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這又說一個譬喻。又如世間上沒有發出離心的人,他「得離欲時」,他修禅定;要離欲。這個時候呢,「非等引地熏習漸減」,就是欲,「非等引」就是不是定;不是定,就是欲。這個欲的熏習漸漸減少,逐漸地減少,這個減少是內心的事情。這個修禅定的人想要得禅定一定是要離欲才可以,你不可以有欲的事情。不可以有欲的事情,但是內心裏面還有欲的種子,還是有這種欲心的,但是你用定的方法,「欣上靜妙離,厭下苦粗障」,這樣子呢,這個欲心就漸漸減少了,而內心欲的種子也漸漸地薄弱,那個種子的力量也漸漸地微弱了。所以非等引地的那個欲的熏習漸漸地減少,「其等引地熏習漸增」,那個定的力量漸漸也增長,到最後了呢,就是禅定成功了,而這個欲是沒有了。也沒有欲的事,也沒有欲的心了。這樣子呢,「而得轉依」,在你的生命體裏邊就轉變了,就是沒有欲,而有定了。現在這裏說雜染的種子被出世間無分別智的對治,也是,這個染的種子漸漸減少,漸漸沒有了;清淨的功德逐漸地增長了,亦複如是,和這個修禅定的境界有點相似。
二、約滅定識辨2
1、正辨滅定識非賴耶不成
「又入滅定識不離身,聖所說故。」
這一科是辨「出世清淨非賴耶不成」,就是佛教徒修學聖道出離世間,這件事也要有阿賴耶識才可以。這一段裏邊分兩大科,第一科「約出世心辨」,就是前面這一大段「最淨法界等流正法」那一段。現在是第二段,剛才念的這一段文是第二段「約滅定識辨」,約叁果以上的聖人,不退轉的大菩薩,他們得的、他們成就的滅受想定,也名爲滅盡定,約滅盡定來說明阿賴耶識是有的。這一段也分兩科,第一科「正辨滅定識非賴耶不成」。
「又入滅定識不離身,聖所說故」,這是先引聖言量。「又入滅定識不離身」,這個入了滅受想定的人,他沒有心識的活動了,但是識並沒有離開他的身體,還是存在的。這樣的話,「聖所說故」,是佛所說的話,佛是這麼說的「入滅定識不離身」;在《阿含經》有這樣的聖言。這個入滅定,這要在小乘佛教徒裏邊,若是得到九次第定的叁果聖人,他才能夠發起入滅盡定的。如果是慧解脫的人,他只得一個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裏邊修四念住,斷愛煩惱、斷見煩惱,就是阿羅漢的話,他都不能入滅盡定,因爲這個未到地定太淺了。但是若是得到禅定,四禅八定的人,到了叁果聖人,他能入滅盡定,他就能。你看,那個四果反倒不能,叁果倒能了,可見禅定這件事關乎到這個修行的道力,有這樣的關系。
這個大菩薩要六地,十地菩薩裏面六地菩薩以上,才能入滅盡定的。這個入滅盡定的時候,他還是有識-識命暖;入了滅盡定,他的身體還是暖。這個入滅盡定的人,他的身體雖然沒有識的活動,身體還是暖,也就可以知道識不離身。前面我們講過,若是阿賴耶識離開了身體,這個身體就是死屍了,就沒有暖了,他逐漸地涼了,但是入滅盡定的人,識不離身,有這樣事情。
「此中異熟識應成不離身,非爲治此滅定生故。」
這底下是無著菩薩來成立識不離身,這個識是阿賴耶識,來成立他自己的主張。說「此中異熟識應成不離身,非爲治此滅定生故」,這裏邊「識不離身」那個識,就是異熟識,也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異熟,新的翻譯叫異熟識,舊的翻譯就是果報識。我們色受想行識這個果報體,裏邊主要的一部份就是阿賴耶識,所以叫做果報識,他是一個主,果報主。這個識應該就是那個不離身的那個識,就是成爲不離身的那個識。
「非爲治此滅定生故」,什麼理由不離身的那個識是阿賴耶識,是異熟識呢?「非爲治此滅定生故」,因爲那個聖人,他修滅盡定,他的目的就是想要休息休息,休息,就是有一個不休息,就是心裏老在動,就是轉識;動就是轉識,主要就是第六意識。這個第六意識一直在動,這個修行人想要休息休息,不要動,就是來對冶轉識的活動,來息滅這個轉識的活動,所以要修這個滅盡定。他不是爲了對治阿賴耶識而修行此定的,所以它沒有被對治,所以它還存在,入滅盡定的時候,阿賴耶識還存在。他是爲了對治轉識的活動,所以成功了,入定的時候,轉識就不動了,就是沒有第六識了,六識停下來了。那麼這樣說呢,就可以證明阿賴耶識是存在的。如果你認爲有阿賴耶識,你指出來怎麼個情形呢?入滅定的時候,那個識不離身的識就是阿賴耶識,指出來這個境界,是這樣情形。
這個阿賴耶識,剛才說,「非爲治此滅定生故」。阿賴耶識是無分別的,前六轉識主要是第六意識,這意識它是分別活動,是不寂靜的境界;所以到了第八識阿賴耶識的時候就寂靜下來了,不動了,所以就是在那裏休息休息。但是在《大毗婆沙論》上說呢:「似涅槃法,安著身中」(查大毗婆沙論上並無此文,但在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則有此文;另外,大智度論,四教義…亦有類似的文句),這個入滅盡定的時候,就像入無余涅槃了似的;從這個滅盡定出來,就像從涅槃裏面出來似的,有這樣的話。
「又非出定此識複生,由異熟識既間斷已,離結相續無重生故。」
這底下辯論了一下:就是你說識不離身的那個是阿賴耶識,但是小乘佛教的學者,還不承認。小乘佛教學者還有一個解釋,這個識不離身,是誰?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是這個不離身的那個識,但是它是不活動的;等到出定的時候,從滅盡定出來的時候,這個第六意識又生出來了,所以叫做不離身識,小乘佛教學者這樣解釋。這樣解釋,那說這樣子這個道理也可以說過去,不需要有阿賴耶識,是這樣。現在無著菩薩就是反駁這種說法。
「又非出定此識複生」,不是說出定的時候這個識又生出來,那個叫做識不離身,不是。「由異熟識既間斷已,離結相續無重生故」。如果說是那個第六意識,第六識是有重生的意思,第六識它不動了,不動有因緣的時候也就會再動,前六轉識是有這種情形。但是第八識不可以,這個阿賴耶識不可以。所以由這個「異熟識既間斷已」,這個果報識它若是斷了,就是它若離開了身體以後,就是「離結相續無重生故」。它若離開了這個身體,和這個身體不合在一起了,就是不相續了;不相續以後,這個身體就變成死屍了,就壞了。壞了以後,這阿賴耶識不可能再回到這個身體裏面,再重新生起,不可能的。它就到另外的地方去結生相續,重新建立一個生命,就不可能再回來了。那麼,唯有六識是可以,這個第六意識是可以,第六意識它滅了,不活動了,它不活動的時候,但是阿賴耶識在,這個身體還是一個完好的,還是一個正常的生命體,所以這前六識還可以回來在這上面活動,那是可以。若是阿賴耶識,那就不可以。
這樣說呢,所以應該說是第八識,而不是第六識。不是那個第六識,滅了又複生,它是不離身識,不是那一個。如果你不承認有阿賴耶識,那麼這個第六識是滅了又複生,叫不離身識,那是不行的。因爲沒有第八識的話,這個身體就變成死屍了,這個滅盡定也就不能成立了,所以可以證明是有第八識的,有阿賴耶識的,這樣意思。
「又若有執以意識故滅定有心,」
這以下這個小乘佛教學者,這上面是說經部,這個部派佛教裏的經部,他還是認爲識不離身的識是第六識,這底下有一大段的辯論。「又若有執以意識故滅定有心」,又假設有人,他執著是因爲有意識,所以滅受想定是有心,而不是阿賴耶識的,是有意識的。這是標出來這個執著,這底下就是破。
「此心不成:定不應成故。」
「此心不成」,說是不離身那個識是第六意識,是不成立的。什麼理由呢?第一個理由,「定不應成故」,那就這個滅受想定不成立了,不能夠說它是滅受想定。若是有,是意識,這個不離身的識若是意識,那就不能成爲滅受想定的。這個什麼道理呢?若是不離身識是意識,就不能說它是滅受想定,什麼道理呢?這個經上說是無想定,色界四禅的無想定,加上超過非非想天以上的滅盡定,都叫做無心定,都名之爲無心定。你說要有意識,而還名爲無心定,那怎麼解釋呢?那麼這樣的學者可以說,因爲沒有前五識,入了滅盡定的時候沒有前五識,所以叫做無心定,這樣解釋是不合道理的。因爲一切定都是沒有前五識的,譬如你入了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空無邊處定、乃至識無邊處定、乃至到非非想處定,都是沒有前五識的。
這個,是不是定?就是有沒有前五識來決定,來分別的。你若前五識還在活動,那不是定,就是不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不是四禅八定。要前五識停下來不動了,而這個意識還是明了的,這時候就可以名之爲定了;但是不名爲無心定,因爲第六識在活動。所以現在既然說無心定,只是說沒有前五識,這個不合道理。若這樣說,都應該名爲無心定了,四禅八定也可以名爲無心定。所以你說識不離身這個識,這個滅盡定這個識是第六意識,是不合道理的,這個道理你說不過去。所以「定不應成故」,不能成爲滅受想定了,那是不合道理的。
「所緣行相不可得故。」
這是第二個理由。第二個理由,你說是第六意識,不合道理。因爲若是第六意識的時候,若是意識的話,通常這是我們自己能夠覺知到的事情,就是不要說我們得定,沒得定的人自己也可以感覺到,我們第六意識的活動自己知道、明明了了的,心裏想什麼什麼事情,這就是第六識,就是意識的境界。意識它有一個明明了了的所緣境現前,想什麼事情、思惟什麼事情,明明了了的。而這個滅受想定,不是這樣子。滅受想定他在定裏面,他心裏面緣什麼境界,…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