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P25

  ..续本文上一页有位意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

  

  假设这个人,有这么一个人,在「此非等引地」,就是在欲界,就是我们欲界的人,「没」死了,我们有欲的人死了,死了「已」,就是死掉以后,又来到欲界,还是来到欲界受生了。受生的时候,受生的时候呢,「依中有位」。

  

  我们欲界的人死了,他就是前一个生命…一共是有四个有:第一个是本有,本有就是我们这个生命体存在的这个时候,这个身体,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几千年,那个就叫做本有。第二个有叫死有,就是这个生命体最后一剎那死亡的时候,那叫做死有。死有以后,又个中有。中有以后,又有个生有,就是下一个生命初开始的一剎那叫做生有。生有,本有,死有,还有一个中有。

  

  这个「中」字怎么讲呢?就是前一个生命和后一个生命的中间,也有一个生命,那个生命也是一样,也是有色受想行识的,所以也叫做「有」,但是那个中有是化生。我们这个本有也可能是化生,也可能是胎生,也可能是卵生,也有可能是湿生,胎卵湿化。「中有」决定是化生,就是无而忽有。这个中有的时候,这个生命体,「中有位」,就是那个阶段,在那个阶段。

  

  「非等引地没已生时,依中有位」,这个「生时」就是下一个生命要开始的时候;要开始的时候,在生有之前有个中有嘛!在「中有位意」,那个中有的时候它的意根,中有也是八个识都具足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都具足,其实和人一样,都是六根具足。

  

  「起染污意识」,这个中有位的意根,它发起了染污的意识,就是它看见父母的境界,它心里面不是有爱心,就是有憎恶心;一个瞋心,一个爱心,这两种心情都有,这个心一动下来,心就被染污了,这个意识被染污就成为染污的意识。这个染污的意识一动呢,一动的时候就结生相续了。这个结这个字,其实和后边那个「羯罗蓝」有关系。结者,合也,结合。后边这个合就是这个识,就是我们这个明了性的识,和父母的遗体和合在一起,叫做合。这一合,这个生命就成就了,下一个生命就开始了,成就了。那么「相续」,就是前一个生命死掉了,这个中间的生命也死掉了,但是又有个生命又出现了,又出现一个新的生命相续下去没有断。前一个生命死掉了,又有一个新的生命相续下去,所以叫做相续,叫做「结生相续」。

  

  这个「中有」,它就是后一个生命的开始,但是不是正式的,不是正式。譬如说应该是做人,那个中有就和人差不多,就和人一样。比如说他若是做牛的话,下一个生命是做牛,那个中有就是牛的样子,但是不是正式的,一定要去投胎才能成为牛的身体。所以这个相续,中有也是有相续的意思,可是不是正式的,就是后一个生命体出现了,这时候叫做相续下去,结生相续。就是「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这样子。

  

  

  「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

  

  「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这个染污意识它一生起来的时候,它不是永久有染污意识的,它就在中有中的时候就灭了,就死掉了。这个染污意就是中有的最后一剎那心,染污意是在中有位的最后一剎那心一动了的时候,它就醉了,就像喝酒喝醉了的时候,醉了,就闷绝了,中有就死掉了,这个染污意也没有了,中有也是没有了。说是「于中有中灭」,一剎那间就没有了。

  

  这个没有了的时候,「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这个灭了的时候,就是前六识没有了,就是阿赖耶识了。阿赖耶识就是入母胎了,「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就是结生相续那个结的意思。这个时候,其中这个识和父母的遗体,就是羯罗蓝;父母的遗体叫「羯罗蓝」,翻到中国话,翻个「凝滑」,也翻「杂秽」,就是父亲和母亲的遗体。这个杂秽的、凝滑的物质,和你这个人的识「更相和合」,互相的合在一起,这个时候叫做结生相续。这个众生,欲界的众生就是这样子,这样子这个生命开始了。

  

  

  「若即意识与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

  

  前面标出这文的大意是说,「结相续时不相应故」,就是在这个生命体初开始成立的时候,若没有阿赖耶识是不行的。现在这一段文就是先说明我们的生命体成立的时候的情况,一个经过,这一段经过。下面,「若即意识」这以下呢,说明若没有阿赖耶识不可以。什么理由说是不可以呢?「若即意识与彼和合」,说是在闷绝的时候,这个中有最后的一念心是染污心,染污心一动起来以后就闷绝了。闷绝了就是……事实上的情形,按唯识的道理来说,就是前六识没有了,没有了这个时候就是阿赖耶识投胎了。这个识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与羯罗蓝更相和合。但是这个小乘佛教的学者不承认有阿赖耶识,那么那个「识羯罗蓝更相和合」那个识,当然就是得要意识了,第六意识,不是阿赖耶识;就说意识。

  

  「若即意识与彼和合」,与彼羯罗蓝和合,若是这样,若这样讲。「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因为和合的初一剎那的时候是闷绝的,不是明了的,是闷绝的。那么和合了以后,依止此和合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又有一个明了的意识生起,有个明了的意识生起来。有明了的意识生起来,在《大宝积经》上说得很清楚,就是我们一般人,没有福德的人,并不知道是投胎,我们一般人不知道。一般人就认为,哎呀!这天下雨,下大雨,或者在一个墙脚那里,藏在那个墙脚那个地方;或者是在一个草里边,下大雨了,藏在那草里边,或者是这样。有福德的人不是,有福德的人是在一个大花园里面,或者是在一个大楼阁里面,很安乐自在的住在那里。所以「于母胎中有意识转」,就是这么回事。那个心里面是这样,不知道是在母胎中,不知道。除非是圣人,或者是菩萨,大菩萨境界可以知道,我们一般人都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情,所以「于母胎中有意识转」。这样前面说呢,「若即意识与彼和合,既和合已」,初开始的那个和合识是没有明了性的,不知道。这个没有明了性的时间过去了的时候,「于母胎中有意识转」,有个明了意识出现,这个明了意识就是妄想的境界,各式各样妄想的境界。

  

  

  「若尔,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

  

  若是那样的话,若是你不承认有阿赖耶识的话,那么就是有两个意识:最初一个和合的意识,还有后来又生起一个明了的意识,有两个意识在「母胎中同时而转」,同时在那里现起,这是没有这种道理。经上是不容许同时同处有两个意识活动,这经上很明白的说出来,不是的。那么,不是有两个意识,其中就是有一个不是意识,就应该是那和合识它不是第六意识,它应该是阿赖耶识,应该是这样才对。

  

  

  「又即与彼和合之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

  

  说是你不承认有阿赖耶识,那么最初于彼羯罗蓝,于这个凝滑,杂秽的凝滑,和合的那个识,说那个识是意识性,是不合道理的,没有理由说它是意识。为什么呢?怎么知道是不合道理呢?

  

  

  「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

  

  第一个理由「依染污故」。那个和合识,和合识的前一念,一定是染污的。就是所有的众生在这个生命体的中有的最后一剎那心,去投胎的时候,去结生相续的时候,都是染污心。由那个染污心才出现这个和合识的,这个次第一定是这样子。那个和合识一定依前一念的染污,一定是这样子。你说它是意识,就不对,怎么知道呢?因为我们平常第六意识活动,不决定是染污,因为有的时候是染污,有的时候也不染污,有的时候也是无记,它就是不决定。但是那个和合识它前一念一定是染污的,那就是和我们一般说的第六意识不同,所以你说它一定是第六意识,不一定对,就是这样意思。

  

  「时无断故」,第二个理由呢,那个和合识自从一开始,与羯罗蓝和合了以后,一直到最后它是不间断的,中间没有间断的时候。我们平常的第六识不是,有的时候在活动,有的时候断了,中断了,第六识不动了,我们有这个时候。我们受到什么打击的时候,闷绝了;闷绝的时候,就是第六意识也不动了。我们睡觉的时候不作梦,第六意识也没有了。睡眠的时候作梦,作梦的这个就是第六识。我们不睡觉的时候,我们睁开眼睛的时候能看见一切青黄赤白的物相,耳朵能听声音。但是睡着觉的时候,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通通都不动了。不动了,那么做梦的时候,也能见色闻声,也可以吃饭,也可以知道冷,也可以知道热的,那都是第六识的作用,都是第六识,那时候第六识没有断。若是不作梦的时候,睡眠不作梦的时候,第六识是停下来了,中断了。所以平常我们的生活中,第六识有时候是间断的。但是那个和合识,投胎以后那个和合识,「时无断故」,它没有中断的时候,它一直是相续不断的。这和第六意识不同,你说它是第六意识不对。

  

  「意识所缘不可得故」,你说它是第六识?是不对。因为我们平常生活的时候,这个第六意识有所缘境,是明明了了的,乃至作梦,梦见什么也是清清楚楚的,也是明了的。而那个和合识不是,和合识它缘什么境界,你不知道。和合识在闷绝的时候,那个和合识它心里缘什么?缘念什么?你不知道,不明了。这样说呢,你说它是第六识,不对,不对的。所以你说它是意识,但是那个所缘是不可得,不知道它缘什么。所以它不应该是第六意识,应该是阿赖耶识,应该是这样才对,你要承认它是阿赖耶识。

  

  

  「设和合识即是意识,为此和合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为依止此识所生余意识是一切种子识?」

  

  这底下就是本论的论主退一步,说「设和合识即是意识」。假设说是那个和羯罗蓝和合在一…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