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识五根,都是这样意思,前五根为前五识的不共俱有依。
那第六意识也一样,它也要有一个不共而又俱有的根,和前五识一样,所以叫「五同法」。前五识有相同的俱有不共的依,那第六意识也应该是这样,所以,用前五识俱有不共的根作譬喻,叫「五同法喻」。这第六意识不共俱有的依止,那就是第七末那识。如果说没有这末那识,那「五同法,亦不得有」,就不能说是「五同法」了,「五同法」的譬喻就不能存在了。前五识有一个不共俱有的依,第六识也是识,为什么没有不共俱有的依呢?它也一定要有,所以一定要有第七末那识,不然的话;那就是有过失,这不对。同样是识,为什么你有我没有呢?这是不公平嘛!所以「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故」。从这一方面来看,也一定要有染污意。
「所以者何?」
前面「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故」这是个「标」,这底下是解释。「所以者何?」
「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
「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所以叫做「五同法」。「五识身」,五识的体性的身体,它一定有眼耳鼻舌身的根做它的「俱有依」,同时存在的依止;那第六意识也是一定要有,所以一定要有第七末那染污意。
「又训释词亦不得有,成过失故。」
这是第三个理由。「训释词」就是解释,解释他这「义」的名词;解释他的时候,他做什么解释。「意」是「思量义」,是思量的意思。「心」是「集起义」。「识」是「了别义」,各有各的解释。前面说「心」是集起义,是指阿赖耶识说。「识」以了别为义,是指前六识说。那么这「意」以思量为义,那么他是谁?他就是第七末那识,就这个染污意。如果没有这第七末那的染污意,那么,「意以思量为义」这句话就是没有内容了,就是有一句空话,而没有那件事,那也就是有过失的,有了过失。
如果说是,用等无间灭的意根,做这「意」的内容,这样解释可以吗?这样解释不可以。因为等无间灭意,他是灭掉了,过去了,他思量什么呢?他不存在了,有什么思量呢?不能思量的。就是,他没有灭的时候他会思量,没有灭的时候,不名为「意」,名为「识」。识以了别为义,所以也不能做这个「训释词」的内容的,所以一定要有这个染污意,这个「意」的解释,才是有名也有义了。这第三个「又训释词亦不得有,成过失故」,若没有染污意,这训释词也不能有了,那也是不对的。
「又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无有,成过失故。」
这是第四个过失。若没有这个染污意,就有这第四个过失,第四个过失是什么?先标出来。「无想定」,这是外道的定。「灭尽定」,这是佛教徒,佛教的圣者才有这种定。这两种定是有差别的,但是若没有染污意的时候,这个差别没有了;差别没有,凡夫和圣人就没有差别,那么这是不对的,有过失故。这是标出来过失,这底下解释。
「谓无想定染意所显,非灭尽定;若不尔者,此二种定应无差别。」
「又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无有,成过失故」。一这个「无想定」是怎么回事呢?「无想定」是得到了色界第四禅,你已经得到了初禅二禅三禅,工夫到了第四禅了,这外道得了第四禅的时候,他厌恶这个想,厌恶心里的思想,不高兴思想,他就把这个思想灭掉了他,就把前六识都灭掉了;灭掉了以后,认为就是涅槃的境界了,那叫做「无想定」。他灭掉了以后,但是从佛法的态度来看,他第七末那的染污还存在。第七末那识那个染污,那个萨迦耶见,我慢,我爱,无明的境界还在的。「染意所显」,他那个染污意还是显示在那里,他还是不清净的,还是个凡夫境界。
「非灭尽定」,这「灭尽定」是佛教里,第三果的圣人,他是远离了无所有处定的欲,成就了非想非非想定了;或者得阿罗汉更是可以了。这个时候他想要休息一下,他的目的想要休息一下,所以他就把内心的识灭掉。当然这样的圣人他知道,他现在入非想非非想定里面,他想进一步入灭尽定的时候,他就要向前进一步,就是觅所缘境而不能得,没有所缘境的时候心就不动了,所以心心所法就灭了,这个时候就入了灭尽定了,这个时候就是「灭尽定」。但是他因为是圣人,他是修无我观的,所以这无漏的无我的智慧,这个染污意是没有了,和那无想定不同,无想定染污意还是存在的。所以说,「谓无想定染意所显」,非灭尽定是染意所显,灭尽定没有这个染污意的,所以这两个定是有差别,是不一样的。「若不尔者,此二种定应无差别」,若不是这样子,就是根本没有染污意这回事,这样此二种定就没有差别了;无想定和圣人的灭尽定没有差别,那就是有过失了,没有凡圣的差别,是不对的。这是第四个过失。
「又无想天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成过失故,于中若无我执我慢。」
前面是说无想定,这底下说无想天。在人间修定,得到了第四禅,又修无想定,也成功了,这个人若是死掉了,他就生到无想天去了,这无想天和无想定,还是有这么差别。无想天这个人,「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成过失故」。如果没有这个染污意,这无想天这个人,他生到天上去五百大劫,在这一期的生命体里,应该没有染污心,他没有这个我、我所,没有我见这四种烦恼了,那他应该是圣人,应该是无漏的了。实在他不是,他还是个凡夫境界,还是有我、我所这个染污心的。所以,若没有染污意,是成过失故。
「于中若无我执我慢」,在一期生中,如果他没有我执、我慢、我爱、无明,那就和圣人的灭尽定无差别了,这是不对,这是过失。若是建立这染污意,那就有分别的,无想天还是一个凡夫境界。
「又一切时我执现行现可得故,谓善、不善、无记心中;若不尔者,唯不善心彼相应故,有我我所烦恼现行,非善无记。」
这底下说「我执不恒行的过失」。若是不建立染污意的话,还有第六种过失,怎么解释呢?「又一切时我执现行现可得故」,我们这个凡夫,没有修学圣道成功的人,没有到三果圣人那样境界的时候,「一切时我执现行现可得故」,一切时都是有我执的。这初果圣人,他圣道现前的时候,也没有我执;但是圣道不现前的时候,也有我执。所以,凡夫一切时都是有我执,执着有我的这种心情,一切时都在活动,时时地执着有我的,这在事实上可以看出来的,所以是「现可得故」。
「谓善、不善、无记心中」,这「一切时」这句话怎么讲呢?「谓善、不善」,众生凡夫,有时也会做善事;有的时候也做恶事,就是不善;有的时候也不善也不恶,叫做无记。这三种心情里都是有我执的,一切时我执都是现行,执着有我。譬如说凡夫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做善事的时候,他就说:「我能布施,我能持戒,我能忍辱,我能精进,我能禅定,我有智慧,我能做种种功德。」虽然是做善事,但是他有这个分别,这个分别就使令那个善法染污了,所以「一切时我执现行现可得故」,凡夫是这样子。是这样,而这我执,就是要第七末那识才是可以的,才能够「一切时我执现行」;第六识也是有我执,但不是一切时现行,是有间断。
「若不尔者」若不是这样子,「不尔」没有第七末那识,那我执的现行「唯不善心彼相应故」,那只有在第六识的不善心,他做恶事的时候,彼这「我执」才能相应的,那时候才有我、我所烦恼的活动,因为这我执是染污的,是属于恶。在善心所时,活动做善的时候,是没有我、我所这种执着、分别,没这个分别;在善心所的时候,说是有了,那就变恶心所了,这变化性是很大的。
前面说是「一切时我执现行」,凡夫是这样,这里面就是很难解释。「一切时现行」,若没有第七识,第六识就不能「一切时现行」,那和事实又不相符了,所以说「唯不善心彼相应故,有我我所烦恼」的活动「现行」,「非善无记」,不是在善心所的时候,也不是在无记的时候,有彼我、我所的活动。这地方,可见圣人佛菩萨心的微细,这底下才说明白。
「是故若立俱有现行,非相应现行,无此过失。」
所以,若是你承认有末那识,建立这个第七染污意的话,那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俱有现行」,就是大家是同时存在的。譬如说,在第六意识活动的时候,同时也是第七识,这叫「俱有」。第六意识,他这个时候是做善,但是第七识在那里执着有我、我所,这叫做「俱有现行」,大家同时存在,各有各的活动。「非相应现行」,这俱有现行和相应现行不一样。「相应现行」是什么呢?譬如说第七末那识,他同我见、我慢、我爱、无明,大家在一起相应活动,和合,互相帮助,那叫「相应现行」。这第六意识,他同这无贪、无瞋、无痴、精进、去做功德,那他们也是相应现行。可是第六识和第七识这情形看,那叫「俱有现行」。
这样说,就是第六识做功德的时候,他就没有做恶;善恶不同时,就没有这矛盾。这样说「一切时我执现行」,还不妨碍第六识去做功德。第七识长时期我执现行,但是也不妨碍第六识去做功德,互相不妨碍,但同时各有各自的活动,所以叫「俱有现行,非相应现行,无此过失」,就没有善恶不可以在一起的过失,也就没有前面说「唯不善心彼相应故有我我所烦恼现行,非善无记」的这个过失,没这个过失了。
这样,就非要建立第七识不可,不然「一切时我执现行」在事实上有困难。为什么得知有染污意?这举出这六个理由;没有染污意,这六个理由说不过去,就有这六个困难。
「此中颂曰:若不共无明,及与五同法,训词…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