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意思。
「若對治轉依,非斷故不成。」
假設你執著對治就是轉依,你若這樣講,「非斷故不成」那不行,那不是斷,那是不能成立的。說我聖道現而能斷煩惱了,那就是轉依,這個裏面有點問題!對治只是轉依的開始,只是在因地初開始的境界,轉依還沒圓滿,轉依是到佛的境界才圓滿,或者得了涅槃了,得了無余涅槃了,這叫做轉依。你現在初開始得聖道,小乘就指初果,大乘就初歡喜地,才開始入聖道,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嘛!你說若對治就是轉依,「非斷」,他沒有將所有的雜染全部的斷除去,只是一少份,斷除一少份的煩惱,那怎麼能說它就是轉依呢?「故不成」,所以不能成爲轉依的。
「果因無差別」
如果你執著那一定就是轉依,「果因無差別」,那麼你在初開始得聖道還是因,還沒成佛嘛!成佛的時候叫果,究竟圓滿的大般涅槃是果,你初開始入聖道是因,因果沒有差別了。初開始就是轉依,不是因就是果,那麼無差別了,那怎麼可以呢?「果因無差別」,有這種過失。
「于永斷成過。」
若是對這個「永斷」,就是永久地、全部地斷除去一切煩惱障、所知障,究竟清淨的大般涅槃來說,你說初開始的聖道就是轉依,那是不對的!初得無生法忍,他說他就是最究竟的佛,那不是增上慢了嗎?說初果還不如二果,怎麼能說就是四果呢?所以「于永斷成過」,那是不合道理的!所以你一定要有阿賴耶識,這個問題才能解決,是這樣意思。
「無種或無體,若許爲轉依,無彼二無故,轉依不應理。」
這底下說,怎麼叫做轉依?「無種」,如果你說是沒有種子,沒有雜染的種子,只是轉依,或者這麼說。「或無體」,是沒有雜染識,沒有識體,沒有識的體,那就是轉依。你若這樣說的話呢,你若不承認有阿賴耶識呢,這還是不行,「無彼二無故」。你若有阿賴耶識,你初得聖道以後,你還有阿賴耶識,裏邊有很多的雜染種子,那麼你繼續修(這和前文的意思一樣),你繼續修行,這時候就可以把種子把它滅掉了,叫「無種」。沒有雜染的種子,雜染的識也沒有了,這是「二無」。現在你若不承認有阿賴耶識,這兩個無都沒有,「無彼二無故」。
「轉依不應理」,那麼你這個轉依怎麼辦法呢?沒有辦法轉依了!若是有阿賴耶識,也有雜染的識,也有雜染的種子,然後你修學聖道,把這兩個把它滅掉;滅掉這個雜染的種子,滅掉雜染的識,使令這兩個「有」變成兩個「無」,那麼這就是你轉依的成就,逐漸地、次第地他就可以轉依了。
若不承認有阿賴耶識,「無彼二無故」,這兩個「無」沒有、不可能了;沒有阿賴耶識,也沒有種子,也沒有識了!你怎麼能把它變成「無」呢?所以「轉依不應理」。在這樣不承認有阿賴耶識的時候,這個轉依這件事沒有辦法安排,所以不承認有阿賴耶識是不合道理的。這是叁個頌,從這叁個頌上來證明得了聖道的時候,還是要有阿賴耶識,才能說明你繼續用功的成就,才能夠安立轉依的這個大圓滿的境界,才能夠安立出來。
第叁項、成立賴耶差別3
甲、總標
「複次,此阿賴耶識差別雲何?略說應知或叁種,或四種。」
這底下是第叁項「成立賴耶差別」。前面,這是很大的一科,「從聖教中安立阿賴耶識」、「在理論上成立阿賴耶識」。第二節是「在理論上成立阿賴耶識」,第一項是「安立阿賴耶相」,第二項是「抉擇賴耶爲染淨依」,現在第叁項是「成立賴耶差別」。這個「賴耶差別」,阿賴耶識的差別是怎麼個情形呢?看下文的解釋,「略說應知或叁種,或四種」,就是裏邊的種子的差別,種子的作用的差別,也就是熏習的差別。前面只是大略地說熏習-雜染品類諸法的熏習,這底下把熏習的種子分出來不同的項目,就是分出來品類,各式各樣的,是這樣意思。
「複次,此阿賴耶識」的差別,種子的熏習是怎麼樣的情形呢?「略說應知或叁種,或四種」,或者是說叁種,或者說是四種。
乙、叁種差別
「此中叁種者,謂叁種熏習差別故。」
「此中叁種者」是什麼呢?「謂叁種熏習差別故」。熏習有叁種的不同,所以也就是阿賴耶識的差別了。
「一、名言熏習差別,二、我見熏習差別,叁、有支熏習差別。」
這叁種熏習差別在下邊的所知相裏邊有詳細的解釋。所以在這裏他沒解釋,無著菩薩在這裏他沒說,但是列出來這個名字。這個「名言熏習差別」,名言這句話怎麼講呢?名就是言,言是說話。這個說話它的先決條件,就是你要知道種種的名,然後把種種的名連接起來,就可以變成種種的語言。如果你沒有名,你沒有辦法說話。譬如說小孩子叫「爸」、叫「媽媽」,這些都是名,「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所有所有都是名,所以名就是言。而這個名言這裏邊,剛才也提過,你要說話呢,心裏面要想,心裏面要觀想、要思惟,你才能夠說話。但是思想也是一定要有名,不然你沒辦法想,「名爲先故想,想爲先故說」,這唯識的書上常常有這句話,先要有名。然後你心才會思想,你先要心裏面思想,然後你才能說話,不然你不能說話,所以總起來就叫做名言。
「名言熏習」,就是你說話的時候,也是心裏在想,你不說話,心裏面分別也是想,所以這個熏習阿賴耶識,明白一點說,就是你心一動就熏習阿賴耶識了,那就叫做「名言熏習」。但是在《成唯識論》上,把它分成兩種:一個是顯境名言,一個是表義名言。這個表義名言就是能诠諸法的音聲,那麼就是說話;用種種的語言去表達種種的思想,種種的意,這當然還是心。這樣的表義名言呢,你用種種的語言表達種種的事情,別人聽見了心裏也會想,心裏面思想呢,就是沒有說話,只是內心裏面想,那麼叫做顯境名言。就是心裏面,各式各樣的心,心、心所法,再明白點說,就是各式各樣的分別,分別種種的所分別的境界,這叫顯境名言。
顯境名言和表義名言其實是一回事,因爲你自己內心裏面覺了種種的意,然後用種種的語言把它說出來;說出來,別的人聽見了嘛,心裏面又會去種種的分別;分別,又會說出了種種的語言,就是這樣子。由種種的語言引起內心的分別,由內心的分別又發爲種種的語言。你這樣子,你內心在活動的時候,就熏習了阿賴耶識了。這時候,熏習了各式各樣的種子,各式各樣的功能,由此功能作爲一切有爲法的親因緣。你只要心若動的時候,就有能分別、也有所分別,所以就變出一切有爲法了,就是這樣子,這叫做「名言熏習」的「差別」。
我們若學習般若、學習《中觀論》,主要是說一切法無自性、因緣所生、是畢竟空的,那麼能分別、所分別都是畢竟空,與第一義谛相應,破除愛煩惱、破除見煩惱,得聖道了,簡要來說就是這樣子,它著重于一切法的自性空,當然是直接了當就與第一義谛相應了。但是唯識裏邊,它特別的微細,在有爲法裏邊說出一個名,說出一個名來;這個名在衆生的心識的活動上,它占有一個最重要的地位,所以提出來這個問題。這就是在禅定裏面,佛菩薩的大智慧,在禅定裏面觀察衆生的心裏活動,這個名的條件很重要,沒有名字的時候,心也不能動、也不會說話,所以就是因名言的思惟熏習而有一切法,而一切法都是心的變現,本身沒有體性,只是個假名。所以我在想啊!如果你學習《中觀論》以後,再學習《攝大乘論》、《成唯識論》,對于一切法空的意思我認爲會更深刻的認識到,一切法只假名字、沒有真實性,會更深刻的認識到。
所以這裏面說「名言熏習」,一切法的緣起原來就是名言熏習而有的;你這樣去思惟、去觀察。當然我們現在是在書本上,由佛菩薩的法語,我們這樣去想。假設你在靜坐的時候,你也常常思惟,你就會更深刻的、更清楚的認識到這件事,的確都是名言。沒有名言的時候,你心裏沒有事,都是名言,歡喜的事也是名言,你不歡喜的事也是名言。這樣子來說呢,名言所表達的事情都是假的,不是真實的。因爲若沒有名言去诠的時候,你就沒有事,你心裏什麼事沒有。若是那個名言所表達的義有真實性的話呢,那可是不同;沒有名言的時候,它也同樣應該有作用,但是我們人的心情上不是,沒有名言的時候,心裏什麼事都沒有。所以因名言而心動了,心一動就熏習了,熏習在阿賴耶識裏面。所以「名言熏習差別」,一個顯境名言、一個表義名言。
「二、我見熏習差別」,這個「我見熏習差別」,我們頭幾次也常常說,就是執著有一個我。能執著的是誰?就是我們的分別心,就是我們這一念的染汙心,去執著有個我,執著一切法都是真實性。所執著的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名言。說這裏有一個可愛的東西,這是個名言;說這裏有一個我,也還是名言,沒有真實的我,也沒有真實可愛的、可惡的,可憎惡的東西也都是名言,只是有一句話而已,有那麼一句,有個假名字而已。執著它是我,還是名言熏習,但是因爲它這個我見的熏習在生死的緣起裏面也是最重要的部份,所以單獨地立出來一個,給它一個名字,叫「我見熏習差別」,執著有個我。當然這個是有俱生的我執、有分別的我執。
俱生我執就是第七識─末那識,末那識它就是與生俱來的、它任運地就要執著是我,是這樣子。那麼這樣子去思量,這個意是思量義,思惟是有我,就熏習了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有我的種子。由這個種子一生現行,心裏面還是分別是有我。並不是說這個我見熏習的種子生出來一個實我,不是這個意思。就是生出來我的執著而已,我的執著心因此而現起,不是生出…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