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意思。
「若对治转依,非断故不成。」
假设你执着对治就是转依,你若这样讲,「非断故不成」那不行,那不是断,那是不能成立的。说我圣道现而能断烦恼了,那就是转依,这个里面有点问题!对治只是转依的开始,只是在因地初开始的境界,转依还没圆满,转依是到佛的境界才圆满,或者得了涅槃了,得了无余涅槃了,这叫做转依。你现在初开始得圣道,小乘就指初果,大乘就初欢喜地,才开始入圣道,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嘛!你说若对治就是转依,「非断」,他没有将所有的杂染全部的断除去,只是一少份,断除一少份的烦恼,那怎么能说它就是转依呢?「故不成」,所以不能成为转依的。
「果因无差别」
如果你执着那一定就是转依,「果因无差别」,那么你在初开始得圣道还是因,还没成佛嘛!成佛的时候叫果,究竟圆满的大般涅槃是果,你初开始入圣道是因,因果没有差别了。初开始就是转依,不是因就是果,那么无差别了,那怎么可以呢?「果因无差别」,有这种过失。
「于永断成过。」
若是对这个「永断」,就是永久地、全部地断除去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究竟清净的大般涅槃来说,你说初开始的圣道就是转依,那是不对的!初得无生法忍,他说他就是最究竟的佛,那不是增上慢了吗?说初果还不如二果,怎么能说就是四果呢?所以「于永断成过」,那是不合道理的!所以你一定要有阿赖耶识,这个问题才能解决,是这样意思。
「无种或无体,若许为转依,无彼二无故,转依不应理。」
这底下说,怎么叫做转依?「无种」,如果你说是没有种子,没有杂染的种子,只是转依,或者这么说。「或无体」,是没有杂染识,没有识体,没有识的体,那就是转依。你若这样说的话呢,你若不承认有阿赖耶识呢,这还是不行,「无彼二无故」。你若有阿赖耶识,你初得圣道以后,你还有阿赖耶识,里边有很多的杂染种子,那么你继续修(这和前文的意思一样),你继续修行,这时候就可以把种子把它灭掉了,叫「无种」。没有杂染的种子,杂染的识也没有了,这是「二无」。现在你若不承认有阿赖耶识,这两个无都没有,「无彼二无故」。
「转依不应理」,那么你这个转依怎么办法呢?没有办法转依了!若是有阿赖耶识,也有杂染的识,也有杂染的种子,然后你修学圣道,把这两个把它灭掉;灭掉这个杂染的种子,灭掉杂染的识,使令这两个「有」变成两个「无」,那么这就是你转依的成就,逐渐地、次第地他就可以转依了。
若不承认有阿赖耶识,「无彼二无故」,这两个「无」没有、不可能了;没有阿赖耶识,也没有种子,也没有识了!你怎么能把它变成「无」呢?所以「转依不应理」。在这样不承认有阿赖耶识的时候,这个转依这件事没有办法安排,所以不承认有阿赖耶识是不合道理的。这是三个颂,从这三个颂上来证明得了圣道的时候,还是要有阿赖耶识,才能说明你继续用功的成就,才能够安立转依的这个大圆满的境界,才能够安立出来。
第三项、成立赖耶差别3
甲、总标
「复次,此阿赖耶识差别云何?略说应知或三种,或四种。」
这底下是第三项「成立赖耶差别」。前面,这是很大的一科,「从圣教中安立阿赖耶识」、「在理论上成立阿赖耶识」。第二节是「在理论上成立阿赖耶识」,第一项是「安立阿赖耶相」,第二项是「抉择赖耶为染净依」,现在第三项是「成立赖耶差别」。这个「赖耶差别」,阿赖耶识的差别是怎么个情形呢?看下文的解释,「略说应知或三种,或四种」,就是里边的种子的差别,种子的作用的差别,也就是熏习的差别。前面只是大略地说熏习-杂染品类诸法的熏习,这底下把熏习的种子分出来不同的项目,就是分出来品类,各式各样的,是这样意思。
「复次,此阿赖耶识」的差别,种子的熏习是怎么样的情形呢?「略说应知或三种,或四种」,或者是说三种,或者说是四种。
乙、三种差别
「此中三种者,谓三种熏习差别故。」
「此中三种者」是什么呢?「谓三种熏习差别故」。熏习有三种的不同,所以也就是阿赖耶识的差别了。
「一、名言熏习差别,二、我见熏习差别,三、有支熏习差别。」
这三种熏习差别在下边的所知相里边有详细的解释。所以在这里他没解释,无著菩萨在这里他没说,但是列出来这个名字。这个「名言熏习差别」,名言这句话怎么讲呢?名就是言,言是说话。这个说话它的先决条件,就是你要知道种种的名,然后把种种的名连接起来,就可以变成种种的语言。如果你没有名,你没有办法说话。譬如说小孩子叫「爸」、叫「妈妈」,这些都是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所有所有都是名,所以名就是言。而这个名言这里边,刚才也提过,你要说话呢,心里面要想,心里面要观想、要思惟,你才能够说话。但是思想也是一定要有名,不然你没办法想,「名为先故想,想为先故说」,这唯识的书上常常有这句话,先要有名。然后你心才会思想,你先要心里面思想,然后你才能说话,不然你不能说话,所以总起来就叫做名言。
「名言熏习」,就是你说话的时候,也是心里在想,你不说话,心里面分别也是想,所以这个熏习阿赖耶识,明白一点说,就是你心一动就熏习阿赖耶识了,那就叫做「名言熏习」。但是在《成唯识论》上,把它分成两种:一个是显境名言,一个是表义名言。这个表义名言就是能诠诸法的音声,那么就是说话;用种种的语言去表达种种的思想,种种的意,这当然还是心。这样的表义名言呢,你用种种的语言表达种种的事情,别人听见了心里也会想,心里面思想呢,就是没有说话,只是内心里面想,那么叫做显境名言。就是心里面,各式各样的心,心、心所法,再明白点说,就是各式各样的分别,分别种种的所分别的境界,这叫显境名言。
显境名言和表义名言其实是一回事,因为你自己内心里面觉了种种的意,然后用种种的语言把它说出来;说出来,别的人听见了嘛,心里面又会去种种的分别;分别,又会说出了种种的语言,就是这样子。由种种的语言引起内心的分别,由内心的分别又发为种种的语言。你这样子,你内心在活动的时候,就熏习了阿赖耶识了。这时候,熏习了各式各样的种子,各式各样的功能,由此功能作为一切有为法的亲因缘。你只要心若动的时候,就有能分别、也有所分别,所以就变出一切有为法了,就是这样子,这叫做「名言熏习」的「差别」。
我们若学习般若、学习《中观论》,主要是说一切法无自性、因缘所生、是毕竟空的,那么能分别、所分别都是毕竟空,与第一义谛相应,破除爱烦恼、破除见烦恼,得圣道了,简要来说就是这样子,它着重于一切法的自性空,当然是直接了当就与第一义谛相应了。但是唯识里边,它特别的微细,在有为法里边说出一个名,说出一个名来;这个名在众生的心识的活动上,它占有一个最重要的地位,所以提出来这个问题。这就是在禅定里面,佛菩萨的大智慧,在禅定里面观察众生的心里活动,这个名的条件很重要,没有名字的时候,心也不能动、也不会说话,所以就是因名言的思惟熏习而有一切法,而一切法都是心的变现,本身没有体性,只是个假名。所以我在想啊!如果你学习《中观论》以后,再学习《摄大乘论》、《成唯识论》,对于一切法空的意思我认为会更深刻的认识到,一切法只假名字、没有真实性,会更深刻的认识到。
所以这里面说「名言熏习」,一切法的缘起原来就是名言熏习而有的;你这样去思惟、去观察。当然我们现在是在书本上,由佛菩萨的法语,我们这样去想。假设你在静坐的时候,你也常常思惟,你就会更深刻的、更清楚的认识到这件事,的确都是名言。没有名言的时候,你心里没有事,都是名言,欢喜的事也是名言,你不欢喜的事也是名言。这样子来说呢,名言所表达的事情都是假的,不是真实的。因为若没有名言去诠的时候,你就没有事,你心里什么事没有。若是那个名言所表达的义有真实性的话呢,那可是不同;没有名言的时候,它也同样应该有作用,但是我们人的心情上不是,没有名言的时候,心里什么事都没有。所以因名言而心动了,心一动就熏习了,熏习在阿赖耶识里面。所以「名言熏习差别」,一个显境名言、一个表义名言。
「二、我见熏习差别」,这个「我见熏习差别」,我们头几次也常常说,就是执着有一个我。能执着的是谁?就是我们的分别心,就是我们这一念的染污心,去执着有个我,执着一切法都是真实性。所执着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名言。说这里有一个可爱的东西,这是个名言;说这里有一个我,也还是名言,没有真实的我,也没有真实可爱的、可恶的,可憎恶的东西也都是名言,只是有一句话而已,有那么一句,有个假名字而已。执着它是我,还是名言熏习,但是因为它这个我见的熏习在生死的缘起里面也是最重要的部份,所以单独地立出来一个,给它一个名字,叫「我见熏习差别」,执着有个我。当然这个是有俱生的我执、有分别的我执。
俱生我执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它就是与生俱来的、它任运地就要执着是我,是这样子。那么这样子去思量,这个意是思量义,思惟是有我,就熏习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有我的种子。由这个种子一生现行,心里面还是分别是有我。并不是说这个我见熏习的种子生出来一个实我,不是这个意思。就是生出来我的执着而已,我的执着心因此而现起,不是生出…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