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的那个识,就还是同意你的说法,是意识,即是第六意识。「为此和合意识」,但是我提出个问题问你,说这个和合的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即是一切大乘佛法里说那一切种子识吧?就是它吗?「为此和合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是吗?是这个吗?「为依止此识所生余意识是一切种子识?」为依止这个和合识生出来其他的意识,是一切种子识?提出这两个问题问他。
「若此和合识是一切种子识,即是阿赖耶识,汝以异名立为意识。」
假设此和合识就是一切种子识,是一切法的根源,一切法因此识而现起。「即是阿赖耶识」,那就是大乘佛法说的阿赖耶识了,就是阿赖耶识。「汝以异名立为意识」,但是你这个人执着心太强了,不高兴说它是阿赖耶识,就是另外说一个名字叫做意识,那就是和大乘佛法是一致的,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内容是一致。
「若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
若是说那个和合识它不是一切种子识,要能依止的这个识,和合识是所依止了,依止和合识生出来的意识,那就是能依止识。这个能依止的识是一切种子识,若是你这样讲的话。
「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能依果识是一切种子识,不应道理。」
这是不合道理。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这样说呢,「是则所依因」的因识,那个和合识,所依的和合识;和合识是因,生出来的那个意识是果,那么「因」为本,「果」是为末。但是你现在「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呢,那么所依的因识不是一切种子识,能依的果识是一切种子识,这不是颠倒了吗?能依的果,它不可能是一切种子识嘛!要所依的因才是嘛!所依的因是果之所依,果依「因」为所依,依所依为阿赖耶识,为一切种子识,能依止识不是阿赖耶识,这样才合道理呀!你颠倒过来,说能依止的果识是阿赖耶识,是一切种子识,这是错误了,这是不合道理的。
「是故成就此和合识非是意识,但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
这是把前面这一段文结束了。所以从这一段的辩论,就是成就了,也就是成立了,此和合识不是意识。就是和羯罗蓝和合一起的那个识,它就是阿陀那识,就是阿赖耶识,它能执持这个根身,使令它不坏,成为生命体的。那不是第六意识。「但是异熟识」,就是阿赖耶识的果,那个果相,它是异熟果,它是果识,就是现行的阿赖耶识。「是一切种子识」,也就是那个阿赖耶识的因相,它是一切法的种子识,而不是第六意识,这样才合道理。
B、执受根身不成
「复次,结生相续已,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亦不可得。」
这底下是第二段。这第一段约「结生相续不成」,这个生命体开始的时候,没有阿赖耶识是不能成立的。现在说第二段「执受根身不成」,开始以后执受根身这个道理,没有阿赖耶识还是不能成立的。
「复次,结生相续已,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亦不可得。」这个「执受色根」这句话呢,我们也是讲过。这个识它有执受色根的作用,这个色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五净色根。第六意根是无色的,前五根是有色。这前五根那个物质的这个生理的组织,要由阿赖耶识的执,执持它,它才能够有感觉,才能做识的依止处。从开始到最后死亡,中间这一段,都是由阿赖耶识的执受,他才成为一个活活的生命体。我们的生命成为一个活活的人,是因为有阿赖耶识的关系。所以若不承认阿赖耶识呢,「执受色根亦不可得」。别的识,别的识不可以。
「结生相续已」,就是你这个生命体已经组织好了,阿赖耶识和这个羯罗蓝和合,成为一个有生命的东西了,生命的组织。这个时候「若离异熟识」,若离开异时而熟,异类而熟的这个阿赖耶识呢,这个执受色根的这个力量不可得,就没有。若没有阿赖耶识,执受色根的力量是不存在的;只有阿赖耶识能执受,其他的识不能执受,所以没有阿赖耶识,就没有执受者了。没有执受,人就变成死尸了。
「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
如果说你不承认阿赖耶识,说这个身体执受就是六识,就是执受者。你若这样说,不行!「其余诸识各别依故」,眼识就依止眼根,耳识就依止耳根,乃至意识依止意根,各别依止它所依止的根,它不能全面地执受这个色根。最多它执受它本身所依止的根,最多是这样,但是也是不合道理。「不坚住故」,它不能稳定地常相续地安住那里,有时候不活动了,眼识不活动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不活动了,都停止了。一停止的时候,你若说这是六识能执受的话,六识不活动了,就是不能执受了。若没有识来执受,这个身体就烂坏了,变成死尸了。事实上,你又没有变成死尸,还是有执受,还是有执受。
「是诸色根不应离识。」
这些诸色根还是有执受,有执受嘛!是谁呢?就是阿赖耶识。「不应离识」,它不应该离开识,它还是有识,有识那就是阿赖耶识,就是不应该离开阿赖耶识有个执受者的。若离开阿赖耶识,别的诸根它不能,它没有这种力量,它不稳定,它不能常相续,所以这个身体的执受也还是有问题,所以非要有阿赖耶识不可。这是第二段,是「执受根身不成」,若是前六识不行,不能执受。
C、识与名色互依不成
「若离异熟识,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此亦不成。」
这是第三段「识与名色互依不成」。「若离异熟识」,你不承认阿赖耶识。「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这个道理,这是佛说的话,这佛的圣教也不能成立了。这个识与名色,这第一个识呢,就是阿赖耶识。名色这个名呢,就是五蕴里边的受想行识,都叫做名。受想行这三个是心所,识是心王,就是眼识,乃至意识,这意识包括在名里面。这个色呢,就是羯罗蓝,就是父母的遗体。
「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这个阿赖耶识依名色为所依止处;而名色呢,又以阿赖耶识为依止处,「更互相依」,就是说它们互相的为依止处,我为你的依止处,你也为我的依止处,这样子才能成为一个生命体,继续地存在的。你说那个识是阿赖耶识,不对!那个识是第六意识,名里边只有受想行,或者是前五识,把这第六意识分开,名里边没有第六意识,就这样子叫做「识与名色更互相依」,不需要有阿赖耶识。你这样说是不合道理的。
怎么知道呢?因为这个识与羯罗蓝初和合的时候,就是初投胎的时候,初结胎的时候,前五根没有成立。识与羯罗蓝和合,开始组成一个生命体的时候,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前五根都没成立,没成立前五识没有,没有根就没有识。没有识这个时候,那个名里面是什么?没有受想行,也没有五识,那么只有第六意识,所以第六意识是在名里边,而独立的那个识就是阿赖耶识。这样子啊,「识与名色更互相依」,是这样的。如果你说那个时候就有前五识了,这是与事实不合,说不过去,不对!所以你非要承认有阿赖耶识不可。不然的话,那个「识与名色」的那个识指什么说,就不能成立了。
「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这个芦草。一捆芦草,互相依才能站得住。这个识与名色也是,互相依止才能成立;若缺少一分,就不能成立!所以没有阿赖耶识,这个生命体就不成就了啊!所以是「此亦不成」。
D、识食不成
「若离异熟识,已生有情,识食不成。何以故?以六识中随取一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若离异熟识」,这底下,就是第四段「识食不成」。这个「食」,这个饮食,就是要有营养,能资养这个生命体,使令它有力量;维持这个有情的生命,那个力量叫做食。「食」,佛法里面说有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四种饮食。段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用的这些饮食,一段一段的物质,有营养的物质,叫段食。这个触食是什么呢?实在来说叫悦意触食,就是令你心里面欢喜的这种触。我看见一样形色,心里也欢喜;我听见声音,心里也欢喜,这就有资养生命的力量。所以我们若随便的骂人的话,叫人不欢喜,就是没有资养生命的力量。所以人与人,于根本的原则不相违背的时候,尽量说些顺乎人情的话,不要一下子把你撞到墙上去,不要说这种话。那么这时候,人心情快乐,对生命的资养的力量强一点,所以这个叫悦意触食。
段食、触食、意思食,意思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希望。我做一件事,虽然还没成功,但是我有希望能成功,这样的希望对你生命存在也有支持的力量,这叫意思食,有希望。从这上看,人若是没有希望,人就不能生存,不能活下去了;完全没有希望了,他就是要死掉了!所以楚霸王要自杀,我看就是这个,没有希望了,被刘邦打倒了!唉呀!活不下去了!就是没有意思食了,没有希望了。这心情快乐,也是不错。有希望,也能活下去。
最后一个识食,怎么叫识食呢?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执持你的生命体,不烂、不坏。这个生理的组织能正常地运行,正常的活动,它能使令它不烂不坏,继续地生存下去。这个力量,就是阿赖耶识的力量。如果没有这个识,那你有希望也不行。所以,阿赖耶识若离开身体了,人就是得要死了,心情怎么快乐也不行,所以这识食是非常重要了。其实在也是业力,也就是业力。自己破坏自己的身体也会死,但是这个业力若尽了,也是得要死。所以,这个佛法是全面地来说,有四种饮食,四种饮食在这里说,前三种饮食不提,就是只说第四种,识食。
「若离异熟识」,若离开了阿赖耶识,「已生有情,识食不成」已…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