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P36

  ..续本文上一页。」

  

  这又说一个譬喻。又如世间上没有发出离心的人,他「得离欲时」,他修禅定;要离欲。这个时候呢,「非等引地熏习渐减」,就是欲,「非等引」就是不是定;不是定,就是欲。这个欲的熏习渐渐减少,逐渐地减少,这个减少是内心的事情。这个修禅定的人想要得禅定一定是要离欲才可以,你不可以有欲的事情。不可以有欲的事情,但是内心里面还有欲的种子,还是有这种欲心的,但是你用定的方法,「欣上静妙离,厌下苦粗障」,这样子呢,这个欲心就渐渐减少了,而内心欲的种子也渐渐地薄弱,那个种子的力量也渐渐地微弱了。所以非等引地的那个欲的熏习渐渐地减少,「其等引地熏习渐增」,那个定的力量渐渐也增长,到最后了呢,就是禅定成功了,而这个欲是没有了。也没有欲的事,也没有欲的心了。这样子呢,「而得转依」,在你的生命体里边就转变了,就是没有欲,而有定了。现在这里说杂染的种子被出世间无分别智的对治,也是,这个染的种子渐渐减少,渐渐没有了;清净的功德逐渐地增长了,亦复如是,和这个修禅定的境界有点相似。

  

  

  二、约灭定识辨2

  

  1、正辨灭定识非赖耶不成

  

  「又入灭定识不离身,圣所说故。」

  

  这一科是辨「出世清净非赖耶不成」,就是佛教徒修学圣道出离世间,这件事也要有阿赖耶识才可以。这一段里边分两大科,第一科「约出世心辨」,就是前面这一大段「最净法界等流正法」那一段。现在是第二段,刚才念的这一段文是第二段「约灭定识辨」,约三果以上的圣人,不退转的大菩萨,他们得的、他们成就的灭受想定,也名为灭尽定,约灭尽定来说明阿赖耶识是有的。这一段也分两科,第一科「正辨灭定识非赖耶不成」。

  

  「又入灭定识不离身,圣所说故」,这是先引圣言量。「又入灭定识不离身」,这个入了灭受想定的人,他没有心识的活动了,但是识并没有离开他的身体,还是存在的。这样的话,「圣所说故」,是佛所说的话,佛是这么说的「入灭定识不离身」;在《阿含经》有这样的圣言。这个入灭定,这要在小乘佛教徒里边,若是得到九次第定的三果圣人,他才能够发起入灭尽定的。如果是慧解脱的人,他只得一个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里边修四念住,断爱烦恼、断见烦恼,就是阿罗汉的话,他都不能入灭尽定,因为这个未到地定太浅了。但是若是得到禅定,四禅八定的人,到了三果圣人,他能入灭尽定,他就能。你看,那个四果反倒不能,三果倒能了,可见禅定这件事关乎到这个修行的道力,有这样的关系。

  

  这个大菩萨要六地,十地菩萨里面六地菩萨以上,才能入灭尽定的。这个入灭尽定的时候,他还是有识-识命暖;入了灭尽定,他的身体还是暖。这个入灭尽定的人,他的身体虽然没有识的活动,身体还是暖,也就可以知道识不离身。前面我们讲过,若是阿赖耶识离开了身体,这个身体就是死尸了,就没有暖了,他逐渐地凉了,但是入灭尽定的人,识不离身,有这样事情。

  

  

  「此中异熟识应成不离身,非为治此灭定生故。」

  

  这底下是无著菩萨来成立识不离身,这个识是阿赖耶识,来成立他自己的主张。说「此中异熟识应成不离身,非为治此灭定生故」,这里边「识不离身」那个识,就是异熟识,也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异熟,新的翻译叫异熟识,旧的翻译就是果报识。我们色受想行识这个果报体,里边主要的一部份就是阿赖耶识,所以叫做果报识,他是一个主,果报主。这个识应该就是那个不离身的那个识,就是成为不离身的那个识。

  

  「非为治此灭定生故」,什么理由不离身的那个识是阿赖耶识,是异熟识呢?「非为治此灭定生故」,因为那个圣人,他修灭尽定,他的目的就是想要休息休息,休息,就是有一个不休息,就是心里老在动,就是转识;动就是转识,主要就是第六意识。这个第六意识一直在动,这个修行人想要休息休息,不要动,就是来对冶转识的活动,来息灭这个转识的活动,所以要修这个灭尽定。他不是为了对治阿赖耶识而修行此定的,所以它没有被对治,所以它还存在,入灭尽定的时候,阿赖耶识还存在。他是为了对治转识的活动,所以成功了,入定的时候,转识就不动了,就是没有第六识了,六识停下来了。那么这样说呢,就可以证明阿赖耶识是存在的。如果你认为有阿赖耶识,你指出来怎么个情形呢?入灭定的时候,那个识不离身的识就是阿赖耶识,指出来这个境界,是这样情形。

  

  这个阿赖耶识,刚才说,「非为治此灭定生故」。阿赖耶识是无分别的,前六转识主要是第六意识,这意识它是分别活动,是不寂静的境界;所以到了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时候就寂静下来了,不动了,所以就是在那里休息休息。但是在《大毗婆沙论》上说呢:「似涅槃法,安着身中」(查大毗婆沙论上并无此文,但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则有此文;另外,大智度论,四教义…亦有类似的文句),这个入灭尽定的时候,就像入无余涅槃了似的;从这个灭尽定出来,就像从涅槃里面出来似的,有这样的话。

  

  

  「又非出定此识复生,由异熟识既间断已,离结相续无重生故。」

  

  这底下辩论了一下:就是你说识不离身的那个是阿赖耶识,但是小乘佛教的学者,还不承认。小乘佛教学者还有一个解释,这个识不离身,是谁?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是这个不离身的那个识,但是它是不活动的;等到出定的时候,从灭尽定出来的时候,这个第六意识又生出来了,所以叫做不离身识,小乘佛教学者这样解释。这样解释,那说这样子这个道理也可以说过去,不需要有阿赖耶识,是这样。现在无著菩萨就是反驳这种说法。

  

  「又非出定此识复生」,不是说出定的时候这个识又生出来,那个叫做识不离身,不是。「由异熟识既间断已,离结相续无重生故」。如果说是那个第六意识,第六识是有重生的意思,第六识它不动了,不动有因缘的时候也就会再动,前六转识是有这种情形。但是第八识不可以,这个阿赖耶识不可以。所以由这个「异熟识既间断已」,这个果报识它若是断了,就是它若离开了身体以后,就是「离结相续无重生故」。它若离开了这个身体,和这个身体不合在一起了,就是不相续了;不相续以后,这个身体就变成死尸了,就坏了。坏了以后,这阿赖耶识不可能再回到这个身体里面,再重新生起,不可能的。它就到另外的地方去结生相续,重新建立一个生命,就不可能再回来了。那么,唯有六识是可以,这个第六意识是可以,第六意识它灭了,不活动了,它不活动的时候,但是阿赖耶识在,这个身体还是一个完好的,还是一个正常的生命体,所以这前六识还可以回来在这上面活动,那是可以。若是阿赖耶识,那就不可以。

  

  这样说呢,所以应该说是第八识,而不是第六识。不是那个第六识,灭了又复生,它是不离身识,不是那一个。如果你不承认有阿赖耶识,那么这个第六识是灭了又复生,叫不离身识,那是不行的。因为没有第八识的话,这个身体就变成死尸了,这个灭尽定也就不能成立了,所以可以证明是有第八识的,有阿赖耶识的,这样意思。

  

  

  「又若有执以意识故灭定有心,」

  

  这以下这个小乘佛教学者,这上面是说经部,这个部派佛教里的经部,他还是认为识不离身的识是第六识,这底下有一大段的辩论。「又若有执以意识故灭定有心」,又假设有人,他执着是因为有意识,所以灭受想定是有心,而不是阿赖耶识的,是有意识的。这是标出来这个执着,这底下就是破。

  

  

  「此心不成:定不应成故。」

  

  「此心不成」,说是不离身那个识是第六意识,是不成立的。什么理由呢?第一个理由,「定不应成故」,那就这个灭受想定不成立了,不能够说它是灭受想定。若是有,是意识,这个不离身的识若是意识,那就不能成为灭受想定的。这个什么道理呢?若是不离身识是意识,就不能说它是灭受想定,什么道理呢?这个经上说是无想定,色界四禅的无想定,加上超过非非想天以上的灭尽定,都叫做无心定,都名之为无心定。你说要有意识,而还名为无心定,那怎么解释呢?那么这样的学者可以说,因为没有前五识,入了灭尽定的时候没有前五识,所以叫做无心定,这样解释是不合道理的。因为一切定都是没有前五识的,譬如你入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乃至识无边处定、乃至到非非想处定,都是没有前五识的。

  

  这个,是不是定?就是有没有前五识来决定,来分别的。你若前五识还在活动,那不是定,就是不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不是四禅八定。要前五识停下来不动了,而这个意识还是明了的,这时候就可以名之为定了;但是不名为无心定,因为第六识在活动。所以现在既然说无心定,只是说没有前五识,这个不合道理。若这样说,都应该名为无心定了,四禅八定也可以名为无心定。所以你说识不离身这个识,这个灭尽定这个识是第六意识,是不合道理的,这个道理你说不过去。所以「定不应成故」,不能成为灭受想定了,那是不合道理的。

  

  

  「所缘行相不可得故。」

  

  这是第二个理由。第二个理由,你说是第六意识,不合道理。因为若是第六意识的时候,若是意识的话,通常这是我们自己能够觉知到的事情,就是不要说我们得定,没得定的人自己也可以感觉到,我们第六意识的活动自己知道、明明了了的,心里想什么什么事情,这就是第六识,就是意识的境界。意识它有一个明明了了的所缘境现前,想什么事情、思惟什么事情,明明了了的。而这个灭受想定,不是这样子。灭受想定他在定里面,他心里面缘什么境界,…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