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一個真實的我,不是這個意思,那麼這是俱生的我執。
分別我執呢?分別我執因分別而有,或者是因學習而有的。我聽人家講,這個臭皮囊裏面有我,有一個常住不壞的我,怎麼怎麼地,感覺到很歡喜有一個我。這個我是常住不壞,沒有老病死,你看不是很好嗎?執著有我,心裏很歡喜,那麼就是執著了,這是分別我執。或者自己虛妄分別出來的,或者從書本上學習來的,或者是聽人講的,那麼這就叫做分別我執。這種分別我執是要在宗教裏面的人學習這種,有這種學問的人,那麼會有這種分別;一般的人倒是沒有這種想法。這個分別我執也好,俱生我執也好,你心裏面這樣動的時候,有這個名言的動,在阿賴耶識又是造成了種子。造成了種子,有因緣的時候,種子生現行,又是分別有我、有你,你不是我、我不是你,自他就對立起來,就是引起種種的煩惱,所以叫「我見熏習差別」。
「叁、有支熏習差別」,這個「有支」怎麼講呢?這個「有」就是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就是叁界。這個「支」,就像那樹的枝,一個枝一個枝的,就是分別出來種種的不同。或者「支」者,因也;「有支」,就是叁有的因,爲叁有之因。有這樣的因,才有各式各樣的所生法,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才出來的。這個「有支熏習」是指什麼說的呢?就指業力,或者是善業、或者是福業、或者是罪業、或者是不動業,這是有漏的業力。由這有漏的業力使令我們招感果報,招感人天可愛的果報、叁惡道受苦惱的果報,或者是色界天、無色界天不動的禅定的果報。
這個「有支熏習」和「名言熏習」有什麼不同呢?其實叁界各式各樣的事情,他都由名言熏習的種子而現起的。爲什麼又要有這個有支的業力呢?因爲雖然有了名言種子做諸法的親因緣,但是還要假籍業力的引發,它才能出現,這名言的種子才能出現的,它是個增上緣。名言熏習是個因緣,這個「有支熏習」這個業力是增上緣,你沒有業還不行。所以又別立出來一個有支的熏習,就是業力。雖然我們內心裏面,我們沒有得聖道的人,這個心就是要虛妄分別,所以這個名言熏習無窮無盡;你心一動,就熏成了種子,有了種子,有因緣的時候,種子又生現行,現行又熏種子,所以這種功能是無窮無盡的,它沒個完的。但是要去得某一類的果報,還需要有業力的引發,不然還不行。這表示說因緣生法有這麼多的差別、情況,也不是個容易的事情。所以這個《成唯識論》上說,也就是《瑜伽師地論》也有說:有生因、又有引因;有引業、還有滿業,各式各樣不同的情形,那麼這叫做「有支熏習差別」。這叁種熏習差別,下面所知相裏面有解釋。就講到這兒好了!
「複次,此阿賴耶識差別雲何?略說應知或叁種,或四種。此中叁種者,謂叁種熏習差別故:一、名言熏習差別,二、我見熏習差別,叁、有支熏習差別。」 [Tape19]
這個「所知依」這一大章裏面是分兩大段:第一大段是「從聖教中安立阿賴耶識」,就是從佛說的聖言量裏邊,來安立阿賴耶識的存在,是佛說的。第二大段就是「在理論上成立阿賴耶識」,就是生死的流轉、涅槃的還滅都需要有阿賴耶識的存在才能成立。在這一大科裏邊,分成叁大段:第一段是「安立阿賴耶相」,有自相、因相、果相,種種的。第二項「抉擇賴耶爲染淨依」,阿賴耶識是流轉生死和涅槃的依止處。第叁項就是剛才念的這一段文,「成立賴耶的差別」,這第叁段。看下邊的文的介紹,就是阿賴耶識裏邊的種子的差別,就是它的類別不一樣。因爲種子不同,所以由種子發出來的現象也就不同了。「略說應知」或者是「叁種」,或者是「四種」。叁種就是「一、名言熏習差別,二、我見熏習差別,叁、有支熏習差別」,分這麼叁類。這裏把名字列出來,沒有加以解釋。但是下邊說那個四種,也有解釋這叁種的含義的意思,而在「所知相」那一大科裏面,那一大段裏面有解釋,所以這裏沒有詳細解釋。
丙、四種差別5
一、總標
「四種者,一、引發差別、二、異熟差別,叁、緣相差別,四、相貌差別。」
這四種,列出來這四個名字,下邊就一一的解釋。
二、引發差別
「此中引發差別者,謂新起熏習。」
這第一個是「引發差別」,「引發差別」究竟是什麼呢?就是「新起」的「熏習」,就叫做「引發差別」。這個新起的熏習,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新」這個字是對舊說的。就是舊原來就是有的,但是需要新起的熏習來引發它,才能夠招感果報。那麼從這個文義上看呢?就是名言熏習種子是舊有的,這個新起的就是業力,也就是前面那叁種熏習裏面那個有支的熏習。有支熏習的業力能夠引發名言種子,招感果報「 就是這樣意思。
這個名言種子,是每一樣事情、每一法的親因緣。譬如說是我們這個眼識,眼識,我們從表相上看,我們一定要有眼根,有眼根才能發出來眼識,所以眼根壞了,人就失明了,這眼識不發生作用了。可是從名言種子來看呢,眼識它有自己的名言種子的,是它生起的因緣;而那個眼根是它的增上緣,並不是它的親因緣。雖然不是親因緣,但是它也非常重要,所以眼根壞了,眼識就不能生起了。那麼現在這裏說這個「新起熏習」和這個名言的種子來對論,也有這樣的意思。這個「新起熏習」,就是這個業力有增上的力量,有強大的力量使令它去招感果報,所以這個名言種子是親因緣是很重要,可是增上緣也是很重要的。
「此若無者,行爲緣識,取爲緣有,應不得成。」
這底下是從反面來解釋這個「新起熏習」是必須要有的。「此若無者」,假若這個引發的「新起熏習」,能引發的「新起熏習」如果是沒有的話呢,那麼佛說的「行爲緣識,取爲緣有」就不能成立了。
這個「行爲緣識,取爲緣有」這兩句話是十二緣起裏邊說的。十二緣起裏邊,無明緣行,行緣識,後面的愛緣取,取緣有。這個「行爲緣識」,這個行是身口意叁行,身行、語行、意行,身口意叁業的活動。身口意叁業的活動,它就在阿賴耶識裏邊熏成了種子了,也就是加強了種子的力量了,那麼種子就是名言種子,我們身口意叁業的活動就加強了它的力量。
我們若是去思惟這件事的事情呢,其實就是同一件活動,同一件的心理上的活動,它就有這樣不同的意義的,它就是有。我們那個第六意識,我們活動主要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思惟觀察,發動到身口上面來,表現在身口上。身體在活動的時候,在語言說話的時候,也同時就是第六識的活動,因爲第六識不動,是不可能會說話,也不可能會有行動。那麼在行動的時候,這個第六意識,或者是善心所,或者是惡心所,這個就是有目的的行動,或者是傷害他人,或者是利益他人,那麼這就是或者是善業,或者是惡業了。但是心理上的活動本身,也有名言種子的作用,同時也有有支業力的活動,不是單純的。但是其中的差別呢,就可以分成這兩類:一個是有支熏習的業力,一個是名言熏習的種子,熏成了名言的種子。從這兩種來說呢,那麼名言種子的熏習是因緣,業力的熏習是增上緣。從這兩方面看,從業力這一方面來說是引發差別,從名言的種子來說就是所引發的了。所以「此若無者,行爲緣識」,就是我們叁業的活動,在阿賴耶識裏面熏成了種子這件事不能成立,就不能成立。就是它不能引發這個種子去得果報了,沒有這個力量了;沒有「引發差別」的話這件事不能成立。
「取爲緣有,應不得成」,這個「取爲緣有」這個「取」,在十二緣起裏邊的解釋是分兩類的:一種是愛增長名取。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這個愛增長了的時候,那就叫做取,這是一種解釋。第二種解釋就是全面了一點,有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那麼分成四類。
這個欲取,就是我們對于這個色、聲、香、味、觸這五欲,愛著五欲;愛著五欲,發出了種種行動,那叫做欲取,就是我們一般人的境界,欲取。見取就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他有他的一種思想,或者他認爲去修四禅八定這些事情,或者有其他的什麼是屬于宗教性的思想這個範圍內的,認爲這個是最殊勝的,那麼那叫做見取。戒禁取就是宗教裏面的規則,宗教裏面的禮儀這一類的事情,也包括在修禅定在內的,那叫做戒禁取。所以欲取是一般的凡夫,見取、戒禁取是宗教徒的思想行爲的事情,這個見取是他的理想,戒禁取是達到理想的行動,也可以這樣分別。我語取呢,就是執著有我。這個我語取,平常我們講解這個我見的時候,「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沒有這個語這個字,但是這裏邊加上這個語。這個「語」這個字是表示什麼呢?就表示帶有這麼一句話,有這麼一句話叫做我,沒有真實的我的體性的,就是這樣意思。那麼執著有我,執著有我就是不管是宗教徒,或是非宗教徒,都是有這種執著的,這叫做我語取,所以通于欲取,也通于見取,戒禁取。
那麼這些執著的時候,在活動的時候,其實就包括了業在裏邊的,所以這個愛特別強的時候,就使令他在活動的時候,使令這個愛強了的時候,就影響了他的業力。影響他的業力,怎麼影響呢?就是以前也有可能造過這種業力,或者是善業,或者是惡業,但是那個業力還沒能達到招感果報的程度,它的力量沒有達到那個程度。現在因爲取的力量呢,取緣有,就那個業才可以有果報了,將來可以有果報了,達到了這個程度了,所以叫做「取爲緣有」。「取」是那個業力得果報的一個重要的力量,使令它達到那個程度,所以叫「取爲緣有」。
這樣說,這個「行爲緣識」這個「識」和這個「有」是所引發的,而…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