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P38

  ..续本文上一页以你刚才说,说那个用身行来作譬喻,这个是不可以的!那个身行是非遍行,在此受想的意行中是「不有」,没有那个「非遍行」,因为意识和受想是遍行,所以你那个譬喻是不合的,不能做譬喻。那么这是这样子辩论,这一共是七个,说出七个理由。

  

  

  「又此定中由意识故执有心者,此心是善不善无记皆不得成,故不应理。」

  

  这一段文在这么多的《摄大乘论》里面的翻译,有的有,有的没有。「又此定中」,又这个灭尽定里边,「由意识故执有心者」。这个小乘佛教的学者,这经部,他由于意识的存在,所以执着灭尽定是有心定,这样子的执着是不对的。「此心是善不善无记皆不得成」,因为用灭尽定的情况来观察这个意识,它是不能成立。你那个第六意识,它一定是有一个所缘境,有个明了的所缘境,它不是善,就是不善,就是无记,而这三种所缘境在灭尽定里边都不能成立,都没有,看不见的。它不能说是与善根相应,那就不成为灭尽定了;也不能说它是不善,因为这个灭尽定是圣人无漏的境界,那是胜义善,怎能说是不善呢?也不能说是无记,因为它是善法嘛,就不是无记,都不能成立。

  

  如果你若认为是那个识不离身识是阿赖耶识,那个异熟无记,那还是可以,因为那个第六意识它有圣人无漏的,无我的智慧境界相应。但是呢,他不是佛境界!若照大阿罗汉来说,约大菩萨说,他不是佛,他还有阿赖耶识在里边,所以还有个异熟无记。如果佛呢,那是大圆镜智,没有这个异熟识了,-无垢识了。所以你若约这个第六意识来解释这个不离身识,「皆不得成」,你若说是善也不可以,说不善、说无记都不可以,「故不应理」,所以不合道理。你若说是有第八阿赖耶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没有这个问题。

  

  

  2、附论色心无间生为种不成

  

  「若复有执色心无间生是诸法种子。」

  

  这底下,印顺老法师的科是「附论色心无间生为种不成」。因为前面是「出世清净非赖耶不成」这底下就好象不是正意,所以叫做附论。

  

  「若复有执」,若是又有人执着「色心无间生是诸法种子」。这是小乘佛教的学者,他们有另一种想法,说这个种子,一切法都是因缘生,不是自然有的。那么生一定先要造成一个种子,由种子生现行,才有一切法的。那么这是怎么样说法呢?「色心无间生」,就是前一剎那的色生后一剎那的色。「无间」前一剎那后一剎那中间是没有间隔的。就是后一剎那色的种子就在前一剎那里边,所以前一剎的色它有功能生次一剎那的色,这是色。心也是,前一剎那的心有种子生次一剎那的心,这就是「色心无间生」,那么这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它的种子都是这样情形的,这样子解释。

  

  

  「此不得成,如前已说。」

  

  这是无著菩萨就是这样破他,不同意,你这样的说法也不能成立。「如前已说」,像前面的文,我已经说过了那个道理,你这个道理是不对的。就是前第二十页最后一行「二念不俱有」那个地方。因为无著菩萨的思想,就是这个种子的成立「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这样子才能成为种子。这前一剎那和后一剎那不能同时受熏,怎能有种子呢?所以这个道理是不成立的。

  

  

  「又从无色、无想天没,灭定等出,不应道理。又阿罗汉后心不成。」

  

  这底下又举出事实来否定他的说法。「又从无色、无想天没」,你说是前一剎那的色能生后一剎那的色,这样子,那么若是从无色天的人他死掉了,无色天的人他的定坏了,坏了他就从无色界天堕落下来,生到色界天来,生到欲界天来。色界天、欲界天都是有色的,那么这个色的种子从哪儿来呢?那么他在无色界天,色已经灭了,灭了没有种子了,那么后来生到色界天、欲界天,那个种子从哪儿来呢?所以你说前一剎那的色生后一剎那,这件事有困难。

  

  「无想天没」,这无想天,他若是死了,五百大劫的寿命,禅定就坏了,那他就死了。死了他若是或者生到色界天、生到欲界天来的时候,他那个心,这个种子从哪儿来呢?在无想天的时候,你不承认有阿赖耶识嘛!那么无想天的六识都灭了,没有前一剎那心,后一剎那心怎么生起呢?所以你这个种子的说法不能成立。

  

  「灭定等出」,从这个灭受想定里面出来的时候,那么他也是,他入灭尽定入了三天,或者七天,或者多久,他的识是灭了,你不承认有阿赖耶识嘛!那么只有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在灭尽定里面灭了,他从灭尽定里面出来的时候,那个识的种子从哪里来?就是没有种子了,就不能生起了。但是从无色界天,他也能生到色界天,生到欲界天,还是有色。无想天和灭尽定的人,无心定里面出定以后,还是有心识的,所以你的说法「不应道理」。若是有阿赖耶识,这问题就没有了!因为在阿赖耶识里面有种子,色有色的种子,心有心的种子,这个缘起就可以过去了!它没有这个障碍,没有这个困难。「又阿罗汉后心不成」,你认为前一剎那心生后一剎那心,前一剎那中有种子能生后一剎那心,若是决定这样的话,那阿罗汉的后心就不能成立了。因为阿罗汉最后入涅槃的时候,前一剎那心灭了,后一剎那心不生。按你的道理,这个后一剎那心非生不可,因为前一剎那心有种子生后一剎那心,那么阿罗汉没有办法能入无余涅槃了,永久的要有心,这事情也不能成立了!若是有阿赖耶识呢,这件事情就没有问题,阿赖耶识因为修学圣道,把这个有漏的色心,有漏的种子都消灭了,所以灭了就不生了,这就没有这个困难。

  

  

  「唯可容有等无间缘。」

  

  这一句话呢,就是无著菩萨来融通「色心无间」这句话─「色心无间生是诸法种子」这个道理,融通这句话。你说色心无间,前一剎那心生后一剎那心,那是拥有等无间缘的意思。前一剎那心灭了,腾出一个位子,后一剎那心生起,这是等无间缘的道理。若是色法也是前一剎那灭,后一剎那生,有等无间缘,这是小乘部派学者也有这个意思。但是在大乘的唯识的经论里边,不承认色法有等无间缘的;或者是容许他,好!你说有就有吧!「容有等无间缘」,是这么意思。

  

  

  庚、结成赖耶

  

  「如是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是故成就如前所说相阿赖耶识,决定是有。」

  

  这是「结成赖耶」。前面说出这么多的理由,一定要有阿赖耶识,这些杂染法也好、清净法也好,才能成立。现在结束这一段文。「如是」,像前面这一大段文所说的道理,就会明白了,不管是杂染的、是清净的,若是离了「一切种子异熟果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都不能成立。「是故成就如前所说」,所以我前面说的都可以成立了。「所说相」,阿赖耶识有三相、还有三杂染、世间清净、出世间清净,这么多的事情上可以证明阿赖耶识决定是有,不是没有的。这是结束这一大段文。

  

  

  辛、别释转依非赖耶不成

  

  「此中三颂:菩萨于净心,远离于五识,无余,心转依云何汝当作?」

  

  这是「别释转依非赖耶不成」,就是再特别的解释,这个转依其实就是出世间清净法的境界,但是又特别的有这一段,没有阿赖耶识是不能成立的。这个「转依」其实我们讲过,这个依就是阿赖耶识,现在你修学圣道,就能转变这个阿赖耶识,就是这样意思。若是不修学圣道,这个阿赖耶识没有办法变化,那么我们继续贪瞋痴烦恼的熏习,就是一直地在生死里流转,你不能转变它。若修学圣道呢,就能弃舍一切杂染的惑业苦,能栽培圣道的清净的功德,就能把阿赖耶识破了,所以叫做转依。究竟的转依就是到佛的境界,到佛的境界,一切杂染法都清除了,阿赖耶识究竟清净了,得到大圆镜智、无量功德庄严的境界了。若阿罗汉得圣道、入无余涅槃,也可以算是转依,但只是一部份。是约这个意思来说明。

  

  此中有三个颂,第一个颂:「菩萨于净心,远离于五识」。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不断地修学圣道,他有大悲心度众生,但是他还是自己要修行的。要得无生法忍,你才能成就度化众生的能力,你不修学圣道,不能得无生法忍,度化众生的能力是不够的,所以说「菩萨于净心」,这个「净心」就是无漏的圣道现前了,内心清净了,没有一切杂染的污染了,所以是清净心。就是那个根本无分别智与第一义相应的那个智慧出现了的时候,叫「净心」,圣道现前的时候。

  

  「远离于五识」,这个时候一定是在禅定里面,所以没有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都不动了!那么第六识呢,与圣道相应,是这样子。「无余」,就是没有其他的染污的意识,没有染污的意识、也没有有漏善的意识;现在纯是清净无漏的,与第一义相应的智慧境界,这叫「无余」。

  

  如果你若不承认阿赖耶识的话呢,这个时候,就是「心转依云何汝当作?」。这个时候,你只是一念第六意识的清净心,妙观察智的境界,那么这个转依的事情怎么样安排呢?你应该怎么安排法呢?这安排不来了!这个意思是什么呢?这个转依就是「菩萨于净心」,是初开始得圣道的境界,你若承认有阿赖耶识的时候呢,虽然第六识与无漏的般若相应的时候,但是还有很多的杂染种子在阿赖耶识里面,你若继续修学圣道,就可以转依,舍染得净,弃舍阿赖耶识里面染污的种子,那么加强清净的功德,乃至到佛的境界的时候,转依成就了,究竟清净了。若是你不承认有阿赖耶识,那没有阿赖耶识,那么这些杂染种子也都没有了,那么这时候怎么转依呢?「云何」,怎么办法,「汝当作」,你怎么样来安排这个转依的道理呢?怎么样安立呢?没有办法安立了!所以不承认阿赖耶识是不行的,这是这…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