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的,就是把你绑在生死海里边流转生死。现在这个下中上品的正闻熏习种子,是教你将来要成佛的,所以这和它不同,和它不一样。
「非阿赖耶识所摄。」
因此可以知道,这个正闻熏习它的体性,它是不属于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杂染的,它叫你流转生死;而它不是,它要从生死里边解脱出来,它是清净的,所以它不属于阿赖耶识。
「是出世间最净法界等流性故。」
我们没得无生法忍的时候,人还有分别心、有取着,但是它是出世间最净法界等流性,所以它是不属于阿赖耶识,它是法身种子。就是它是怎么成就的?这个正闻熏习怎么成就的呢?「是出世间最净法界等流性故」。这个佛说的法,佛所说的一切佛法,最净法界等流。我们的正闻熏习,是佛那个最净法界等流的正法的等流。这可以看出一件事来,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你一定要尊重如来的出世间最净法界等流,说我把那件事不要,我自己单独开辟一个道路,这是不对的,不应该是这样子。
「虽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种子性。」
因此我们虽然没有得无生法忍,但是我们在正闻熏习的时候,我们还是一个虚妄分别心的境界。但是你熏习的这个正闻熏习,它是「出世心种子性」,无漏的无分别智的种子,它有这个能力,能使令你成就般若波罗蜜,有这种功能。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学了多少年,也没有感觉有什么成就,但是你有佛性了,有佛性了。从这段文上看,这一大段文上的意思,它不说有本有,就是你现在努力成就的功德,你成就这样的功德了。那么这是说它的体性。
「又出世心虽未生时,已能对治诸烦恼缠,已能对治诸险恶趣,已作一切所有恶业朽坏对治,又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虽是世间,应知初修业菩萨所得亦法身摄。」
这段文是很重要!这是说它的作用。「又出世心虽未生时」,又我们在闻思修这样努力的时候,我们还是有执着心的时候;我们那个出世间的无分别的智慧,与第一义谛相应的那个无分别智,还「未生时」,还没出现。没出现,我们还是凡夫,不是圣人。若是出现了的时候就是见道,是见道位;没出现以前,我们是在凡位的时候。在凡位的时候,凡位前面就是一个资粮位、一个加行位,这两个位次,也是一个外凡、一个内凡,这个时候。
这个时候,我们有什么好处呢?有什么功德呢?「已能对治诸烦恼缠」。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对治诸烦恼缠,各式各样的烦恼的活动。「缠」就是烦恼的现行,叫做缠;就像一个人被毒蛇缠住了。现在我们人的灵明的心被烦恼缠住了,贪烦恼、瞋烦恼缠住了。这个翻译经的人用这个字用得也是很妙,用得很显著地来形容那件事。
这个「能对治诸烦恼缠」,实在就是听闻了佛法以后,我们能够受三皈五戒、修学十善,也能受比丘、比丘尼戒、受菩萨戒,能够受持清净戒、调伏自己。能调伏自己的时候,我们最低限度能修学十善法,十善就是戒,修学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瞋痴,所以你就能对治诸烦恼缠了。这可看出来,做了佛教徒以后,要做这件事;在正闻熏习的时候,是要对治诸烦恼缠的,不要令自己这一念心放逸,要修这个十善法,要这样子。
「已能对治诸险恶趣」,「诸险恶趣」就是三恶道,三恶道那个地方是太苦了。这个因为什么能对治?因为你不做十种恶业了,你常能够三业清净,不犯十种恶法,那当然就是不到诸险恶趣。
我们平常日常生活里边,我们常常照顾自己这一念心,别人怎么回事,那是他的事情,我的事情我要负责,我这心一不对了,马上就要调整。你养成这个习惯了的时候,你就心不颠倒,临命终的时候也心不颠倒。你生存的时候心不颠倒,死亡的时候也心不颠倒;心不颠倒,决定不会到三恶道去,到三恶道就是颠倒了。我们生存的时候,你没有养成这个习惯,心里面起了烦恼了,还不觉悟,随着烦恼去活动,你这心就颠倒了。你生存的时候,死亡的时候也是这样子,做梦的时候也是这样子,死亡的时候也这样子。若是你能常常注意这一念心,叫它不要颠倒,错误的时候马上改变过来,马上调整过来,你养成这个习惯呢,不睡觉的时候是这样,做梦的时候也是一样,它也知道调整。唉呀!我不对了,晚间我是持午的嘛!我非时是不食的嘛!做梦的时候怎么吃饭呢?就会觉悟,就会觉悟这件事。所以就是「已能对治诸险恶趣」,你常常这样作意呢,他这个警觉心强,就能对治。
「已作一切所有恶业朽坏对治」,这个「所有恶业朽坏对治」,就是因为现在自己能够控制自己,能够持戒清净,不做种种恶事,但是也可能有的时候降伏不住烦恼,也可能还会做错事的。但是你能够正闻熏习,由下而中,由中而上,就能做恶业的朽坏对治,能把这个罪业消灭它,能够损减它的功能,使令它不发生作用。说我现在我没有做,过去生中也可能有做,它还有作用,无量劫来的罪业没得果报的还是多的很。你能够正闻熏习,这个事情很重要,由下而中,由中而上,这样子不断地熏习,就能把过去的恶业能做朽坏的对治,使令它不发生作用,能有这种作用。
但是在《般若经》上说呢,就是这个定业还是不容易消灭的,定业是不容易;不定业是可以,你把它消灭了,使令它不得果报,这还可以,定业就是难一点。难一点,那上面说,假设你随顺学习般若法门,能转重为轻。不得果报是不容易的,能转重为轻。但是窥基大师,在他的《金刚经》注解上说,你若能够努力学习无相法门,是能全部的消灭了,是能的,他说这么一句话。
能作一切恶业的朽坏对治,那么能作恶业朽坏的对治,所以就能对治「诸险恶趣」。其实主要呢,还是对治诸烦恼缠是最重要的,因为你到三恶道去,也是由烦恼缠来的,你做种种的罪过事情也是由烦恼缠来的,所以能对治烦恼倒是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自己还不觉悟,「是他触恼我,是他不对」,在临命终的时候,你若这样的执着,就来不及了!「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那时候你说是他不对,是谁不对?是自己不对呀!所以这个事情,就是要时时对治自己,对治诸烦恼缠。有了正闻熏习的时候,他就能对治诸烦恼缠,这是一种现象。他那个人为什么能对治诸烦恼缠呢?因为他有正闻熏习了。说那个人为什么不能?他的正闻熏习不及格,也可以这样说,也可以这样解释。其实也是在乎自己。
我感觉到我们常常的读经,当然与你修行法门相应的这部经,也就是你最欢喜这部经,你常常修,常常去读诵思惟,也常常静坐,自然这个烦恼逐渐逐渐就薄弱了,自然是这样。说是完全不读经,也不静坐,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自然当然是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活动,你的烦恼是越来越多,自然是这样,不需要问,自然是这样子。所以我们常常读经,常常静坐调心,任运的,你想不到的,自然你心就清净了,烦恼的力量就小,慢慢地烦恼就不动了。所以这上面说,还没得圣道,「出世心虽未生时,已能对治诸烦恼缠,已能对治诸险恶趣,已作一切所有恶业朽坏对治。」
「又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前面是说它能对治这个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这样对治了,当然你是修学止观、修学四念住嘛。我说这个修四念住,当然是包括《阿含经》的四念住,可是其中主要还是大乘,《般若经》的四念住。你常读《金刚经》,《金刚经》就是四念住嘛!四念住即是禅。什么叫做禅?四念住就是禅。我们若读禅师的语录,究竟什么是禅,似懂不懂的,不知道。实在明白点说,《金刚经》就是禅,《大般若经》是禅,《华严经》、《阿含经》,乃至《大宝积经》、《法华经》都是禅,什么不是禅,到处都是禅。你常常这样子呢?就能够随顺承事一切诸佛菩萨。这里面有两个意思:就是我们这样子把三杂染对治了,当然不到三恶道去,我们在人天里面受生,那么佛陀都是出现在人间;我们在人间,那么当然遇见佛了,就可以随顺逢事一切诸佛。再来还有一个事情呢,我们修四念住栽培善根,这就是见佛的因缘。你常常修四念住,这就是见佛的因缘。为什么那个人能见佛?就是他栽培过四念住的善根。
另外或者说一句话,「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你修了四念住,你有资格做佛的徒弟了,给佛做徒弟了,可以做佛的弟子了,佛就来教化你。你从《阿含经》上看!佛这个时候走了,他离开祇树给孤独园走了,他到一个村庄去了,他就是那个地方有一个善根成熟的众生,他到那儿去了。到那儿去了,那个成熟的众生他就有因缘来了,来见佛,佛说法那个人得解脱,得初果须陀洹了、或者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佛走了。佛又到了一个地方去,就是有可化的众生,就是那个人有点善根。所以「又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我们能有这个正闻熏习的功德,就是还有这样的功德,能对治三杂染、又能够随顺佛教,能够遇见佛,能侍奉佛,为佛做弟子,听佛的教化。或者说呢,我们能够正闻熏习,修学四念住,我们能往生佛世界去。佛来到这个世界,正好这个时候我们遇见佛,就是没有佛来,我们能到佛世界去,佛能接我们去,所以「又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有这种作用。
「虽是世间,应知初修业菩萨所得亦法身摄。」
「虽是世间」,我们现在出世心还没生起,没现前;没现前,我们还没出世间嘛,没有得到无漏的功德,这时候还是在有所得,但是也是受到正闻熏习的对治已经轻微了。「虽是世间」,但是它有这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若真是学习,学习佛法要生欢喜心,有希望了,前途是光明的。「应知初修业菩萨」,「虽是世间」,现在是初修业…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