去依据诸佛菩萨的最净法界等流,从这个正法上去思惟观察,从这里开始。那么成中品熏习了,成就了中品熏习,成中品熏习这个时候是进了一大步了。

  

  我们看古德的著作,看天台智者大师的著作,看这些各宗派大德的,看他们的著作,就发觉到一件事:他们是成就思慧的,最低限度是思慧;有思所成慧。这个思所成慧,其中有一样我们浅白地来说,譬如读这一段经文,他一下子就说出一句话来,这些大德。就是这一大段是说什么,他一下子就说出这么一句话来。他用这个义来解释这一大段的经文,他有这个智慧。

  

  我们说这个《法华文句》,智者大师的分科,这件事情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看人家分好了,我们再去想、再去学习,我们也可以分科,这就比较容易。「草创者难,因循者易」,你初开始分科不容易。像这个华严宗的大德,贤首国师─清凉国师,把华严经分科。华严经分科,最初的时候只是有一个《十地经论》,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另外那有什么参考书?不过古德有个慧远法师了不起,慧远法师和智者大师是同一个时期的,但是慧远法师好象寿命长,智者大师六十岁。那么这位大德是了不起,他有《十地经论》的义记─《十地经论义记》,后来贤首国师根据他的,就是全部的华严经作注疏,这不是容易的事情。就是他有思慧,他不但有闻慧,又有思慧,也可能有修慧。我们就是按起码的,不要说这是大菩萨来,那样说我们没有办法讲,就不要讲了。所以这上面说是有了思慧的境界就不同,我感觉仁俊老法师他有思慧,他是不同的,你读他的文章就知道,可以知道他有思慧。只是闻慧的人,他讲的话,他写出的文章是一样的;如果是思慧,是又不同的。

  

  

  「此中依下品熏习成中品熏习,依中品熏习成上品熏习。」

  

  这个以中品熏习的思慧为因,继续努力的修行呢,就转成上品熏习了。这个时候一定要修定了,修奢摩他的定。修成了定,在定里边再去观察诸法实相,这个时候叫做上品熏习,就叫做修所成慧了。这些过去的大德,那都是闻思修三慧都是具足的。他不但是有闻慧、思慧、也是有修慧,又有禅定功夫的。「上品熏习」,有了上品熏习的时候,初开始的时候也还是有漏,继续不断地努力,就得无生法忍了。这个学习佛法的次第就是这样,闻思修三慧。

  

  

  「依闻思修多分修作得相应故。」

  

  这个由闻慧而思慧,由思慧而修慧,是展转地这样努力,长时期地勇猛精进地努力,是这样子。那么「多分修作」,「多分」者,或者勇猛精进叫多分,或者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这样努力。在智者大师的著作里边也常提到一件事:就是你多修止观的时候,一剎那间就不可思议了,就是你相应了的时候就是不可思议了,这是在止观里面的境界。如果你只是闻所成慧当然就不行,那只是下品的境界。「依闻思修多分修作得相应故」,他就成功了。我们看禅宗那些古代的大禅师,他也是闻思修三慧,并不是不读经论的,古代的大禅师都是读经论的,所以他们的成就不可思议。「多分修作得相应故」,就是有成就了。所以这个正闻熏习还有下中上三品的差别,有这样的不同。

  

  

  D、体性与作用

  

  「又此正闻熏习种子下中上品,应知亦是法身种子。」

  

  这以下是第四段「体性与作用」,说到这个正闻熏习的体性,和它发生的作用。「又此正闻熏习」成就的种子,像前面说由下而中,由中而上,这样展转地进步。那么它不是和阿赖耶识同一体性,那么是什么呢?「应知亦是法身种子」。那么初开始修行,这样子去闻思修这样努力,你没得无生法忍的时候,你内心里面总是有所得,还是有一些戏论、执着。但是你展转地进步,它就是法身的种子了,它有这种能力。

  

  这个法身种子,这个「法身」是什么呢?这里看这个文的意思,不是指无为的法身说,不是说那个真如的理性,不是那个。这是说佛的无量功德法所成的那个圆满报身,那么就叫做法身;大功德法所成就的那个身体,叫做法身。就是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无量无边功德所庄严的。就是他那一念灵明的心,与法性相应了,同时还有无量功德庄严,那就叫做法身。我们现在凡夫的时候,也是有灵明的这一念心,但是就是惑业苦的庄严,就是烦恼、业障、种种苦恼的境界来庄严这一念心,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子,污染的。佛是无量功德庄严的,所以称之为法身。

  

  现在我们听闻如来的最净法界等流正法,能够去熏习,闻思修的熏习,这还没有到无漏的境界,但是他是法身种子,就是佛性,所谓佛性了。种子者,性也。那么法身,就是我们有佛性了。不是说那个无为的理性,不是指那个说的。就是这是有为法,这个有为法,但是它的作用,它是将来得无上菩提的。「应知亦是法身种子」,所以它的体性是这样子的,是这样的体性。

  

  

  「与阿赖耶识相违。」

  

  和阿赖耶识是不一样的。阿赖耶识那个杂染的种子,它是逼迫你,你不服从还不…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