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就是凡位的菩薩,還沒有入聖位。初開始學習聖業,這個業是出世間的聖人的事情,這不是凡夫了,不是凡夫的事情,不是生死間的事情。
「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這個法身攝,他也是屬于法身的,就是佛的法身的種子,是這個意思。其中這裏邊能對治叁雜染,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這裏面有一個什麼事情呢?主要是有一個什麼事情?就是你要發出離心,要發無上菩薩心,這件事在這裏面作主導的作用。
說我呀,我也正聞熏習,我也讀了很多經論,可以講經說法,怎麼怎麼地。但是你若沒發出離心、沒發無上菩提心,你不能對治諸煩惱纏、也不能對治險惡趣、對治一切惡業朽壞、也很難說隨順逢事一切諸佛的。你沒有發出離心,這表示什麼意思?表示你還是願意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你還是願意在生死裏流轉。你這樣子,你就不能對治諸煩惱纏;不能對治諸煩惱纏,也就不能對治諸險惡趣,也不能夠做惡業的朽壞對治,你想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不行。佛菩薩還是慈悲照顧,但是你和佛菩薩遠,還是遠的。一定要有一個願,願爲先導,以願爲導,有菩提的願。我感覺到我願意成佛,我願意得聖道,你這個願要建立起來才可以。你沒有這個願不行,有了這個願以後,你就相信因果了,不敢做惡事;做惡事不可以,要到叁惡道去,有害怕,有恐怖心,這就不敢做惡事。有了願,也就不敢做惡事,因爲我要成佛、要解脫,我若做惡事,我就不能解脫了。所以這個地方,雖然沒有標出來,但是有這個意思,他能夠在我們這個顛倒心,虛妄顛倒的分別心裏面處處執著,但是這個願呢,使令你反過來,能調轉過來,不隨順那個顛倒心去,能調轉過來。
那個須陀洹也翻作預流,也翻作逆流。逆流怎麼講呢?逆生死流。這個煩惱,這個貪瞋癡煩惱願意在那個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你這一念菩提心把它調過來,觀察它是苦、空、無常、無我的,使令這一念心無住生心了,轉過來了,它不隨順生死流了。這個願有這種作用,所以你才能夠對治諸煩惱纏,才能對治諸險惡趣,才能夠作所有惡業的朽壞對治,就是沒有願還不行。這樣子呢,你修四念住的時候,加上這個菩提願,你就能夠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這時候就是得大解脫了。
「雖是世間,應知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這個初修業菩薩他沒有得無生法忍,但是他所成就的聞思修叁慧是法身攝,是成佛的種子;雖然是世間,而是成佛的種子了。
「聲聞獨覺所得,唯解脫身攝。」
這個「聲聞獨覺所得」,前面是說發無上菩提心了,你就是法身攝,將來是得無上菩提的。那麼若是聲聞獨覺,他也是在佛法裏邊,他發了出離心,也是正聞熏習、也是如來的正法,法界等流。那麼他所得的,「唯解脫身攝」。因爲他不發無上菩提心,他發出離心,願意出離生死。他沒有這個願得無上菩提,他沒有無上菩提的願,他就是以出離生死爲他的目的,所以他修四念住的時候,只得一個解脫身,解脫了分段生死,不在生死流轉了,他不能得無上菩提,不能得。這個地方呢,這個《法華經》是另一個態度。《楞伽經》似乎和《法華經》在這個地方來說,《楞伽經》說的和《法華經》是一致,但是和《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不一樣,他們的思想是又一樣。
「聲聞獨覺所得,唯解脫身攝」,這唯識經論說,一切衆生裏面有沒有佛性的衆生,他就是不能成佛,也不能得阿羅漢果,也不能得辟支佛果,也不能成佛,就是在生死流轉,他不能得解脫,也有這種衆生。若是在大乘經典上,若是在《法華經》來說,像《涅槃經》來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就是這個地方有點不同。但是在這裏看呢,就是有的人成佛,有的人只能得阿羅漢、辟支佛,不能成佛,這裏看有這個味道,有這個意思。
「又此熏習非阿賴耶識,是法身解脫身攝。」
這是把前面的文重提一下。又這個正聞熏習,它不是屬于阿賴耶識的,它是屬于法身所攝、屬于解脫身攝。這個阿羅漢、辟支佛,因爲他就是願得無余涅槃就好了,所以他斷除愛煩惱、見煩惱以後,所作已辦了。所以他那個清淨靈明的心,不能和佛菩薩一樣。佛菩薩因爲願度一切衆生,要廣修六波羅蜜,所以有無量功德莊嚴,所以是法身。這個阿羅漢和辟支佛,他入無余涅槃就休息了,他得了阿羅漢果以後,他不再廣修六波羅蜜、普度衆生,所以稱之爲小乘是對的,你不能否認的。那麼他就是這樣子,他那個清淨靈明的心沒有無量功德莊嚴,所以只稱之爲解脫身,生死是解脫了。但是是聖人,是清淨的聖人,還是很高尚的,我們還是應該生恭敬心。當然他不如佛菩薩,但是在我們地位來說他還是聖人,我們還是應該恭敬他。
「如如熏習,下中上品次第漸增,如是如是異熟果識次第漸減,即轉所依。」
這是說這個由正聞熏習的向前進步。前面是說出世心沒生起的時候,就是沒得無生法忍的時候有這樣的作用。這以下呢,是說出世心生起了以後的聞熏習的作用,和它的體相,這有一點不同。「如如熏習,下中上品」,「如如」就是如是如是,這樣的熏習。就是你常常地不怕辛苦,常常修四念住,天天這樣子修、這樣熏習,你的下品進步到中品,中品進步到上品,這樣的次第的漸增;你這個善根,清淨的種子,清淨的功德,逐漸地、按照次第地,逐漸地增長,逐漸增長了!
「如是如是異熟果識次第漸減」,就是你成就了出世心以後,得無生法忍以後,你還努力地修這個四念住、修六波羅蜜,那麼你清淨的功德逐漸逐漸地增長,「異熟果識次第漸減」。那麼你在這異熟果裏面,那裏邊這個染汙的種子,也是如是如是地,逐漸地就減少了。「即轉所依」,就把阿賴耶識那個異熟果識轉變了。所謂那個正聞熏習是彼對治種子性,能對治阿賴耶識就是這麼回事,就把阿賴耶識那個雜染種子對治了,清淨了,把阿賴耶識轉變了。原來是雜染的,現在轉變成清淨的了,逐漸地轉變。所以這個得了無生法忍,初入聖道以後,還有很多事情做的,何況我們是凡夫呢?
「既一切種所依轉已,即異熟果識及一切種子無種子而轉,一切種永斷。」
後面說十地的時候,說得詳細,這裏就說個大概。「既一切種所依轉已」,既然你不斷地努力,得了聖道以後,還不斷地努力修行,那麼你這個「一切種所依」,就是阿賴耶識;一切的種子都是依止在阿賴耶識裏面。被你這個正聞熏習不斷地修行轉變了。這個時候是什麼樣子呢?「即異熟果識及一切種子無種子而轉,一切種永斷」。那個異熟果識是果相,一切種子是因相,那麼這兩個因相和果相加起來就是阿賴耶識的自相。被這個正聞熏習的對治,「無種子而轉」,那些雜染種子逐漸就沒有了。沒有了以後呢,一切種子永斷,那個異熟識裏邊的一切雜染種子永久地清淨了,而不是暫時的,那麼就是得了涅槃了,這是斷德;也就是得到清淨法身了,得到大圓鏡智了,也得到無上菩提了,那就是智德。智德、斷德究竟圓滿了,就是無上菩提了,就是這樣意思。
「複次,雲何猶如水乳?非阿賴耶識與阿賴耶識同處俱轉,而阿賴耶識一切種盡,非阿賴耶識一切種增?」
前面說這位得無生法忍的人,他不斷地這樣修六波羅蜜、修四念住,能把阿賴耶識裏邊的雜染種子清除了,無量無邊的清淨的功能逐漸地增長,這是在法的正面上說。這底下按譬喻來說,可是也等于是個問,提出一個問題。「複次,雲何猶如水乳?」前面說到這個譬喻,這裏用這個譬喻來解釋。什麼樣的情形用水乳來做譬喻?說是我們的正聞熏習,熏習在阿賴耶識裏邊,就像水和乳融合在一起,究竟是怎麼回事是這樣子呢?
「非阿賴耶識與阿賴耶識同處俱轉」,就是我們凡夫的衆生,聽聞了法界等流的正法,這個正聞熏習就是非阿賴耶識的這個善根。「與阿賴耶識同處俱轉」,和那個阿賴耶識在一個地方,大家在一起活動,那麼叫「同處俱轉」。就是這個清淨的正聞熏習和無量無邊的雜染種子在一起,那麼就像水和乳在一起似的。
「而阿賴耶識一切種盡,非阿賴耶識一切種增?」因爲你常常地修四念住、修六波羅蜜,那麼阿賴耶識的雜染種子,這一切種子漸漸地就沒有了。「非阿賴耶識」,這個正聞熏習的清淨功德,無量無邊的功德,逐漸地增長,是這樣意思,這就是有增有減。《心經》上說是:「不增不減」,其實就是這樣意思:減不可得,增也不可得。但是在因緣的事相上說,雜染的種子逐漸地減少,清淨的功德逐漸地增多。
「譬如于水鵝所飲乳。」
就像那個水,水裏面有乳,而那個鵝去飲的時候呢,只飲乳而不飲水,那麼慢慢地就把乳飲盡了,只水還存在。我很久就知道這個譬喻,這個鵝去飲乳而不飲水,但是怎麼乳和水在一起,只飲乳而不飲水,有這個本事呢?我很久不明白這個道理,也沒有看見有什麼地方解釋。後來看《說一切有部律》,《說一切有部律》有解釋。這個鵝飲水,怎麼水和乳在一起,只飲乳而不飲水呢?他說出個道理來。因爲這個鵝的嘴裏面有酸,這個酸一觸到水的時候,這個乳就凝結了,乳一凝結就和水分離了,所以它只飲乳而不飲水,有這麼個道理。說現在你修四念住,修這個第一義谛觀,觀第一義谛的時候,他就滅除去有所得的執著,而使令無所得的智慧逐漸增長,所以就是只斷一切雜染種,而不滅無所得的種子,無所得的種子就在同時它就會增長;而無所得的智慧逐漸增長,有所得的執著逐漸地減少,所以「譬如于水鵝所飲乳」,是這樣子。
「又如世間得離欲時,非等引地熏習漸減,其等引地熏習漸增而得轉依…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