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P32

  ..续本文上一页界定的定心的种子,是在这个非等引的染污意识里边,储藏在这里边。这个染污意识里边有种子,是成就色界定、无色界定的种子的,这是一个说法。这个说法的不合道理在哪里呢?前面已经说过,这个种子的成立一定要经过熏习,「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这样子才能成为种子。那么现在这个非等引的染污意识,和定中的意识,没有俱生俱灭的可能。若是你已经成就了那个定,再和这个染污的意识同时存在,俱生俱灭,这样子或者可以熏习成为种子,但是它不能同时的。就是你以前也没有成就过这个定。不过这里边可以这样说,这里边说正受生时,就是在欲界的时候,他不是天上的人,不是色界天上的人,不是无色界天上的人,是欲界的人;欲界里边的人,他修禅定,他修禅定修成功了,应该是这样的情形。这样的情形呢,他在修的时候,来创造那个种子,这个种子的力量大了,一念相应,那么色界定出现了;就是由欲界定、未到地定、到色界定,是这么一个次第。总是这个定中的意识是后来成就的,这个种子创造成功以后才出现的,才成为定的。这样子说,在熏习种子的定义上看,就很难同时的俱生俱灭。你在初开始修的时候,你还没有定,你怎么能说那个定和你的意识俱生俱灭,熏成种子呢?已经成就了,还熏什么种子呢?所以这个事情很难这样说,不合道理的,这是第二个说法。

  

  第三个说法呢,你不承认阿赖耶识,说是色界定、无色界定中的意识,是色界定、无色界定的种子,这是第三个说法,这个说法也不合道理。这个种子是因,定的种子是因,由种子生现行是果,你说定中意识就是种子,这个有什么问题呢?就是在一法上,又是因、又是果,这是不合道理的。定中的意识就是已经由定的种子成为现行了,才是定中的意识。你又说它是因,又说它是种子,这是不对的!在一法上面说它有因性又有果性,这是不合道理的!

  

  所以这样说呢,非要有阿赖耶识不可。由阿赖耶识,你在修定的时候,熏成了种子。从前后文的看法呢,是久远以前,一切众生都修过定,都是成就过色界定、无色界定的,所以内心里面都有定的种子。你现在继续地用功修止观,静坐的时候,来熏习你本有的、原来的种子,使这个种子渐渐地有力量、渐渐地有力量,那么就成功了,要这样子才可以。这样子呢,在受生的时候,正受生的时候,由染污意识的引发,你内心的那个,就是阿赖耶识里面定的种子生现行了,那么你就得到色界天、无色界天的果报了,这样子比较合道理。所以说「离异熟识,余种子体定不可得」,这是不能成立的。从这几大段文看,非要经过熏习,要阿赖耶识才能够成为受熏持种,不然的话,这件事做不到。

  

  

  「复次,云何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为杂染因,复为出世能对治彼净心种子?」

  

  这是说这个辨闻熏习,辨这个「闻熏习非赖耶不成」,这是第一段。第二段呢,辨这个闻熏习。这个「云何一切种子异熟果识」,它是杂染法摄?有三种杂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这个异熟果识是三杂染的因,都是由异熟果识成立的。「复为出世能对治彼净心种子」,它又为出世间无漏的,能对治彼异熟果识。无漏的无分别智的止观,能对治异熟果识。那就是出世间的无分别智,叫做「净心」。

  

  说是一切种子异熟果识是生死的因缘,同时又为出世间无漏智慧的种子,这是什么道理呢?染污的事情成为清净事情的种子,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出世间的圣道也一定要有阿赖耶识才行,那么就是染污法为清净法做因缘了,所以就提出这个问题,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呢?

  

  

  「又出世心昔未曾习,故彼熏习决定应无,既无熏习从何种生?」

  

  这是说你没有学习过、没有熏习过,就决定没有种子。有种子,一定要经过熏习,不然的话没有种子,这是一个定义。「出世心昔未曾习」,这个出离世间、超越世间的圣道的这种清净的智慧,「昔未曾习」,从无始劫以来,没曾经熏习过,从来没有熏习过,没有这样学习过,没有修行过。「故彼熏习决定应无」,这样说那个清净种子的熏习,在阿赖耶识里边,在我们这个灵明的心里边一定是没有。这样说,前面「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约众生来说,那里只是染污的种子、污秽的种子,而没有无漏种子。那么这样子呢,「无始时来界」的「界」那个字,就是只约染污的种子来说是对的、杂染种子来说是对的,和这一段文相合。

  

  「昔未曾习,故彼熏习决定应无」,这样说呢,就是阿赖耶识里面原来是没有清净种子的,没有。「既无熏习从何种生」,既然从来也没有这样熏习过,那么出世间心的根本的无分别智,它要从什么种子来生起呢?这是个问题,是有问题。

  

  前面说是听闻正法,佛说听闻正法和如理作意,是出世间心的因缘;实在这是一个增上缘,是约增上缘说的。现在这里面说「既无熏习从何种生」,是约因缘说的,约因缘说的。就是既然没有熏习过,那么从什么因缘能生出来出世间的无分别心呢?这是约因缘来说。

  

  

  「是故应答: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

  

  所以应该这么回答。这么回答呢,就是从这个最清净的法界等流的正法,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他清除了烦恼障、所知障,所以他那个法界是最清净的。那么与最清净法界相似的,叫做「等」,就是从佛的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正法。「正闻熏习」,而众生听闻如来的正法也没有听错,叫做「正闻」。如果你听佛的正法,你错会了佛意,那不叫做正闻。你正闻的时候,在内心里面的思惟,你心就受到熏习了,那么那个熏习就叫做种子,它将来就能生出来出世间的、无漏的根本无分别智,所以叫做「正闻熏习种子所生」。

  

  这样说呢,前面说熏习的定义,「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这样子来定义。现在这里边说呢,是约如来的最清净法界等流正法,与自己的心俱生俱灭,约这样子熏习的种子。由这样的种子来引生出世间的无漏的根本无分别智,这样子来建立。不是说约本有,不约本有的无漏种子说,没有说本有。本来是没有,没有嘛就是这样子就成功了,由「正闻熏习种子所生」。这里边的意思下面还有,还有地方要解释的。

  

  

  B、所依

  

  「此闻熏习,为是阿赖耶识自性?为非阿赖耶识自性?」

  

  这底下研究它的问题。研究什么问题呢?就是这个正闻熏习的种子的所依,这个所依是什么呢?就是那个住处。这样的清净的正闻熏习的种子,它住在什么地方?它居住在什么地方?它的家在哪里?谁是它的家?我们这个染污的熏习住在阿赖耶识里面,阿赖耶识是能受熏持种;这样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的种子,它住在什么地方呢?这是「所依」。

  

  「此闻熏习,为是阿赖耶识自性?为非阿赖耶识自性?」就是这个最净法界等流的正闻熏习,它的体性是什么?是「阿赖耶识自性」呢?或者不是「阿赖耶识自性」?这话的意思,阿赖耶识是一个杂秽法,污秽的法,一切杂染法居住的地方,就是不是清净的地方。那么这个正闻熏习它若以阿赖耶识为自性,和它同一体性的话,那它就是污秽的、是杂染的。「为非阿赖耶识自性」,那就是它是清净的。现在这样问:它是清净,是不清净呢?

  

  

  「若是阿赖耶识自性,云何是彼对治种子?」

  

  前面提出两个问题,这底下来解释。若是阿赖耶识是正闻熏习的体性,它和它一个面目,都是杂染的。「云何是彼对治种子?」那为什么这个正闻熏习,它又能去消灭这个阿赖耶识,「对治」就当消灭讲,它怎能消灭阿赖耶识呢?「云何是彼对治种子?」它怎么能是彼阿赖耶识对治的种子呢?它这个种子能够消灭阿赖耶识。那么大家同一体性应该是和合无诤的嘛!它怎么会有这个矛盾能消灭阿赖耶识呢?这个道理在那里?

  

  

  「若非阿赖耶识自性」

  

  如果说是正闻熏习的种子,它不以阿赖耶识为自性,它和它不同,阿赖耶识是杂染的,这个种子是清净的,它们的体性不一样。

  

  

  「此闻熏习种子所依云何可见?」

  

  这样说这个正闻熏习的清净的种子,它还是要以阿赖耶识为它的住处,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此闻熏习种子所依」,就是还是以阿赖耶识为它的住处。既然它们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是冲突的,它怎么还是在阿赖耶识里住呢?这个道理怎么能看出来呢?这样子问这件事。

  

  

  「乃至证得诸佛菩提,此闻熏习随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与彼和合俱转,犹如水乳;」

  

  这个正闻熏习是清净的,阿赖耶识是杂染的,它们的体性是不一样的,但是它是以阿赖耶识为住处的,它是住在阿赖耶识里的。「乃至证得诸佛菩提」,就是从最初发无上菩提心,这个佛教徒最初发无上菩提心了,他就发了菩提愿,也修菩萨行,修菩提行,乃至到最后证得诸佛的菩提了,得到大圆镜智了,转识成智了,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了。那么这个是说呢,得了无上菩提的时候呢,这阿赖耶识变成无垢识了,就是清净法界了。清净法界,当然这个正闻熏习的清净种子识是住在清净法界,但是若没有成佛的之前,「此闻熏习随在一种所依转处」。这回答这个阿赖耶识的种子的所依,正闻熏习的种子的所依。

  

  「此闻熏习」,此正闻熏习的清净种子,就随那一个众生「在一种所依转处」,在某一种的所依转处。三界里面是欲界、色界、或者无色界;欲界里边,或者在天上、或者在人间、或者是三恶道。那么某一种的所依,就是某一趣、某一道、某一类众生的阿赖耶识在活动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在读这个小乘经也好,读这个大乘经也好,那么…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