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定別,無皆成過失;」
這底下,用頌把前面的六種過失,再簡要地說一遍。「此中頌曰」,這六種過失裏,用頌來說一遍。「若不共無明」,這是第一個過失。「及與五同法」,五同法一個過失,這兩種過失。若沒有染汙意,這不共無明和五同法就不能存在了。「訓詞」就是訓釋詞,意以思量爲義,這是訓釋詞。「二定別」,這是第四個過失,就是無想定和滅盡定的差別。「無皆成過失」,若沒有染汙意,這前面四個都有過失。
「無想生應無我執轉成過;我執恒隨逐一切種無有。」
這底下說到第五個。「無想生」,無想定的人生到天上去,他在一期生命中,「應無我執」的活動,應該沒有我執的生起。「轉」,有生起的意思。若沒有末那識染汙意,無想天的衆生應該沒有「我執轉」了,那也是成大過失。
「我執恒隨逐,一切種無有」,這是第六個過失。凡夫的我執是長時期隨逐有情的。「一切種」,就是善心、惡心、無記心裏,都有我執的隨逐;如果沒有末那識,這我執長時期地隨逐,就不能成立了,有這個過失。
「離染意無有,二叁成相違;無此,一切處我執不應有。」
這是第叁個頌,就是把前面六種過失,分成叁大類。「離染意無有,二叁成相違」,這是一類。若是遠離了染汙意,就沒有那「二」個的存在,就是不共無明和五同法喻。「叁成相違」就是訓釋詞、二定別、加上無想生,就是無想天,這叁個就是也有矛盾,也說不過去了。
「無此一切處我執不應有」若沒有此末那,「我執恒隨逐,一切種無有」,善心;惡心、無記心是「一切處」常有我執,若沒有末那識,這件事也不能存在了,不能有。一個「二」,一個「叁」,是五,加上「我執恒隨逐」就是六個。這是分成叁類,一個「二」,一個「叁」,加上「我執不應有」,一共分叁類。
「真義心當生,常能爲障礙,俱行一切分,謂不共無明。」
這解釋不共無明的含意,什麼叫做不共無明呢?這是第四個頌。「真義」就是真理,就是法性理。「心」就是覺悟真義的無分別智,這個無分別智是應該生起的,他來覺悟這個法性理的。「常能爲障礙」,但是有一個東西,他常能夠障礙你無分別智的生起,使令你不生起,使令你一直地流轉生死,受諸苦惱。
「俱行一切分」,這個爲障礙的這個東西,他在「一切分」裏,他都在活動;善心他也在活動,不善心他也活動,無記心他也活動,一切分位都有他的活動,這個東西是什麼?「謂不共無明」,這就叫做「不共無明」。
3、辨染意是有覆性
「此意染汙故,有覆無記性,與四煩惱常共相應。」
這底下又再解釋,這染汙意與四煩惱常俱這件事,這件事是說什麼呢?是說一切法一共分成四類:一個是善,一個是惡,一個有覆無記,一個無覆無記,分這四類的差別。在這四類的差別裏,這末那識的染汙意屬于那一種呢?「此意染汙故,有覆無記性」,因爲這個末那識,他有四煩惱的染汙,所以他是屬于四類裏的第叁類,叫「有覆無記性」這類的。
「有覆」,「覆」就是障礙的意思,就是煩惱做障礙,叫做「有覆」。有煩惱應該說是惡,但是不能說他是惡,說他是無記,這底下解釋。
「如色無色二纏煩惱,是其有覆無記性攝,」
這裏說一個譬喻,舉一個例子:像色界天,無色界天,這兩個地方的衆生,他們內心裏面的「纏煩惱」,這「纏」就是系,系縛其心的煩惱。「是其有覆無記性攝」,這兩個天上的人的煩惱,和我們欲界人的煩惱不一樣;欲界人的煩惱就是惡,他們是有覆無記性攝。因爲是煩惱,所以也是有障礙,而還是屬于無記性的,什麼原因呢?
「色無色纏爲奢摩他所攝藏故;」
因爲色界天的煩惱,無色界天的煩惱,被那兩個天人的奢摩他的禅定的力量「所攝藏故」,所鎮伏住了。雖然是煩惱,因爲禅定力量太強了,那煩惱的性能就被折伏了,不明顯了。不明顯,所以你不能說他是惡,當然也不能說他是善,只好說「無記」了,但是還是有煩惱,所以叫做「有覆」。這色界天、無色界天上的煩惱是這樣子。
「此意一切時微細隨逐故。」
這個末那的染汙意,他也是有煩惱的,一切時都是存在的這個煩惱。但是因爲末那的意太微細了,所以使令隨逐他的煩惱也特別地微細,那個煩惱的相貌不明顯,所以不能說他是惡、不能說是善,只好說「無記」。但是還是有煩惱,所以叫做「有覆」,合起來就是「有覆無記性」。
印順老法師他舉個例子,他說:譬如一個人,他善于駕禦人;那個人是有特別的怪脾氣,品性不好,但是那人能駕禦住他,使令他不敢做惡。像叁國志說到魏延,孔明在的時候,就能駕禦他,可以用他,孔明不在就不行了,他就和楊儀不合,就出事情了,的確也有這個道理。
這禅定的功夫太高了,色無色定的人,但不是佛教徒,他就能把他鎮伏住,降伏住,他不發生作用,所以稱之爲「有覆無記性」。第七識末那識的煩惱也是這樣子,「有覆無記性」。這是說到染汙意的存在。
叁、釋心
「心體第叁,若離阿賴耶識,無別可得。是故成就阿賴耶識以爲心體,由此爲種子,意及識轉。」
「心體第叁」,本來前面說引「心意識叁」,意思是阿賴耶識也名爲「心」的,但一直還沒有正面的解釋,先去解釋「意」。「意」是指末那識說的,「識」是指前六識說的,這兩個都有他們的名,也有他們的體性。這樣說,「心」也應該有他的體性的,所以也幫助了「心」是阿賴耶識的解釋,也有幫助。
「心體第叁」,這「心意識」,論字的排列次第,應該說第一,第一是心,第二是意,第叁是識;但是現在說「第叁」,那就是從下面數,識是第一,意是第二,心是第叁。
「心體第叁,若離阿賴耶識,無別可得」。這「意」和「識」都有他的體性,這「心」若離開了阿賴耶識,也沒有別的心體可得的,也一定要指阿賴耶識說的可得。「是故成就阿賴耶識以爲心體」,所以也就成立了阿賴耶識是心的體性。「心」是一個名字,他的體性就是阿賴耶識,這件事是成立了。
「由此爲種子,意及識轉」,不但是「心」是有體性的,他對那個「意」和「識」,還是有重要的關系的。由此「心」做種子,那「意」和「識」才能夠生起。「心」是「種」,「意」和「識」是「現行」,那就是『一種七轉』,心是種子,第七意和前六識,這是現行,是「由此爲種子,意及識轉」。
我們讀《成唯識論》,這個阿賴耶識也是現行,但這裏是說阿賴耶識是種子,其他七個識才是現行,『一種七轉』,裏面有這差別。如果沒有「心」的種子,這「意」和「識」也沒有辦法存在了,有這種事情。
「何因緣故亦說名心?」
前面是大概地說出,「心」是以阿賴耶識爲體;這底下才正式解釋,怎麼叫做「心」呢?什麼理由「亦說名心」?
「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
這「心」的解釋就當「積集」講,他能積集種種的事情。這「積集」,在文字上看,就是「心」有這種能力,有這樣功能,他能夠「積集」,他積集什麼呢?看這上,很明白地就是種子,他能積集一切法的種子,怎麼樣能積集種子呢?由種種法的熏習,他就能積集種子了。
「種種法」,或者善法,或者惡法,或者是無記法。前六識或者做惡事,或者是做善事,乃至第七識的種種分別我執,就這樣去熏習第八識,熏習這個「心」。熏習時,一熏習他,這個心就積集了各式各樣的功能,就叫做「種子」。
「種子」是個譬喻,世間上的植物都有種子,有種子種到地上去,他就會生芽,生出根莖梗枝葉,就會開花結果。用這個義來譬喻我們心裏的活動,這前七轉識的活動,被阿賴耶識的「心」來積集了,就積集了很多的功德,由此功德能變現一切法,就是這樣譬喻的意思。
由種種法的熏習,就有一切法的種子的存在,這些種子就是心所積集的,也就是阿賴耶識所積集的。這樣說,阿賴耶識是所熏,前七轉識是能熏。阿賴耶識,「心」是能積集;一切法的種子是所積集,因爲有積集的能力,所以名之爲「心」。
若從這樣的解釋來說,阿賴耶識這個「心」和「種子」就是有這樣的分別,不能說他就是種子,「種子」是所積集的,他是能積集的,就是有能所之別了。
又翻個「家識」,就是種子的住處;就是阿賴耶識,叫做「家」。所以「何因緣故亦說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
這熏習這個字,在佛法裏倒是非常重要的,後面也有解釋,什麼叫做「熏習」?就是,此法與彼法俱生俱滅,此法與彼法在一起俱生俱滅,此法有能生彼法的功能,叫做「熏習」。就是大家在一起,互相有影響,那就叫做「熏習」。或者說,一個箱子裏,你放上香了,這香氣熏習這個箱子,把香拿走了,裏面還有香氣。就是前七轉識和阿賴耶識在一起,前七轉識在活動的時候,阿賴耶識受他影響了,而阿賴耶識因此而存在,因此而名爲「阿賴耶識」,這樣意思。
「複次,何故聲聞乘中不說此心名阿賴耶識,名阿陀那識?」
這「心意識」這名詞,大乘佛法裏有,小乘佛法裏也是有的,都有這種名詞。但大乘佛法,像唯識的經論裏,說「心」是積集一切種子的;「積集」名心,「一切種子識」名之爲心。但小乘佛法不這樣講,爲什麼小乘佛法不那麼講呢?要…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