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P38

  ..續本文上一頁以你剛才說,說那個用身行來作譬喻,這個是不可以的!那個身行是非遍行,在此受想的意行中是「不有」,沒有那個「非遍行」,因爲意識和受想是遍行,所以你那個譬喻是不合的,不能做譬喻。那麼這是這樣子辯論,這一共是七個,說出七個理由。

  

  

  「又此定中由意識故執有心者,此心是善不善無記皆不得成,故不應理。」

  

  這一段文在這麼多的《攝大乘論》裏面的翻譯,有的有,有的沒有。「又此定中」,又這個滅盡定裏邊,「由意識故執有心者」。這個小乘佛教的學者,這經部,他由于意識的存在,所以執著滅盡定是有心定,這樣子的執著是不對的。「此心是善不善無記皆不得成」,因爲用滅盡定的情況來觀察這個意識,它是不能成立。你那個第六意識,它一定是有一個所緣境,有個明了的所緣境,它不是善,就是不善,就是無記,而這叁種所緣境在滅盡定裏邊都不能成立,都沒有,看不見的。它不能說是與善根相應,那就不成爲滅盡定了;也不能說它是不善,因爲這個滅盡定是聖人無漏的境界,那是勝義善,怎能說是不善呢?也不能說是無記,因爲它是善法嘛,就不是無記,都不能成立。

  

  如果你若認爲是那個識不離身識是阿賴耶識,那個異熟無記,那還是可以,因爲那個第六意識它有聖人無漏的,無我的智慧境界相應。但是呢,他不是佛境界!若照大阿羅漢來說,約大菩薩說,他不是佛,他還有阿賴耶識在裏邊,所以還有個異熟無記。如果佛呢,那是大圓鏡智,沒有這個異熟識了,-無垢識了。所以你若約這個第六意識來解釋這個不離身識,「皆不得成」,你若說是善也不可以,說不善、說無記都不可以,「故不應理」,所以不合道理。你若說是有第八阿賴耶識,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沒有這個問題。

  

  

  2、附論色心無間生爲種不成

  

  「若複有執色心無間生是諸法種子。」

  

  這底下,印順老法師的科是「附論色心無間生爲種不成」。因爲前面是「出世清淨非賴耶不成」這底下就好象不是正意,所以叫做附論。

  

  「若複有執」,若是又有人執著「色心無間生是諸法種子」。這是小乘佛教的學者,他們有另一種想法,說這個種子,一切法都是因緣生,不是自然有的。那麼生一定先要造成一個種子,由種子生現行,才有一切法的。那麼這是怎麼樣說法呢?「色心無間生」,就是前一剎那的色生後一剎那的色。「無間」前一剎那後一剎那中間是沒有間隔的。就是後一剎那色的種子就在前一剎那裏邊,所以前一剎的色它有功能生次一剎那的色,這是色。心也是,前一剎那的心有種子生次一剎那的心,這就是「色心無間生」,那麼這世間上的一切有爲法,它的種子都是這樣情形的,這樣子解釋。

  

  

  「此不得成,如前已說。」

  

  這是無著菩薩就是這樣破他,不同意,你這樣的說法也不能成立。「如前已說」,像前面的文,我已經說過了那個道理,你這個道理是不對的。就是前第二十頁最後一行「二念不俱有」那個地方。因爲無著菩薩的思想,就是這個種子的成立「謂依彼法俱生俱滅,此中有能生彼因性」,這樣子才能成爲種子。這前一剎那和後一剎那不能同時受熏,怎能有種子呢?所以這個道理是不成立的。

  

  

  「又從無色、無想天沒,滅定等出,不應道理。又阿羅漢後心不成。」

  

  這底下又舉出事實來否定他的說法。「又從無色、無想天沒」,你說是前一剎那的色能生後一剎那的色,這樣子,那麼若是從無色天的人他死掉了,無色天的人他的定壞了,壞了他就從無色界天墮落下來,生到色界天來,生到欲界天來。色界天、欲界天都是有色的,那麼這個色的種子從哪兒來呢?那麼他在無色界天,色已經滅了,滅了沒有種子了,那麼後來生到色界天、欲界天,那個種子從哪兒來呢?所以你說前一剎那的色生後一剎那,這件事有困難。

  

  「無想天沒」,這無想天,他若是死了,五百大劫的壽命,禅定就壞了,那他就死了。死了他若是或者生到色界天、生到欲界天來的時候,他那個心,這個種子從哪兒來呢?在無想天的時候,你不承認有阿賴耶識嘛!那麼無想天的六識都滅了,沒有前一剎那心,後一剎那心怎麼生起呢?所以你這個種子的說法不能成立。

  

  「滅定等出」,從這個滅受想定裏面出來的時候,那麼他也是,他入滅盡定入了叁天,或者七天,或者多久,他的識是滅了,你不承認有阿賴耶識嘛!那麼只有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在滅盡定裏面滅了,他從滅盡定裏面出來的時候,那個識的種子從哪裏來?就是沒有種子了,就不能生起了。但是從無色界天,他也能生到色界天,生到欲界天,還是有色。無想天和滅盡定的人,無心定裏面出定以後,還是有心識的,所以你的說法「不應道理」。若是有阿賴耶識,這問題就沒有了!因爲在阿賴耶識裏面有種子,色有色的種子,心有心的種子,這個緣起就可以過去了!它沒有這個障礙,沒有這個困難。「又阿羅漢後心不成」,你認爲前一剎那心生後一剎那心,前一剎那中有種子能生後一剎那心,若是決定這樣的話,那阿羅漢的後心就不能成立了。因爲阿羅漢最後入涅槃的時候,前一剎那心滅了,後一剎那心不生。按你的道理,這個後一剎那心非生不可,因爲前一剎那心有種子生後一剎那心,那麼阿羅漢沒有辦法能入無余涅槃了,永久的要有心,這事情也不能成立了!若是有阿賴耶識呢,這件事情就沒有問題,阿賴耶識因爲修學聖道,把這個有漏的色心,有漏的種子都消滅了,所以滅了就不生了,這就沒有這個困難。

  

  

  「唯可容有等無間緣。」

  

  這一句話呢,就是無著菩薩來融通「色心無間」這句話─「色心無間生是諸法種子」這個道理,融通這句話。你說色心無間,前一剎那心生後一剎那心,那是擁有等無間緣的意思。前一剎那心滅了,騰出一個位子,後一剎那心生起,這是等無間緣的道理。若是色法也是前一剎那滅,後一剎那生,有等無間緣,這是小乘部派學者也有這個意思。但是在大乘的唯識的經論裏邊,不承認色法有等無間緣的;或者是容許他,好!你說有就有吧!「容有等無間緣」,是這麼意思。

  

  

  庚、結成賴耶

  

  「如是若離一切種子異熟果識,雜染清淨皆不得成,是故成就如前所說相阿賴耶識,決定是有。」

  

  這是「結成賴耶」。前面說出這麼多的理由,一定要有阿賴耶識,這些雜染法也好、清淨法也好,才能成立。現在結束這一段文。「如是」,像前面這一大段文所說的道理,就會明白了,不管是雜染的、是清淨的,若是離了「一切種子異熟果識,雜染清淨皆不得成」,都不能成立。「是故成就如前所說」,所以我前面說的都可以成立了。「所說相」,阿賴耶識有叁相、還有叁雜染、世間清淨、出世間清淨,這麼多的事情上可以證明阿賴耶識決定是有,不是沒有的。這是結束這一大段文。

  

  

  辛、別釋轉依非賴耶不成

  

  「此中叁頌:菩薩于淨心,遠離于五識,無余,心轉依雲何汝當作?」

  

  這是「別釋轉依非賴耶不成」,就是再特別的解釋,這個轉依其實就是出世間清淨法的境界,但是又特別的有這一段,沒有阿賴耶識是不能成立的。這個「轉依」其實我們講過,這個依就是阿賴耶識,現在你修學聖道,就能轉變這個阿賴耶識,就是這樣意思。若是不修學聖道,這個阿賴耶識沒有辦法變化,那麼我們繼續貪瞋癡煩惱的熏習,就是一直地在生死裏流轉,你不能轉變它。若修學聖道呢,就能棄舍一切雜染的惑業苦,能栽培聖道的清淨的功德,就能把阿賴耶識破了,所以叫做轉依。究竟的轉依就是到佛的境界,到佛的境界,一切雜染法都清除了,阿賴耶識究竟清淨了,得到大圓鏡智、無量功德莊嚴的境界了。若阿羅漢得聖道、入無余涅槃,也可以算是轉依,但只是一部份。是約這個意思來說明。

  

  此中有叁個頌,第一個頌:「菩薩于淨心,遠離于五識」。這個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不斷地修學聖道,他有大悲心度衆生,但是他還是自己要修行的。要得無生法忍,你才能成就度化衆生的能力,你不修學聖道,不能得無生法忍,度化衆生的能力是不夠的,所以說「菩薩于淨心」,這個「淨心」就是無漏的聖道現前了,內心清淨了,沒有一切雜染的汙染了,所以是清淨心。就是那個根本無分別智與第一義相應的那個智慧出現了的時候,叫「淨心」,聖道現前的時候。

  

  「遠離于五識」,這個時候一定是在禅定裏面,所以沒有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前五識都不動了!那麼第六識呢,與聖道相應,是這樣子。「無余」,就是沒有其他的染汙的意識,沒有染汙的意識、也沒有有漏善的意識;現在純是清淨無漏的,與第一義相應的智慧境界,這叫「無余」。

  

  如果你若不承認阿賴耶識的話呢,這個時候,就是「心轉依雲何汝當作?」。這個時候,你只是一念第六意識的清淨心,妙觀察智的境界,那麼這個轉依的事情怎麼樣安排呢?你應該怎麼安排法呢?這安排不來了!這個意思是什麼呢?這個轉依就是「菩薩于淨心」,是初開始得聖道的境界,你若承認有阿賴耶識的時候呢,雖然第六識與無漏的般若相應的時候,但是還有很多的雜染種子在阿賴耶識裏面,你若繼續修學聖道,就可以轉依,舍染得淨,棄舍阿賴耶識裏面染汙的種子,那麼加強清淨的功德,乃至到佛的境界的時候,轉依成就了,究竟清淨了。若是你不承認有阿賴耶識,那沒有阿賴耶識,那麼這些雜染種子也都沒有了,那麼這時候怎麼轉依呢?「雲何」,怎麼辦法,「汝當作」,你怎麼樣來安排這個轉依的道理呢?怎麼樣安立呢?沒有辦法安立了!所以不承認阿賴耶識是不行的,這是這…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